古代著名教学原则gudai zhuming jiaoxue yuanze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概括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教学原则。
❶因材施教。孔子最早注意到教学中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对象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注意对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注意观察学生的所做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学生不仅“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退而省其私”,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孟子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将教学分为五种类型,“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主张教学工作应该根据这些不同类型分别对待。宋代的张载认为,教学工作“必尽人材,乃不误人”,若“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明代的王守仁认为,教学工作如同治病一样,治病如果不问症候皆用一种方剂,非但无效反而医死病人,教学工作如果套用一种模式也会把学生教坏。
❷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很早就认识到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和“举一反三”最早即来自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注意控制教学的难易程度,运用学生熟知的浅近事例,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多方面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培养出了一批“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学记》对启发诱导原则作了重大发挥,认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而不是牵着走,激励而不是强制,启发而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❸学思并重。中国古代教育家注意到了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自从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并重思想以后,它便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家们所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教学原则。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思考以通之”,主张既要博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将知识融会贯通。《中庸》将学思并重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教学步骤。宋代的朱熹对知识学习十分重视,但也认为思考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教学工作将学思结合起来,“熟读而精思可也”。
❹循序渐进。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儿童的自然成熟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认知结构都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中国古代教育家们普遍重视循序渐进原则。孟子认为,在教学中一方面应自强不息,另一个方面也不可急躁,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后退也快。孟子把教学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教学就象流水一样,遇到坎坷时必须一个个的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前进。宋代的朱熹更明确地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认为“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强调教学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❺由博返约。广博与专精又构成为教学过程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孔子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用一条基本的线索将广博的知识贯穿统领起来。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认为学习贵在融会贯通,并用大义概括博学的知识。荀子反对那种“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的学习方法,主张“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即把万物全部排比起来,在当中确定一个衡量的标准,以此把广博的知识联系贯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