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教育gudai yindu jiaoyu
指印度奴隶制社会教育。古代印度是文明古国,公元前10世纪在恒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并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到公元前7世纪形成婆罗门教,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古代印度宗教教权至高无上,教育大权也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里。教育就以培养宗教意识和维系种姓制度为核心任务。其教育随历史推延可分两类教育,即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❶婆罗门教的教义说,人的最高境界是破除尘俗,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婆罗门教育就以此为目标,必须长期诵读《吠陀》经典,以尽敬神的任务。按照婆罗门的等级观念,把人分为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僧侣,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吠舍从事农工商业,首陀罗是被鄙弃的人,和奴隶一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在教育上只有前3种人享有入学校、习经典的特权。并以吠陀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7岁前接受家庭教育,7岁后送入“古儒学校”,过着有节制而严肃的生活。学习年限以12年为常,学生在校除背诵经典外,须行乞以充饥,锻炼艰苦的生活习惯,更须敬奉教师、服从命令,不然就有被开除出校危险。这种婆罗门学校还学习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六科。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教学,也可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
❷佛教虽以反婆罗门的姿态出现,却基本上继承了婆罗门的教义,叫人为着解脱现世痛苦(生、老、病、死)而弃绝人间享受去追求圆寂或涅之境,它那消极、悲观、厌世思想,有甚于婆罗门教。主张人人通过苦苦修行而大彻大悟,同登彼岸世界。佛教教育的最重要场所是寺院,要求教徒出家修行,抛弃财富,割断家庭联系,矢志信佛。寺院的清规戒律严格,僧徒必须学习经卷,身着袈裟,斋戒沐浴,每日往施主处行乞,修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作比丘,即僧人之意。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人留寺深造,再修习10年即可担任寺中僧职。佛教对女子教育也很重视,广设尼庵成为幼尼和女僧修行与学习之处,学习内容与方法和寺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