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典当信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典当信用

古代典当信用

典当业亦称“当铺”,是中国古老的信用机构。典当业经营的是一种高利贷资本,是以物品为抵押对个人的贷款。“典当”二字,随时代的不同有所演变。过去有将规模大的称“典”,规模小的称“当”,也有按其规模的大小和取赎时间的长短,分为典、当、质、按、押五种。自明代以来,对典当业曾称为:“解库”、“解铺”、“典库”、“解典库”、“质肆”、“质库”、“印子铺”、“长生库”等,名称繁多。直到近代,多把“典”“当”二字连为一词。也有在“典”或“当”之前冠以名字,即成字号,如“大兴当”、“宝昌源当”等,成为一个企业的名称。
古代典当业的发展 典当业在古代就已有相当发展。业务经营也很兴盛。据考证,典当业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到唐代已相当发展。唐代就出现过“质库”,即后来的典当业。与宋朝同期的金朝,金世宗(公元1173年)年间, 因民间质典利息太重, 曾下令在汴京、东平、直定等处设质典库,规定押款照质物的七成估价。这一措施对民间的典当业有很大影响。明朝中叶以后,典当业又有新发展。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仅河南一省就有213家。这时的当铺,产生过“巨典”、“短押”之类,分等论级。在资本额方面,有一、二千两至万两之多。清朝初叶,典当业继续发展。如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最多有4695家,广东省有2688家。到清代中叶以后,典当业逐渐减少,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已减少为7000余家。
经营典当业有大利可图,因而很多地主、官僚、商人都争相投资经营。这也是古代信用活动的特点之一。典当最早多被商人、地主阶级操纵。发展之后,政府官僚也相继参与。明末清初,官府插手典当业的倾向日益明显。清初乾隆年间,围绕京城开设大小当铺六七百家。朝庭企图利用当铺的力量稳定物价。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江西总督孙玉庭等奏请司库拨银10万两,发展典当生息,年得息银12000两。嘉庆年间,在宣布贪官和坤的罪状中,就有借款10余万两用于通州附近的当铺、钱店,从中牟取暴利这一条。由官府以库款投资开设当铺的情况,称为“官当”的屡见不鲜。典当业初为商人、寺院僧侣经营的行业,后来逐渐发展为商人与有势力的官员合作,或官府直接插手经营的一种古老的信用机构,并且成为对劳苦群众和小生产者进行剥削的手段。
古代典当业的业务 主要是收取实物为质押,按物折价借款给押物人,约定时间,到期还款赎回物品,当铺也有兼营存款,或各种副业的,如买卖粮食、兑换铜钱等。典当物的种类很多,其中以“估衣”为一大宗。此外,还有“首饰”、“铜锡”、“钟表”、“杂项”等。“杂项”范围较广,包括古董、字画、碑贴、家具、陶瓷器等。典当物的取赎时间,分为6个月、1年、2年等。典当物到期不能取赎时就成为“死当”,物品由当铺自行处理。当铺剥削之重,不仅在于利率之高,而且还在处理“死当”后,常收取高额的额外利益。据乾隆年间湖州府志记载,“湖郡当息,向例10两以上者,每月1分5厘起息,1两以上者每月2分起息,1两以下者每月3分取息,……本息计算不能取赎,每多没入”。清朝中叶以后,效法明朝的规定,每月取息不得超过3分。但典当利率远不止于月息3分,因在接当时一般按物品的价值对半贷款,对旧物有时按价值的1/3折算,到半年、1年满期不赎时,由当铺转卖后,可获一两倍的额外利益。因此,对经营典当业者来说,当铺是可获高额利润的信用机构;对借债的劳苦群众来说,当铺是残酷的剥削工具。
古代的典当业,常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有春当秋赎的风气。腊月正月营业最为茂盛。每当年关,缺钱的平民及小工商户,急于向当铺贷款;另一部分富户,为了装饰点缀,力求将所当之物赎回,故此时当铺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小生产者特别是农民,为了生活需要或者为了交纳公赋私租,也常常不得不举借高利贷或典当物品。

☚ 古代高利贷信用   古代汇兑 ☛
000003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