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从军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

唐诗篇名。七古。李颀作。见《全唐诗》卷一三三。从军行,乐府旧题,此诗以汉喻唐,托古讽今,故前冠以“古”字。约作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中写从军征战生活之艰辛和死伤之惨重,讽刺唐王朝统治者穷兵黩武,开边无已。全诗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意境苍凉,格调悲壮,音韵宛转,为李颀边塞诗之代表作。诗末“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言无数士兵抛尸塞外,却只换得葡萄移植中原,词句警策,语意沉痛,在全诗中具画龙点睛之妙,历来脍炙人口。

☚ 终南望馀雪   次北固山下 ☛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2〕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3〕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4〕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5〕
 
 〔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颀在旧题再加一个“古”字,意在说明这篇作品是拟古,用汉代人的口吻叙汉代之事;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李颀(公元690~751),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尉,久不得升迁,辞官归隐。他是盛唐边塞诗重要诗人,以七言歌行见长。《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余首。
 〔2〕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3〕行人两句:行人,指出征者。刁斗,军中使用的铜制炊具,似锅,白日煮饭,夜间用于敲击巡逻。铜具由于风沙的剥蚀已经黯然无光。公主琵琶,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遣嫁西域乌孙国王,实行和亲政策。细君远嫁途中为发抒幽怨,在马上弹奏琵琶。
 〔4〕玉门被遮:据《史记》,汉武帝闻西域大宛国产天马,派大军进攻大宛,企图占领后得到良马。战争连年,劳民伤财,将士伤亡严重,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兵阻断玉门关,并下令敢入关者斩。轻车,汉代有轻车将军李蔡,曾随大将军李广出击匈奴,因功封侯,后用以借指边军将帅。逐轻车,意为跟着将帅继续打下去。
 〔5〕蒲桃入汉家: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对大宛发动的长期战争,最后以大宛王岁献天马二匹约和,汉使采回葡萄、苜蓿种而归,葡萄种植在汉帝离宫之旁。
 
 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扩张战争,诗人用乐府古题,写汉代史事,以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反映连年战争对汉、胡双方都是灾难。诗中描写了深秋西北边塞的肃杀凄凉和生活的艰苦,勾勒出苍劲悲凉的情景,以玉门遮关、蒲桃入汉两个典故,揭露这种战争的不义性质。诗的后四句抒情兼议论,讽喻意义明显。《唐诗别裁》曰:“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

《古从军行》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者小传】
 李颀(690? —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家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一说东川人,因称“李东川”,误。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县尉。久不得调,隐居学佛道。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傅璇琮有《李颀考》。其诗擅长七古七律。七古气势奔放,酣畅恣肆,为盛唐七古典型代表之一。七律声调、品格高远,形式规范,高棅认为“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解题】
 《从军行》乃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前人多以此题描写军旅生活。此诗以古喻今,借汉讽唐,故称《古从军行》。诗约作于天宝年间,其时唐玄宗实行开边政策,穷兵黩武,故作者写此诗予以讽刺。诗中极写边塞之荒寒和战士戍守之艰苦,揭露玄宗黩武政策造成战士埋骨塞外的恶果。全诗气势奔放,语言流畅。
 【注释】
 ①二句写战士生活:白天必须登山瞭望有无烽火,傍晚还要到交河使马饮水。烽火: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侵犯时燃起的烟火,用以向内地报警。交河:唐县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县治西,有两河在此交会,故名。又河名,出交河县北天山,流经城下,故名。
 ②二句谓战士在军中听到的只有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刁斗:本用于军中夜间报更或报警,上句或谓风沙使天地昏暗,故行军时亦敲刁斗传递信号,以免失去联络。公主琵琶:用乌孙公主典故。汉代将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给乌孙国王昆莫,史称乌孙公主。出嫁时有乐队演奏陪送,其中主要乐器是琵琶。此处意谓在塞外听到幽怨的音乐声,就像当年乌孙公主在路上听到的琵琶演奏。③二句极写塞外荒凉和寒冷。意谓在塞外看到的只有万里野云,不见城郭,连绵的大沙漠上不断地下着雪。④二句意谓每夜飞过胡地的雁都在哀鸣,当地的胡人都因战争艰苦而落泪,远来的汉族士兵的苦痛也就可想而知。⑤二句意谓听说玉门关还被皇帝派兵遮断,不准入关,只应跟随轻车将军在塞外拚命。《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士兵饥,攻战不利,欲罢兵休整,武帝大怒,派使者挡在返朝要道玉门关,说:“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此处用其意,轻车:汉有轻车将军。李广从弟李蔡曾为此职。⑥二句意谓每天牺牲许多战士,埋骨塞外,所得的只是葡萄种子进入朝廷而已。意谓得不偿失。荒外,边疆。蒲桃:即葡萄。《汉书· 西域传上· 大宛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苜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历代诗词精品之《古从军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是李颀边塞诗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极为出色的抒情之作。作诗四句一解,凡三解,篇幅不长,却令人百读不厌。
 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成,有如泣如诉之感。一解中说:白昼登山站岗放哨,黄昏傍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喂饮战马,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既辛劳又单调;边地风沙很大,日月暗淡无光,夜闻刁斗寒声,令人尤觉凄凉。
 诗中用陪衬的写法,由征夫之幽怨,陪写入汉家公主的幽怨。昔汉武帝以江都王建女为公主,遣嫁乌孙,念其行道思家,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和亲本是汉文帝定下的睦邻外交政策,无论得失如何,对公主本人来说,总是被迫作出的牺牲,何况这牺牲还未能换来边地的持久和平。征夫与公主,贵贱悬殊,却在被迫作无谓的牺牲这一点上达成同情和共鸣,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一笔。二解专事环境气氛烘托,陪写入胡儿胡雁的凄苦。胡雁哀鸣还可以说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险恶,胡儿下泪则只能是因为战争不息的缘故了。在边塞诗中,从来胡汉对立,而李颀却着意于彼此的同情,他指出胡儿、汉儿同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征人泪的别一面,则是胡儿泪,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又一笔。批判现实的精神,使诗人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天地,而达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高度。是此诗过人之处。
 三解再次运用汉事,武帝时李广利为夺取马匹资源攻大宛不利,表请回军,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得辄斩之”。言表请回军无望,只有继续进行开边战争。汉武帝开边的结果,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葡萄、苜蓿种子。西域文明的引进,当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事,然而,文明的输入难道就非使用战争的手段不可吗?末二句极言统治者重物轻人,求之匪计,非战之意甚明。
 这首非战之诗,未质言唐代边塞的现实,而于《从军行》上作一“古”字,仿佛只是沿袭古题,对汉代历史教训进行反思,然而借古鉴今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可谓婉而多讽,发人深思。此诗多用骈句,调声上兼注意双声(刁斗、琵琶),迭词(纷纷、夜夜、双双、年年),重复(胡雁、胡儿)等手段,使得全诗音韵谐婉,唱叹生姿。

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古从军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颀
←上一篇:送魏万之京 下一篇: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雄浑旷放、刚健有力的边塞诗,旨在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 黩武,视民命如草芥的行径。前四句用平声歌韵,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

 一、二句以 “白日”“黄昏”对举,言昼观烽火,晚饮战马,写出了紧张的从军生活。

三、四句描写夜 晚军营之景象:风卷黄沙,一片弥漫,刁斗声声;又闻琵琶之声,幽怨不绝,如泣如诉。此 二句显出边地的肃穆和凄凉。中间四句转入声觉韵,多用阴冷的意象渲染边地环境: 无城可依的荒野,弥漫奔涌的野云,纷飞迷濛的雨雪,浩瀚无垠的沙漠,南飞哀鸣的大 雁,组合成一幅酷寒凄冷的边疆风景图。

七、八句写“胡雁”不忍,“胡儿”不堪,何况远 戍的征人呢?加上叠字“夜夜”“双双”的运用,无疑增强了艺术感染的力量。后四句再 转平声麻韵,画龙点睛,暗讽现实。“闻道”之句一折,即用汉武帝“遮断玉关”之意,如 当头棒喝,斩断将士归念。“应将”一句紧跟,罢兵不行,只有冒着生命的危险,跟随“轻 车”,去与敌人拼命。“年年”之句再接,道出战争的后果,只能是“战骨埋荒外”。此诗 步步紧逼,逼出最后一句:“空见蒲桃入汉家”。极大地讽刺了武帝为区区蒲桃,轻启战 端,草菅人命。结句画龙点睛,借汉喻唐,暗讽玄宗穷兵黩武,不惜民命,旨意是不难猜 测的。此诗气氛凄冷,无鲜明之色彩,似含郁勃不平之气,透露出极为苍凉而悲愤的情 怀。此诗巧用双声、叠字,其音韵的变化,错落有致,“读来苍凉低回,满怀抑郁之气”。 (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 《 ɡǔ cónɡ jūn xínɡ 》 
    《 古 从 军 行 》 
    .[ tánɡ ]. lǐ qí.
    .[ 唐 ]. 李 颀.
    bái rì dēnɡ shān wànɡ fēnɡ huǒ , huánɡ hūn yìn mǎ bànɡ jiāo hé 。 
    白 日 登 山 望 烽 火 , 黄 昏 饮 马 傍 交 河 。 
    xínɡ rén diāo dòu fēnɡ shā àn , ɡōnɡ zhǔ pí pá yōu yuàn duō 。 
    行 人 刁 斗 风 沙 暗 , 公 主 琵 琶 幽 怨 多 。 
    yě yínɡ wàn lǐ wú chénɡ ɡuō , yǔ xuě fēn fēn lián dà mò 。 
    野 营 万 里 无 城 郭 , 雨 雪 纷 纷 连 大 漠 。 
    hú yàn āi mínɡ yè yè fēi , hú ér yǎn lèi shuānɡ shuānɡ luò 。 
    胡 雁 哀 鸣 夜 夜 飞 , 胡 儿 眼 泪 双 双 落 。 
    wén dào yù mén yóu bèi zhē , yīnɡ jiānɡ xìnɡ mìnɡ zhú qīnɡ chē 。 
    闻 道 玉 门 犹 被 遮 , 应 将 性 命 逐 轻 车 。 
    nián nián zhàn ɡǔ mái huānɡ chù , kōnɡ jiàn pú táo rù hàn jiā 。 
    年 年 战 骨 埋 荒 处 , 空 见 蒲 桃 入 汉 家 。 
     
  • 《古從軍行》
    .[唐].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處,空見蒲桃入漢家。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行军苦,行军难,白日里,登上山头望烽烟,到夜晚, 饮马来到交河边。风沙弥漫,日光暗淡,敲着刁斗互相关连。这心情,好似刘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时的伴行琵琶,声声幽怨。野云下是万里荒原,又是这冰冷的雨雪纷繁,悲鸣声声,连大雁也不得安眠。珠泪簌簌,边地的人民泪水不干。听说退路又被王朝派人阻断,即使不能取胜,也只得随着将帅决一死战。多少战士的尸骨抛在塞外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的葡萄摆在帝王们的面前。

    【诗大意】 戍边战士白天登山瞭望报警的烽火,黄昏时牵着饥渴的战马来到界河。征人在风沙蔽天的黑夜,听到的是凄凉的刁斗声与幽怨的琵琶声的交相伴和。野云低垂,荒野空旷,没有城郭的依托; 大雨滂沱,大雪纷扬,远接无垠的沙漠。塞外鸿雁鸣声哀切,夜夜掠空惊飞; 胡家子弟厌烦战争,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仍被阻断不准罢兵,恐怕要豁上性命追随本部的将领。年年都有白骨埋在荒凉的塞外,却空有区区的葡萄,可作皇威的夸耀!


    【逐句翻译】
    白日登山望烽火,白日里登山望报警的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黄昏时让马饮水来到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风沙昏黑营中传来打更声,
     
    公主琵琶幽怨多。又闻公主弹奏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荒凉原野纵横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雨雪纷纷扬扬连接着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边地哀鸣的大雁夜夜南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塞外胡儿的珠泪双双掉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听说皇帝派人把玉关拦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应拼着性命赴敌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年年战争的尸骨埋没荒野,
     
    空见蒲桃入汉家。空见西域的葡萄输入汉家。
  •  
    ①《古从军行》是盛唐名作。《从军行》是乐府古题,由于写的是当代之事,怕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古”字。
     
    ②望烽火:瞭望边警。烽火,古代于边防要地筑高台,敌至则燃火报警称烽火。
     
    ③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
     
    ④行人:指出征将士。刁斗:军中巡更用的铜器,形似锅,白天作炊具。
     
    ⑤遮:阻挡。汉武帝太初元年,命李广利攻大宛。士兵因饥饿,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⑥逐:追随。轻车:轻车都尉的简称,汉代为特别兵种的将领,唐代为勋 官。
     
    ⑦蒲桃:即葡萄,本为西域特产,汉武帝采其种归,种于离宫周围。

  • 【集评】 清·沈德潜:“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
    近·王文濡:“此篇三韵两转,中间四句极状塞外悲凉之境,一句一意,读之如亲历其境。”(《唐诗评注读本》)

    【点评】 李颀这首诗是用遥想和揣拟的办法,描写汉代一次掠夺战争中,战士们的苦辛和怨愤,以影射指斥唐玄宗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诗虽然写得迷离惝恍,但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思想倾向都很鲜明突出。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描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讽刺了唐代帝王轻启边衅的荒唐,表现了诗人对从征将士深切的同情。为了避免为当朝统治者所忌恨,诗人采用了以汉喻唐、借古讽今的手法,并将“从军行”的旧题,巧妙地冠上一个 “古” 字。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全诗用对句开篇,描述军旅生活:戍卒们白天要爬山,从制高点瞭望有无燃举烽火的边警,黄昏降临还要牵着战马来到交河饮水洗刷,生活既紧张又单调。“白日”、“黄昏”的情况是如此,那么夜晚又将如何?三、四句承前,仍用对句接写军旅生活:在狂风肆虐、黄沙弥漫的黑夜,出征将士在军营中难以成眠,只好卧听远处传来的凄凉的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正是这幽怨的琵琶声,使得今日戍边的“行人”和昔年远嫁的公主从心底里产生了共鸣。由于诗人取材典型,语言高度概括,所以仅用寥寥28字,即将征戍生活的悲苦包举无遗。
     
     中间四句转写边陲环境的凄清。“野云万里无城郭”,大漠万里,渺无人烟,是写地理的特殊;“雨雪纷纷连大漠”,骤雨暴雪,苦热酷寒,是写气候的特征。这两句是正面渲染。“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边地的鸿雁无法安稳憩栖,夜夜惊飞;胡家的子弟也都无心恋战,泪水纷纷。诗人以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不能适应这恶劣的环境,有力地反衬“行人”长途跋涉来此绝城的无望。这两句又是侧面烘托。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据《史记》载:太初元年(104),汉武帝命李广利攻大宛,因出师不利,请求罢兵,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运用汉代的典实,暗喻当朝皇帝诏令不准班师,士卒见无退路,怕要搭上性命跟随本部将领继续苦战。这两句可看成士卒的口吻,他们在预卜着不幸的命运;也可解释为作者以第三者身分对当朝统治者乱启战端的讥评。如果说这两句是作者对战端发展态势的冷峻讥评,那么,结尾两句则是作者对当朝天子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深沉慨叹了。“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据《汉书·西域传》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苜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宿离宫馆旁。”这里再用汉代典实,暗喻唐朝开边牺牲惨重,得不偿失,而这种严重恶果,是由于帝王炫耀皇威,草菅人命所致。“战骨埋荒”,已是触目惊心,还要“年年”如此,就更加令人发指。这句诗分量极重,可抵千钧。而区区葡萄种子又怎能抵偿万千人的宝贵生命? 结尾两句,重起轻落,对比强烈,既富于感情色彩,又具有讽刺力量。
     
     这篇拟乐府全用七言,四句一韵,平仄互押,两句一意,或承或转;规整的对句与几组叠字的配置,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客观叙述为主观抒情蓄势,犹如涟漪汇成波浪,波浪再聚成狂涛,诗篇在作者愤激的情愫中戛然作收,更觉韵味醇厚,耐人咀嚼。
     
  •  
     此诗是李颀边塞诗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极为出色的抒情之作。作诗四句一解,凡三解,篇幅不长,却令人百读不厌。
     
    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成,有如泣如诉之感。一解中说:白昼登山站岗放哨,黄昏傍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喂饮战马,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既辛劳又单调;边地风沙很大,日月暗淡无光,夜闻刁斗寒声,令人尤觉凄凉。
     
     诗中用陪衬的写法,由征夫之幽怨,陪写入汉家公主的幽怨。昔汉武帝以江都王建女为公主,遣嫁乌孙,念其行道思家,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和亲本是汉文帝定下的睦邻外交政策,无论得失如何,对公主本人来说,总是被迫作出的牺牲,何况这牺牲还未能换来边地的持久和平。征夫与公主,贵贱悬殊,却在被迫作无谓的牺牲这一点上达成同情和共鸣,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一笔。二解专事环境气氛烘托,陪写入胡儿胡雁的凄苦。胡雁哀鸣还可以说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险恶,胡儿下泪则只能是因为战争不息的缘故了。在边塞诗中,从来胡汉对立,而李颀却着意于彼此的同情,他指出胡儿、汉儿同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征人泪的别一面,则是胡儿泪,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又一笔。批判现实的精神,使诗人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天地,而达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高度。是此诗过人之处。
     
    三解再次运用汉事,武帝时李广利为夺取马匹资源攻大宛不利,表请回军,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得辄斩之”。言表请回军无望,只有继续进行开边战争。汉武帝开边的结果,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葡萄、苜蓿种子。西域文明的引进,当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事,然而,文明的输入难道就非使用战争的手段不可吗?末二句极言统治者重物轻人,求之匪计,非战之意甚明。
     
     这首非战之诗,未质言唐代边塞的现实,而于《从军行》上作一“古”字,仿佛只是沿袭古题,对汉代历史教训进行反思,然而借古鉴今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可谓婉而多讽,发人深思。此诗多用骈句,调声上兼注意双声(刁斗、琵琶),迭词(纷纷、夜夜、双双、年年),重复(胡雁、胡儿)等手段,使得全诗音韵谐婉,唱叹生姿。
     
  •  〔交河〕故城遗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西北五公里处,是两条小河交叉环抱的一个小岛。〔公主琵琶〕琵琶,弦乐器名,本为马上所弹,汉代乌孙公主远嫁时弹奏过,故称“公主琵琶”。〔轻车〕轻车将军的省称。〔蒲桃〕即葡萄。
     
     开元、天宝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唐统治者拓疆辟域的欲望也与日俱增,四处用兵,战事不休,给人民造成很大痛苦。繁荣昌盛的帷幕也难以遮住人民的怨愤。接触社会,了解下情的诗人创作出不少表现非战思想的佳作。李颀的《古从军行》便是其中的一首。
     
    《从军行》是古乐府诗题,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描写军旅生活,本诗开篇四句就叙写塞外征战的苦情。“傍交河”点出地点,说明当时戍守已远伸到吐鲁番盆地以西。在那遥远的地方,士兵们白天要登上高高的山头,瞭望烽燧,注意动静,黄昏来临,还要到交河饮马,作好准备,时刻待战。“白天”“黄昏”写出防戍时间之长,“望烽火”“饮马”写出了征守之紧张。戍守之苦情,不言自出。在这异地他乡,行人无所见,唯有风沙弥满,天昏地暗;行人无所闻,唯有那单调沉重的声声刁斗,只有那凄楚哀怨的曲曲琵琶。“公主琵琶幽怨多”一句,亮出了该诗的核心——“怨”。五、六两句描写塞外的艰苦环境。纵目万里,云野茫茫,荒无城池,沙漠连天,雨雪纷纷,严寒难耐。条件极差,气候恶劣,久熬于如此苦境中的人们,怎能不产生悲苦之情?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循此思路,以下写戍守者思念乡关,是合情而顺文的。可是诗人在此别开生面,推出两个写景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里正显示出诗人的高手功力。品味溶释于景中之情,便发现诗人在此极其巧妙地写出了戍边战士的思家念亲之情。胡天哀鸣的大雁啊,能否捎去征人的相思?可曾带来家乡亲人的信息?战争,给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胡儿啼哭,是饥,是寒,还是失去了亲人?望着双双落泪的胡儿,战士们又当作何想呢?远在万里之遥的家中的儿女,此时此刻,恐怕正随着妈妈,迎着西北风,翘首远望,牵衣顿足,呼爹喊爸,哭成泪人儿了吧!“胡雁”两句,不似抒情,胜似抒情。离别苦情,锥心摧肠。同时,这两句诗揭示出统治者发动的拓边战争,不仅给少数民族人民造成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不幸,有力地拓宽了本诗的主题思想。在那个时代,能够站在胡汉两边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谴责战争的不义,确实是难得的远见卓识。
     
     厌战,思家,可又怎能回得了家?“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二句,引用李广利攻大宛,士兵因饥饿,攻战不利,请求罢兵而汉武帝大怒不准的典故,谴责唐统治者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罪行。天宝年间,许多诗人对此都有指责。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既然君王有命,不准罢兵,那只能拼着性命,跟随轻车将军继续打仗了。多么无可奈何,怨苦之情溢于言表。打下去的结果怎样呢?“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战骨埋荒外”,对活着的人来说,是前途;对战死的人来说,是归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足见当时征战,难以生还。扩边战争,付出去的是“年年战骨埋荒外”,而所得的呢?“空见蒲桃入汉家”。统治者为猎取异域珍异,以供自己奢侈享乐,便草菅士兵性命,轻启扩边战争,如此荒唐之举,不令人发指么?
     
    这首诗描绘了士兵远戍塞外的征战苦况和怨恨之情,揭示了扩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谴责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行。以其为民请命、代民诉怨而成为边塞诗的力作之一传唱千古。
     
    怨苦之情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缘此旋律,反复咏唱,层层推进。高度紧张的征战生活自然导出怨苦之情;严寒荒凉的环境引起了思乡之情,深化了怨苦之情;征战之士不能生还,虽死犹怨。诗章虽完,怨愤难消,这是该诗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古代名诗《古从军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古从军行

 题解
 这是一首反对黩武战争的诗。明写汉武帝用兵开边,实际是讥讽唐玄宗穷兵黩武,致使广大将士生灵涂炭的行为。
 
原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
 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五公里处,是两务小河交叉处的一个小岛。 ②行人:指战士。刁斗:古代行军器物,铜质,有柄,可容一斗,白天用作烧饭,晚上击以巡更。公主句:汉代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曾弹奏琵琶。幽怨,怨其远嫁。 ③玉门:即玉门关。汉代设关,汉代设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是当年中国和西域分界的关隘。被遮:被阻断。应将句:只得拼着性命随轻车将军前往死战。轻车,将军名号。这正是一场掠夺战争。 ④蒲桃:即葡萄,汉代从西域引进。
 赏读
 诗的开头两句写紧张的军中生活。将士们白天望烽火,黄昏饮战马。接着两句是环境描写,描绘出一幅风沙弥漫,一片漆黑的景象。在这景象里,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怨的琵琶声。表现出寂静而荒凉的环境氛围。五六句诗人又着意渲染军营外边陲的环境。野云万里之外荒凉得不见城郭,只看见雨雪纷纷连接大漠。写出了凄冷苦寒的军旅生活,反映出将士们从军的艰辛。接着两句诗人没有正面写军人们的哀怨,而是以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的哀啼落泪来烘托戍边行人的凄苦,“夜夜”、“双双”的叠用,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将士们想班师回朝却不可能实现。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攻大宛,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又不允许,在玉门派人拦截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诗的后四句就是针对这一事而写的,汉武帝一意孤行,不惜牺牲千百万将士的生命。也暗刺当朝统治者轻启战端,穷兵黩武,不管人民的死活,草菅人命,最终只能换得区区的蒲桃而已。
 这首诗一句紧承一句,末句画龙点睛,显示出这首诗的讽谕力,音节错落,多用叠字强调语意。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开头二句,通过登山眺望烽火和饮马交河(故城在今吐鲁番西北)水滨的行动描写,揭示出征夫戍卒在日夜奔忙,生活紧张而艰苦。接着,从听觉角度来进行描写:行人(征人)夜晚听到的是军营中的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刁斗因风沙侵袭而显得暗淡无光,暗示征戍时间之久。“公主琵琶”因汉代乌孙公主而得名。乌孙公主因远嫁异域,曾借琵琶之声以倾诉思乡之情。如今,长期戍边不归的战士,听到这如诉如泣的乐曲声,就更加勾起了乡愁,而使他们彻夜难以入眠。“野云万里无城郭”四句,极写胡地的辽阔、荒凉、凄苦。“万里”“大漠”,点明区域广大。城郭稀少、沙漠绵亘,则言其荒凉。战火连天,以致禽鸟也不得栖息,故有“胡雁哀鸣夜夜飞”景象的出现。而从“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描写中,人们还不难看出:诗人对在无端爆发的边境战争中“胡儿”悲惨命运的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二句,写汉武帝时,李广利率军攻大宛,因士兵攻战不利,曾一度请求罢兵“(武帝)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史记·大宛传》),将士不得不继续征战。诗人以古喻今,写的虽是汉时事,反映的却是唐代征戍士卒的思想感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是最为后人称道的名句。它以对比手法,写出轻开战端,是得不偿失的。所失是一批批将士可贵的生命,所得仅仅是供宫廷中人享用的蒲桃(葡萄)罢了。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卷五),是很有见地的。

《古从军行》gu cong jun xing

The Ancient Edition of Joining the Army→李颀 (Li Q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