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从军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从军行 古从军行唐诗篇名。七古。李颀作。见《全唐诗》卷一三三。从军行,乐府旧题,此诗以汉喻唐,托古讽今,故前冠以“古”字。约作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中写从军征战生活之艰辛和死伤之惨重,讽刺唐王朝统治者穷兵黩武,开边无已。全诗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意境苍凉,格调悲壮,音韵宛转,为李颀边塞诗之代表作。诗末“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两句,言无数士兵抛尸塞外,却只换得葡萄移植中原,词句警策,语意沉痛,在全诗中具画龙点睛之妙,历来脍炙人口。 ☚ 终南望馀雪 次北固山下 ☛ 古从军行〔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颀在旧题再加一个“古”字,意在说明这篇作品是拟古,用汉代人的口吻叙汉代之事;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李颀(公元690~751),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尉,久不得升迁,辞官归隐。他是盛唐边塞诗重要诗人,以七言歌行见长。《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余首。 〔2〕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3〕行人两句:行人,指出征者。刁斗,军中使用的铜制炊具,似锅,白日煮饭,夜间用于敲击巡逻。铜具由于风沙的剥蚀已经黯然无光。公主琵琶,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遣嫁西域乌孙国王,实行和亲政策。细君远嫁途中为发抒幽怨,在马上弹奏琵琶。 〔4〕玉门被遮:据《史记》,汉武帝闻西域大宛国产天马,派大军进攻大宛,企图占领后得到良马。战争连年,劳民伤财,将士伤亡严重,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兵阻断玉门关,并下令敢入关者斩。轻车,汉代有轻车将军李蔡,曾随大将军李广出击匈奴,因功封侯,后用以借指边军将帅。逐轻车,意为跟着将帅继续打下去。 〔5〕蒲桃入汉家: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对大宛发动的长期战争,最后以大宛王岁献天马二匹约和,汉使采回葡萄、苜蓿种而归,葡萄种植在汉帝离宫之旁。 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扩张战争,诗人用乐府古题,写汉代史事,以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反映连年战争对汉、胡双方都是灾难。诗中描写了深秋西北边塞的肃杀凄凉和生活的艰苦,勾勒出苍劲悲凉的情景,以玉门遮关、蒲桃入汉两个典故,揭露这种战争的不义性质。诗的后四句抒情兼议论,讽喻意义明显。《唐诗别裁》曰:“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②。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③。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④。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⑤。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⑥。 【作者小传】 李颀(690? —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家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一说东川人,因称“李东川”,误。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县尉。久不得调,隐居学佛道。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傅璇琮有《李颀考》。其诗擅长七古七律。七古气势奔放,酣畅恣肆,为盛唐七古典型代表之一。七律声调、品格高远,形式规范,高棅认为“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解题】 《从军行》乃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前人多以此题描写军旅生活。此诗以古喻今,借汉讽唐,故称《古从军行》。诗约作于天宝年间,其时唐玄宗实行开边政策,穷兵黩武,故作者写此诗予以讽刺。诗中极写边塞之荒寒和战士戍守之艰苦,揭露玄宗黩武政策造成战士埋骨塞外的恶果。全诗气势奔放,语言流畅。 【注释】 ①二句写战士生活:白天必须登山瞭望有无烽火,傍晚还要到交河使马饮水。烽火: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侵犯时燃起的烟火,用以向内地报警。交河:唐县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县治西,有两河在此交会,故名。又河名,出交河县北天山,流经城下,故名。 ②二句谓战士在军中听到的只有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刁斗:本用于军中夜间报更或报警,上句或谓风沙使天地昏暗,故行军时亦敲刁斗传递信号,以免失去联络。公主琵琶:用乌孙公主典故。汉代将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给乌孙国王昆莫,史称乌孙公主。出嫁时有乐队演奏陪送,其中主要乐器是琵琶。此处意谓在塞外听到幽怨的音乐声,就像当年乌孙公主在路上听到的琵琶演奏。③二句极写塞外荒凉和寒冷。意谓在塞外看到的只有万里野云,不见城郭,连绵的大沙漠上不断地下着雪。④二句意谓每夜飞过胡地的雁都在哀鸣,当地的胡人都因战争艰苦而落泪,远来的汉族士兵的苦痛也就可想而知。⑤二句意谓听说玉门关还被皇帝派兵遮断,不准入关,只应跟随轻车将军在塞外拚命。《史记· 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士兵饥,攻战不利,欲罢兵休整,武帝大怒,派使者挡在返朝要道玉门关,说:“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此处用其意,轻车:汉有轻车将军。李广从弟李蔡曾为此职。⑥二句意谓每天牺牲许多战士,埋骨塞外,所得的只是葡萄种子进入朝廷而已。意谓得不偿失。荒外,边疆。蒲桃:即葡萄。《汉书· 西域传上· 大宛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苜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是李颀边塞诗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极为出色的抒情之作。作诗四句一解,凡三解,篇幅不长,却令人百读不厌。 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成,有如泣如诉之感。一解中说:白昼登山站岗放哨,黄昏傍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喂饮战马,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既辛劳又单调;边地风沙很大,日月暗淡无光,夜闻刁斗寒声,令人尤觉凄凉。 诗中用陪衬的写法,由征夫之幽怨,陪写入汉家公主的幽怨。昔汉武帝以江都王建女为公主,遣嫁乌孙,念其行道思家,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名曰琵琶。和亲本是汉文帝定下的睦邻外交政策,无论得失如何,对公主本人来说,总是被迫作出的牺牲,何况这牺牲还未能换来边地的持久和平。征夫与公主,贵贱悬殊,却在被迫作无谓的牺牲这一点上达成同情和共鸣,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一笔。二解专事环境气氛烘托,陪写入胡儿胡雁的凄苦。胡雁哀鸣还可以说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险恶,胡儿下泪则只能是因为战争不息的缘故了。在边塞诗中,从来胡汉对立,而李颀却着意于彼此的同情,他指出胡儿、汉儿同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征人泪的别一面,则是胡儿泪,这是诗中极富于人情味的又一笔。批判现实的精神,使诗人超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天地,而达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高度。是此诗过人之处。 三解再次运用汉事,武帝时李广利为夺取马匹资源攻大宛不利,表请回军,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得辄斩之”。言表请回军无望,只有继续进行开边战争。汉武帝开边的结果,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葡萄、苜蓿种子。西域文明的引进,当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事,然而,文明的输入难道就非使用战争的手段不可吗?末二句极言统治者重物轻人,求之匪计,非战之意甚明。 这首非战之诗,未质言唐代边塞的现实,而于《从军行》上作一“古”字,仿佛只是沿袭古题,对汉代历史教训进行反思,然而借古鉴今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可谓婉而多讽,发人深思。此诗多用骈句,调声上兼注意双声(刁斗、琵琶),迭词(纷纷、夜夜、双双、年年),重复(胡雁、胡儿)等手段,使得全诗音韵谐婉,唱叹生姿。 古从军行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颀 ←上一篇:送魏万之京 下一篇: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雄浑旷放、刚健有力的边塞诗,旨在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 黩武,视民命如草芥的行径。前四句用平声歌韵,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 一、二句以 “白日”“黄昏”对举,言昼观烽火,晚饮战马,写出了紧张的从军生活。 三、四句描写夜 晚军营之景象:风卷黄沙,一片弥漫,刁斗声声;又闻琵琶之声,幽怨不绝,如泣如诉。此 二句显出边地的肃穆和凄凉。中间四句转入声觉韵,多用阴冷的意象渲染边地环境: 无城可依的荒野,弥漫奔涌的野云,纷飞迷濛的雨雪,浩瀚无垠的沙漠,南飞哀鸣的大 雁,组合成一幅酷寒凄冷的边疆风景图。 七、八句写“胡雁”不忍,“胡儿”不堪,何况远 戍的征人呢?加上叠字“夜夜”“双双”的运用,无疑增强了艺术感染的力量。后四句再 转平声麻韵,画龙点睛,暗讽现实。“闻道”之句一折,即用汉武帝“遮断玉关”之意,如 当头棒喝,斩断将士归念。“应将”一句紧跟,罢兵不行,只有冒着生命的危险,跟随“轻 车”,去与敌人拼命。“年年”之句再接,道出战争的后果,只能是“战骨埋荒外”。此诗 步步紧逼,逼出最后一句:“空见蒲桃入汉家”。极大地讽刺了武帝为区区蒲桃,轻启战 端,草菅人命。结句画龙点睛,借汉喻唐,暗讽玄宗穷兵黩武,不惜民命,旨意是不难猜 测的。此诗气氛凄冷,无鲜明之色彩,似含郁勃不平之气,透露出极为苍凉而悲愤的情 怀。此诗巧用双声、叠字,其音韵的变化,错落有致,“读来苍凉低回,满怀抑郁之气”。 (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
古从军行 题解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②。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④。 注释 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五公里处,是两务小河交叉处的一个小岛。 ②行人:指战士。刁斗:古代行军器物,铜质,有柄,可容一斗,白天用作烧饭,晚上击以巡更。公主句:汉代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曾弹奏琵琶。幽怨,怨其远嫁。 ③玉门:即玉门关。汉代设关,汉代设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是当年中国和西域分界的关隘。被遮:被阻断。应将句:只得拼着性命随轻车将军前往死战。轻车,将军名号。这正是一场掠夺战争。 ④蒲桃:即葡萄,汉代从西域引进。 赏读 诗的开头两句写紧张的军中生活。将士们白天望烽火,黄昏饮战马。接着两句是环境描写,描绘出一幅风沙弥漫,一片漆黑的景象。在这景象里,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怨的琵琶声。表现出寂静而荒凉的环境氛围。五六句诗人又着意渲染军营外边陲的环境。野云万里之外荒凉得不见城郭,只看见雨雪纷纷连接大漠。写出了凄冷苦寒的军旅生活,反映出将士们从军的艰辛。接着两句诗人没有正面写军人们的哀怨,而是以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的哀啼落泪来烘托戍边行人的凄苦,“夜夜”、“双双”的叠用,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将士们想班师回朝却不可能实现。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攻大宛,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又不允许,在玉门派人拦截并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诗的后四句就是针对这一事而写的,汉武帝一意孤行,不惜牺牲千百万将士的生命。也暗刺当朝统治者轻启战端,穷兵黩武,不管人民的死活,草菅人命,最终只能换得区区的蒲桃而已。 这首诗一句紧承一句,末句画龙点睛,显示出这首诗的讽谕力,音节错落,多用叠字强调语意。 古从军行李颀 开头二句,通过登山眺望烽火和饮马交河(故城在今吐鲁番西北)水滨的行动描写,揭示出征夫戍卒在日夜奔忙,生活紧张而艰苦。接着,从听觉角度来进行描写:行人(征人)夜晚听到的是军营中的刁斗声和幽怨的琵琶声。刁斗因风沙侵袭而显得暗淡无光,暗示征戍时间之久。“公主琵琶”因汉代乌孙公主而得名。乌孙公主因远嫁异域,曾借琵琶之声以倾诉思乡之情。如今,长期戍边不归的战士,听到这如诉如泣的乐曲声,就更加勾起了乡愁,而使他们彻夜难以入眠。“野云万里无城郭”四句,极写胡地的辽阔、荒凉、凄苦。“万里”“大漠”,点明区域广大。城郭稀少、沙漠绵亘,则言其荒凉。战火连天,以致禽鸟也不得栖息,故有“胡雁哀鸣夜夜飞”景象的出现。而从“胡儿眼泪双双落”的描写中,人们还不难看出:诗人对在无端爆发的边境战争中“胡儿”悲惨命运的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二句,写汉武帝时,李广利率军攻大宛,因士兵攻战不利,曾一度请求罢兵“(武帝)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史记·大宛传》),将士不得不继续征战。诗人以古喻今,写的虽是汉时事,反映的却是唐代征戍士卒的思想感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是最为后人称道的名句。它以对比手法,写出轻开战端,是得不偿失的。所失是一批批将士可贵的生命,所得仅仅是供宫廷中人享用的蒲桃(葡萄)罢了。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唐诗别裁集》卷五),是很有见地的。 《古从军行》gu cong jun xingThe Ancient Edition of Joining the Army→李颀 (Li Q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