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kǒutíyì偶蹄动物(牛、羊、猪等)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 口蹄疫kǒutíyì〈名〉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 口蹄疫kǒu tí yì偶蹄类动物的急性传染病。1933年陆渊雷《细菌学补编》:“兽口足疱症,或称口蹄疫,为牛豕羊所患之病。”◇兽口足疱症、脱靴症、烂舌头、烂蹄子。 口蹄疫 口蹄疫kǒutíyì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传染源是病畜,偶蹄类动物容易感染,奇蹄类动物不感染。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造成部分动物死亡。人类和其他动物因接触受感染动物而罹患口蹄疫的十分罕见。 ☚ 口水战 口误 ☛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兽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传播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病原为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动物感染谱很广,以偶蹄兽最易感,特别是牛和猪。人偶可感染,但病情轻微。肉食动物有抵抗力,单蹄兽完全不感染。病畜是主要传染源,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方式传递。常从消化道感染,但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常发生顺风远距离跳跃传播。发病无严格的季节性。但暴发流行具有周期性特点,每隔几年就流行一次。不同的动物患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幼年动物症状较严重。宜对家畜加强检疫,常发地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简称FMD,俗称口疮、蹄癀。病毒分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1等7个主型,约65个亚型。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牛口蹄疫潜伏期4~7d,死亡率达20%~40%。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达60%以上。美国和加拿大于1928年和1952年先后消灭了此病。口蹄疫病主要靠注射疫苗预防,免疫期3~5个月。为防止传染可用2%火碱水或10%石灰水消毒。多数家畜经10余d能够自愈。 口蹄疫mouth and foot diseases又叫口疮热,系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人皮肤、粘膜破损处污染口蹄疫病毒后可发生感染。接触部位首先出现水疱疹;继而口腔粘膜、口鼻周围也发生水疱,后破溃、糜烂、流涎、疼痛;水泡也可延及全身。全身症状有急起发病、寒热、头痛;重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心肌炎、肺炎及皮肤感染。可因心肌炎等而死亡。防治:病死动物应焚烧深埋,防止感染;患病后立即去医院治疗。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为口蹄疫病毒所致偶蹄兽的一种急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除偶蹄兽外人也可发病。病畜发热,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病程6—12天,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如发展为恶性或发生并发症则死亡率较高。一经发现应立即上报疫情,封锁疫区,隔离治疗,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治疗:口服结晶樟脑,患部用淡盐水或高锰酸钾液等清洗后涂碘酊甘油、抗菌素软膏或其他防腐消毒剂,蹄部应予包扎。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罕见于人。传染源是病畜,家畜中以黄牛、奶牛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粘膜、手、足特征性水疱疹,病情为自限性。预防应严禁输出或输入病畜,对牛类已有有效疫苗。无特效治疗。 口蹄疫 口蹄疫口蹄疫又名口蹄病,或口疮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罕见于人。临床表现发热和口腔粘膜、手、足特征性水疱疹。病程经过良好,人出现的症状较动物为轻。 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属于细小RNA病毒,呈圆形,直径约22±2nm。目前已知有7型,即A、O、C 3型;南非SAT(South African territories) 1、2、3型和亚洲1型(Asia1),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人类感染以O型多见,C型少见。病毒可感染豚鼠、野兔、犊牛,也可用地鼠肾、牛舌上皮细胞和鸡胚培养。目前已能人工制造疫苗。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畜和病人的水疱、唾液、血液、尿、粪、眼泪及乳汁中。水疱壁和上皮碎片中之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乳汁、尿中者易死亡。对日光、热、碱、酸均敏感。 本病传染源是病畜。易感动物中以黄牛,特别是纯种奶牛为最敏感,其次是水牛、牦牛和猪(特别是纯种白猪),再次是羊和骆驼。野生偶蹄动物也易感。单蹄动物如马则不受感染。人的易感性较低,人与人之间极少传染。人类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与病畜接触,间接接触的意义更大。近年来,有人认为也可经过空气传播。 本病在家畜中,一年四季都能发病,在有家畜口蹄疫流行的地方,人的口蹄疫可散在发生。病后可获对本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口蹄疫病毒是一种高度嗜上皮性病毒。受染后,病毒侵入接触部位的粘膜和上皮组织,引起原发性水疱,继之侵入血循环而引起发热。病毒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处内脏、粘膜及皮肤的上皮,引起继发性水疱,常见于手掌、手指掌面,足底和脚趾。水疱出现后,发热消退。其病理变化可见上皮细胞肿大、坏死、各层分离,上皮下的血管分布增多,生发层和透明层也受累,棘细胞层的细胞肿大、增殖和裂解,成为多房性水疱,疱的侧沿细胞中出现核内包涵体,周围组织中有多核白细胞浸润。病毒随血流可侵入心肌及骨胳肌等。心肌病变有重要意义,严重口蹄疫多因急性心肌炎而死亡。家畜尸体解剖时,可见心包膜上有弥散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和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灶性病变,细胞发生颗粒性变、脂肪性变或蜡样坏死。少数病例咽壁、支气管、食道、胃、肠以及膀胱粘膜均可受累。 近年来,动物实验证明,患口蹄疫后,血中IgG、IgM抗体的保护作用存在时间较短。也有人证明,牛被感染后,上呼吸道和口腔分泌液中出现分泌性IgA,起主要保护作用,可存在5个月以上。 人口蹄疫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主要依赖血清中查出抗体而诊断。一般病程经过轻,预后好,但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病情重,甚至可引起死亡。本病潜伏期为2~18天,以2~6天多见。起病急,病初有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呕吐等。2~3天后,口内有干燥和灼热感,进食和讲话时疼痛,唾液分泌增加,有口臭。口内水疱见于口腔粘膜、牙龈、舌面、舌缘及咽部,大小自针尖至2cm,隆起,边缘充血。水疱也可见于口唇、鼻翼,而眼结膜、鼻中隔和硬腭等处少见。感染部位常有肿胀、颈淋巴结肿大。出疹时,发热和全身症状开始减轻。 由于接触感染之故,皮肤上的“原发性疱疹”可先出现,并好发于手指掌面、甲床、指间皱襞、足底和足趾上,以后继发于躯干各部,但少见于生殖器和乳房周围,极少为全身性。少数病人水疱仅限于皮肤。出疹时,局部有发胀、灼热和痒感,手、足有刺痛感,皮肤较厚的足底等处水疱扁平,一般呈椭圆或圆形,相互靠近的小疱能融合成片。水疱内容物清亮或微混。2~3天后,水疱破裂,成为表浅而边缘不规则的溃疡,愈合快,不留疤痕。若指甲床发生水疱,可致指甲脱落。 原发性水疱出现后第五天可出现继发性水疱,至最后的水疱出现后一周,不再出现新的水疱。整个病程在一个月内。重症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心肌炎以及皮肤、肺部的继发感染,死亡者多因心肌炎。 诊断本病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单核细胞增多。血清学诊断主要有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放射免疫测定等,以放射免疫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强。鉴定病毒型别可作保护试验与中和试验。将被检材料接种于豚鼠脚掌皮肤内,阳性者4~5天后豚鼠的足趾有水疱发生。 本病应与常见的疱疹性疾病如水痘、带状疱疹、天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口炎及手-足-口病等鉴别,特别是后三种病。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应强调一般治疗,重视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发现病人应立即住院,发热期应给易消化食物、充分的维生素B和C等。重症患者应加强支持疗法,如输液等。局部可用2~3%双氧水或0.1%过锰酸钾液漱口或洗粘膜溃疡。皮肤水疱破溃后,可涂龙胆紫。眼结合膜炎和角膜炎可滴0.2%碘苷液(疱疹净)。若合并细菌感染,可用适当抗生素。 预防关键在于严禁输出或输入病畜,一经发现家畜的疫情,应立即封锁隔离,迅速作好疫情通报,并对家畜进行预防注射。三个月后,疫区的病畜才能到非疫区去。对病畜厩舍、用具应彻底消毒。病人应住院隔离至痊愈,衣物应作卫生处理。健康人需做好个人卫生,不饮未经消毒的牛、羊奶。接触病畜时注意适当防护。 ☚ 黄热病 狂犬病 ☛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aphthous f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