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侵患全身组织,常发于皮肤和周围神经。多数病例在全身麻风显著时,才出现口腔麻风病变。
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的麻风病患者约150万人。麻风病可能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咳嗽、吐痰和打喷嚏等传染。原发于热带和亚热带,流行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极为重视麻风的防治工作,因此,麻风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地区逐渐缩小,许多病人已经得到治愈。1874年Hansen发现嗜酸性麻风杆菌,迄今已被认为麻风的主要病因,上海麻风医院调查麻风杆菌阳性率为55.3%。
麻风分两型和两类:结核样型麻风和瘤型麻风;未定类和界线类。结核样型麻风:占麻风患者总数70~80%,开始时,皮肤有少许突出的斑点,中央部逐渐变平坦呈苍白色而周围保持红色,突起或丘疹状,患区周围常显敏感,而中心麻痹,邻近的病变常融合一道,形成大区域的病变。耳大神经粗大为诊断特征,四肢的大神经常遭侵袭,逐渐引起神经炎、麻痹、瘫痪和营养改变致感觉和功能障碍。此型麻风通常查不到麻风杆菌,治疗后消退较快,主要侵患皮肤和周围神经。瘤型麻风:占麻风患者总数的15~25%,患者组织中有大量麻风杆菌,因而病情发展快,传染性较大,除侵患皮肤和神经外,还侵患内脏。此型的特性是在皮肤表面形成结节,如受激惹可急性扩散,体温升高,缓解后又可为慢性病程。弥漫性浸润和结节,虽可以发展到身体任何部分,而面部常为最早出现区域,在进展期,病变多而大,常融合,结果造成面容异形或残毁,如不规则的结节侵至鼻、颊、额、颏和耳廓可造成“狮样面”,眉毛和睫毛失掉,鼻粘膜溃疡,鼻中隔穿孔,鼻骨吸收造成鞍鼻畸形,麻风杆菌侵到淋巴和血循环时,引起远处受患,如肝、脾、肾上腺、肾、小肠、淋巴结、骨髓及其他器官。未定类麻风:占麻风患者总数1~3%,主要表现为圆形浅色斑,表面光滑为鳞屑,感觉障碍和神经粗大皆较轻,查菌多为阴性,但缺乏稳定性,多数可演变为结核样型,少数演变为瘤型,也有少部分始终不变。界线类麻风:占麻风患者总数的5~8%,在同一患者身上,既有瘤型病变,也有结核样型病变,在瘤型病变上,查菌为阳性,组织病理呈瘤型病变; 在结核样型病变上,查菌为阴性,组织病理呈结核样型,此类麻风不稳定,大多数将演变为瘤型。
早期的口腔麻风溃疡和麻风瘤,常在2周内消失。但陈旧病损也可坏死,由于瘢痕挛缩结果而成永久的畸形。三叉神经受损时,口腔感觉过敏妨碍口腔卫生而引起龋病和龈炎,牙髓可有重度过敏症,在面部、口唇、硬腭、舌、颊和牙龈的感觉可以全部或部分消失,咀嚼肌可瘫痪,三叉神经节被侵后,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增大,有空泡形成,在细胞浆中可有粒状变性,神经元内可见细胞核异位或变性。面神经损害时,面肌常全部或部分瘫痪。上唇瘫痪和下唇下垂引起口涎外溢在咀嚼时不易把持食物、语言不清,舌下垂外露,致下前牙移位,牙槽骨破坏,最后牙齿脱落。麻风巨唇常见于进展的病例中,这种唇的组织学检查,显示结缔组织增生而弹性组织萎缩。迷走神经受损时,软腭单侧或双侧瘫痪。由于急性进行时的水肿或瘢痕挛缩使软腭不能活动,可形成假性瘫痪。舌咽神经受损时,发生咽部过敏。颈神经受损时,特别是第二、第三颈神经的耳大神经,因麻风杆菌侵害致神经膜变厚而神经纤维萎缩,常为临床的特征。瘤型麻风:在口腔内发展很慢,临床症状进展期可分充血、浸润、结节形成,可能发生溃疡、萎缩和吸收。本型的结节是红色、桔红色或褐红色,直径约2~10mm,可与粘膜区分,最常见于硬软腭、舌背、口唇、咽壁、扁桃腺、舌侧牙龈,但很少见于颊部、口底或颊侧龈。麻风患者的牙周病和龈炎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有四点:
❶营养不良或营养神经障碍;
❷患者忽视或因患区过敏疼痛而口腔卫生不佳;
❸因麻风侵袭产生涎性牙结石围集于牙龈盲袋内;
❹由于面肌和咀嚼肌的瘫痪,牙移位或咬合力不平衡。舌的损害,在舌粘膜上呈表浅糜烂伴有舌炎。瘤型麻风常发生在舌尖或舌腹,在进行性病例中,因整个舌背深部受损,则呈圆石块状。硬软腭和悬壅垂的损害,前腭粘膜是麻风瘤的常见部位,前牙腭侧组织肥大。麻风结节很少单独见于软腭,但悬壅垂为其好发部位,常由于悬壅垂坏死或因瘢痕挛缩,软腭变短并失去活动性造成语音不清。硬腭骨板可穿孔,进食时食物回流。口唇和口轮匝肌,因组织纤维化和瘢痕挛缩,造成“鱼形口”畸形。牙齿的损害: 对牙的颜色、强硬度、龋齿、牙髓病等都有影响。红色麻风牙可见于16~20岁患者,最常发生于女性和结核样麻风病例,牙色呈桃红、浅蓝、紫红、黑红或黑紫色,此因牙髓被麻风侵害后微血管脆性增加和出血所致。牙切缘容易磨损,牙颈部易发生严重楔形缺损,并常见根折。其他部位如眼、耳鼻咽喉、扁桃腺和面部骨质都可遭受麻风侵害,发炎、糜烂、溃疡、坏死、瘢痕挛缩等。
治疗:确诊后,应入麻风病院治疗,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应用,否则易复发。砜类药物主要有抑制麻风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氨苯砜为治疗麻风杆菌的首选药物,用法以口服为主;苯丙砜是氨苯砜的衍化物,但毒性较小,用法为肌注;二乙酰氨苯砜是一种长效氨苯砜,肌注。硫尿类药物:氨硫脲对麻风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毒性比氨苯砜更大,口服;二苯硫脲的毒性与副作用均较小,口服。麻风宁是由我国合成的抗麻风新药,毒性低、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口服。反应停(酞胺哌啶酮) 治疗瘤型麻风有显著疗效,具有奏效快,用药方便、副作用小、安全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