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瘘管
病理性损害或自然内腔经过病理性通道开口于口腔粘膜表面称为口腔粘膜瘘管。瘘管内通常衬以上皮组织,开口处为瘘管口。产生口腔粘膜瘘管的疾病最常见的是慢性牙槽脓肿(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慢性颌骨骨髓炎,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 慢性牙周脓肿也常发生口腔粘膜瘘管。颌面部放线菌病,下颌智齿冠周炎(冠周脓肿),残余感染也可发生粘膜瘘。此外,尚有先天性发育畸形的唇瘘(常对称地发生于唇粘膜)、翼下颌瘘(对称地发生于软腭或翼下颌区粘膜,为第二对鳃弓发育异常),通过拔牙窝形成的口腔-上颌窦瘘等。
口腔粘膜瘘管检查时应注意:
❶瘘管口的部位,如牙龈上的瘘管口与龈缘的距离,瘘管口的数目,有无肉芽组织突出,周围粘膜红肿程度,有无分泌物溢出等(放线菌病的分泌物中可见硫磺样颗粒)。
❷瘘管的走向,用钝头牙周探针或瘘管探针,仔细插入管口,注意瘘管的方向、深度,与牙周袋、牙槽骨、牙根表面及邻近器官的关系。
❸瘘管邻近牙齿及牙周组织状况,如与瘘管邻近的牙齿有无深龋、牙折、残根、滞留乳牙、楔状缺损、畸形舌侧窝(通常为上前牙)、畸形中央尖(双尖牙)、牙隐裂、过度磨损、咬合创伤等情况;牙齿叩诊反应,牙冠是否变色,牙齿活力反应(温度或电测验)等。上述情况是引起牙髓坏死或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病因。瘘管口附近的牙周组织状态也应仔细检查,如牙龈炎症程度,牙周袋部位及深度,牙周袋与瘘管是否联通,牙齿松动程度等。
❹下颌智齿阻生常形成深的冠周袋,这时瘘管常沿下颌体侧方的外斜嵴向下前方行至第一、二磨牙,甚或双尖牙部位开口,因此容易发生误诊。
❺发育异常性瘘管,常对称出现,且一般均系深仅数毫米的盲道,瘘管口周围也很少发生炎症现象。
❻如瘘管长期存在,且伴有软组织肿块,或有不断增生的肉芽样组织从瘘管内或其附近长出,应考虑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新生物。
❼瘘管内分泌物异常,如有恶臭或颗粒状物等情况时,应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
❽慢性牙槽脓肿或牙周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粘膜瘘管常需配合X线检查。根据以上各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正确诊断。
口腔粘膜瘘管的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要手段,如通过根管治疗术、根尖切除术、牙周袋治疗,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等,对不能保留的患牙以及阻生智齿、滞留乳牙、埋伏牙等应及时拔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瘘管亦应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单纯用药物治疗(烧灼或腐蚀瘘管)或手术刮治瘘道,不能收到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