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深部真菌病
口腔组织胞浆菌病,口腔芽生菌病,口腔毛霉菌病均为深部真菌病,可以侵犯口腔及其周围组织。
口腔组织胞浆菌病 系少见的真菌传染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或称荚膜隐球菌(Cryptococcus capsulatum)引起的慢性网状内皮系统疾病。本病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患者男多于女,以40岁以上为多。初期可见皮肤脓肿与粘膜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咳嗽多痰; 晚间多有不规则发热、贫血、白细胞减少、腹泻,由于病变损及肾上腺皮质而引起全身色素沉着,有时侵犯中枢神经而产生一些脑部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强直等,最后呈恶病质而死亡。口腔粘膜病变在进行性病例中,至少占1/3; 口腔有表浅溃疡和肉芽肿,当扩展到咽部时,可有声嘶和吞咽困难。在临床上必须及早和多次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注意与结核、梅毒、癌性溃疡作鉴别。二性霉素B有效,多用静脉滴注,对局限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可在病区内注射。
口腔芽生菌病 本病开始多侵犯口颊部,出现溃疡,渐延展到附近皮肤、扁桃体、胃肠道淋巴、肝和脾。在许多病例中,皮肤和口腔病变多是从原发性肺型扩散而来,而真正的原发性皮肤或口腔型极少。芽生菌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于青壮年,患者男多于女。口腔粘膜溃疡可能是本病的最初期症状,常发生于舌、颊沟、牙龈、唇部口腔粘膜;或可见无蒂凸起的肉芽组织斑或疣样病变。也可引起牙周病,X线示牙槽骨破坏。组织学特征是假性上皮瘤样增生,致密的炎症细胞侵润,表皮与皮肤内有小脓肿,菌体可见于化脓区或巨噬细胞内。培养出菌体即可确诊,菌体是二相性的真菌,圆形或卵圆形,可出芽形成芽生孢子, 直径12~15mm。 羟基二脒𦻘(Z-hydroxy-stilbamidine),对芽生菌病有效,二性霉素B疗效亦满意。在某些情形下可采取外科切除或引流。
口腔毛霉菌病 毛霉菌病或称头状霉菌病,亦称白霉菌病,是少见的真菌感染,但在严重糖尿病患者或其他虚弱的系统病,如白血病、何杰金病、肝硬化和严重的皮肤烧伤等患者的口腔内。凡见有慢性炎症或肉芽肿病变时,在诊断时应考虑可能为毛霉菌病。毛霉菌常散布在土壤和腐败的蔬菜中。病人常有严重的酸中毒。本病好发于肺、脑、胃肠道,也可发生在鼻窦和口腔,血栓常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口腔损害可见于口粘膜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腭部,损害腭骨、上颌窦和鼻腔,由鼻腔的原发感染也可扩展到腭粘膜。粘膜充血发红、溃疡、组织坏死而腭骨暴露,肉芽组织呈乳突形或瘤状块。口腔感染组织的病检,显示慢性肉芽组织及溃疡区有炎症浸润,在高倍镜下可见粗大而不分节的毛霉菌菌丝,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真菌为苍白色。二性霉素B对毛霉菌病有较高疗效,但应使用大剂量和长疗程,通常用药至活检真菌为阴性时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