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工pi 44 kuŋ213又称换工,劳动互换形式。互换双方或数方调济劳力畜力,等价互利,事情结束或年终结算: 狗舔盘子听喘声,驴咬脖子工~。隆德话 [p] 读作 [p‘] 互助 互助襄 加力 添力 相为 相助 相翼 共济 换手抓背 互相亲近帮助:比假 邻近各村之间守护、了望、相助:守望相助 出门和在家都相互帮助:出入相友 水火相济,互相帮助:冰炭相爱 劳动互助的形式:变工 换工 搭工 贸功 人应当互助:土扶成墙 同在困境中互助:煦沫 有同样遭遇或痛苦的人互相帮助:同病相救 同一处境中的仇敌也会互助:吴越同舟 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疾病相扶 (互相帮助:互助) ☚ 佑助 给予帮助 ☛ 变工 变工亦称“换工”。有的地区称为“搭工”、“插工”、“拨工”、“兑工”、“朋工”、“打伙”等。中国农村旧有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是农民相互间调剂劳动力的方法,是个体农民在生产中进行的劳动互助。陈云在1944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曾说到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过变工政策,对发展经济,争取工业品自给,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变工一般是两户或几户农民相互调剂劳力、畜力、农具的使用。其目的是满足参加变工的个体农户各自在生产上的临时需要。由于生产要素在各农户中分布的不均衡,有的农户劳力富裕,缺少畜力或农具,而有的农户畜力或农具富裕,却缺劳力。这样在农耕时节便采取了换工的方式或变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农村很早就已流行,而且范围流传的也比较广,因此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变工方式通常有劳力变工,即人工换人工;畜力变工,即畜工换畜工;劳畜变工,即人工换畜工等。一般根据劳动力的强弱、农活的轻重、牲畜的种类按一定的比例换工。如同等劳动力一工换一工、一个重工换二个轻工、一个马工换二个人工等。比例是按预先的规定加以定量的。另外也有几户农民成立变工队的。参加变工队的农民各以自己的劳动力和畜力或农具集中在一起,轮流在本队各家各户的土地上耕种。季节结束后,按出工记录和换工比例进行结算,一工抵一工,相互找补,少出工的向多出工的补给工钱。我国土地改革之后,这种变工的方法曾为农业生产互助组所采用。 ☚ 学田 圩场 ☛ 00000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