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变化气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变化气质

北宋张载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意即克制气质之性所带来的私欲,使言行复归纯善而符合于天地之性。张载认为,天地之性就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是“无不善”的,而气质之性则会产生饮食男女的情欲。人们要想成就天地之性而臻于圣人境界,就必须“变化气质”。因此,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子语录·语录中》。要“克己”、 “寡欲”、“以理义战退私己”(《易说·下经·大壮》),做到“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正蒙·诚明》)。其主要工夫,一是“知”的认识工夫,即通过“穷理尽性”和“尽性穷理”的途径自悟“天性”;二是“礼”的实践功夫,即通过学礼使举措中“礼”来保持天地之性。通过变化气质,人们可以“成性”、“成圣”,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易说·系辞上)》的境界。张载的变化气质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能自由选择“知礼成性”的道路,体现了儒家在道德实践上强调自觉原则的特点,有其合理之处。

变化气质

变化气质Bianhua qizhi

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表示道德修养过程和方法的概念。意指通过封建纲常伦理的教化和个人道德修养,铲除气质之恶,复归于先验善性的修养方法。“气质”概念,本来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和素养。张载把“气质”概念引入了人性学说和道德修养学说,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正蒙·太和》)。即人性是由太虚之气和阴阳二气合和而成。太虚清醇之气是至善的,构成人的本性,称天地之性。而阴阳二气有清浊驳杂之别,聚合成人的形体,亦有善恶、偏正、刚柔等分别,称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决定人的本性是至善的,气质之性决定人性中有恶的成分。人们要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进行道德修养,就要在“气质”上下功夫,“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为学和修养的目标,是要去掉气质之恶,恢复于天地之性。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气质恶者,学即能移。”即人的气质之性虽不同,却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不断去掉“气质之性”的偏恶和物欲蒙蔽,会复归善性。方法是学礼、克己、集义、积善等,这套办法为朱熹所发展,构成理学的主要修养方法。

☚ 主静   十六字心传 ☛
000075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