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萆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萆薢bēixiè

多年生藤本植物,叶略呈心脏形,根状茎可以做药材。

萆薢;璧谢

◉ 萆薢bìxiè  多年生藤本植物,叶略呈心形,根状茎横生,圆柱形,表面黄褐色,可入药。
◉ 璧谢bìxiè 璧:玉器,圆形,扁平,中有小孔。 敬辞,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例〉原物~/ 老爷说一概不收,打发来人将礼物带回,~吧!〈近〉璧还/ 奉还。 璧,不要写作“壁”。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萆薢
萆薢  bēixiè

亦稱“赤節”、“白菝葜”、“百枝”。入藥有粉、棉二種。粉萆薢,爲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或山萆薢的乾燥根莖,黄白色,有粉性及不規則黄色筋脈花紋,質堅易折;棉萆薢,爲薯蕷科植物纖細薯蕷或叉蕊薯蕷的乾燥根莖,淺黄白色,粗糙,質柔易斷。主治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萆薢》:“萆薢,味苦,平。”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萆薢》:“一名赤節,生真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萆薢》:“《日華子本草》言時人呼爲白菝葜,象形也。赤節、百枝,與狗脊同名……萆薢蔓生,葉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今人皆以土茯苓爲萆薢,誤矣,莖葉根苗皆不同。《吳普本草》又以萆薢爲狗脊,亦誤矣。”

萆薢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萆薢
萆薢  bēixiè

亦稱“赤節”、“百枝”、“竹木”、“白菝葜”。薯蕷科,多年生蔓草。地下莖根狀,横走。葉互生,心形,具長柄。花雌雄異株,雄花圓錐狀排列,雌花穗狀排列。蒴果,具三翅。供觀賞,根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萆薢》:“〔釋名〕赤節、百枝、竹木、白菝葜。時珍曰:萆薢名義未詳。《日華本草》言: 時人呼爲白菝葜,象形也,赤節百枝,與狗脊同名。”《三才圖會·草木》:“萆薢生真定山谷,今河陝京東荆蜀諸郡皆有之。根黄白色多節,二指許大,苗葉俱青,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緑豆葉,花有黄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狗脊 > 萆薢
萆薢  bēixiè

即狗脊。

萆薢【同义】总目录


竹木百枝赤节萆薢白菝葜

萆薢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百枝、竹木、白菝葜、硬饭团、山田薯。为薯蓣科植物粉萆薢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或绵萆薢D.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 futschauensisVnine的根茎。主产浙江、湖南、广东等地。苦,平。入肝、胃、肾经。祛风,利湿。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淋浊,白带,乳糜尿。煎服:9~15g。粉萆薢含薯蓣皂苷(Dios-cin)等。

萆薢bì xiè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萆薢(78)。药名。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
【别名】百枝(《吴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论》),赤节(《别录》),白菝葜(《日华子本草》),粉萆薢(《本草从新》),金刚、硬饭团(《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山田薯、土薯蓣(《泉州本草》),蔴甲头[《广东中医》5(11):500,1960]。
【性味】苦,平。
❶《本经》:“苦,平。”
❷《别录》:“甘,无毒。”
❸《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微酸。”
【归经】入肝、胃、膀胱经。
❶《滇南本草》:“入肝、脾、膀胱经。”
❷《本草纲目》:“入足阳明、厥阴经。”
❸《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膀胱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❶《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❷《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❸《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臀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❹《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茝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❺王好古:“补肝虚。”
❸《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❺《本草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或入丸、散。
【成分】含薯蓣皂苷,主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约2%。另据熔点及红外光谱测定有雅姆皂苷元(Yamogenin)存在。尚含鞣质、淀粉、蛋白质等。
【药理】
❶抗炎镇痛:本品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等有治疗作用。
❷对心肌代谢作用:本品煎液或提取液,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增加心肌对86Rb的摄取。
❸其他:同属植物山萆薢中分离出的甾体皂苷对稻瘟病菌、须癣毛菌及霉菌有抑制作用。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D.caucasica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苷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萆薢bìxiè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薯蓣科植物粉萆薢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或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苦, 平。入肝、胃、膀胱经。祛风利湿。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淋浊、白带, 煎服: 9 ~ 15克。粉萆薢含薯蓣皂苷、鞣质等。

萆薢

萆薢

萆薢,又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山田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hypoglauca Palib.、绵萆薢D. septemloba Thunb.及福州薯蓣 D. futschauensis Uline等的根茎。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切成薄片,晒干。
粉背薯蓣的根茎药材称粉萆薢,完整者呈姜块状,类圆柱形,多分枝,表面土黄色。皱缩,常残存有茎痕及未除尽的细须根。薄片呈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1.5~2.5cm,厚约1~3mm,边缘不整齐,外皮薄,棕黑色或灰棕色。有的已脱落。切片表面黄白色,边缘鲜黄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具有不规则的黄色维管束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松脆,有弹性,易折断。气微、味苦、微辛。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湖北、广西等省区亦产。
绵萆薢根茎节不明显,直径2~4cm.常为纵切或斜切的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mm。外皮较厚,黄棕色,有疣状突起,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可见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质柔软松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主产于浙江、江西、福建; 此外,湖南等省亦产。
福州薯蓣根茎药材亦称绵萆薢。呈不规则长圆柱形,长6~16cm,直径1~4.5cm,表面凹凸不平,黄褐色,有不规则皱缩沟纹及分散疣状突起的茎痕。质软韧,不易折断。切片大小不等,厚约2~3mm。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粉性,散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微苦。产于福建、浙江等省。
本品味苦,性平。归肝、胃、膀胱经。功能利湿浊,祛风湿。主治小便频数、尿浊不清、尿道涩痛、妇女白带及风湿顽痹、腰膝疼痛、下部疮疡、湿疹等证。本品为治小便浑浊要药,临床常与通窍化湿之石菖蒲同用,并随证配用其它药物。如因肾气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色如米泔之膏淋症,则可与温肾之益智仁、乌药同用,如《杨氏家藏方》之萆薢分清饮;若膀胱湿热为患,小便浑浊短赤者,则与清利湿热之黄柏、车前子同用,如《医学心悟》之萆薢分清饮。现代临床以本品为主,与荠菜花、乌蔹莓、牛膝等配合,用于乳糜尿症,有一定疗效。妇女白带由湿浊所致者,本品可与其他清利下焦湿热的药物同用。本品用于风湿顽痹,筋骨不利者,一般可配祛风活络之品,如独活、川芎、威灵仙、络石藤等。偏于寒湿者,则配附子、乌头之类;偏于湿热者,则配桑枝、防己、薏苡仁等;肾虚而腰脊疼痛、足膝酸软者,则与杜仲、续断、牛膝等同用。下部疮疡、湿疹,因下焦湿热所致者,本品常与清热利湿活血类药物配用。《疡科心得集》有萆薢化毒汤,萆薢与防己、牛膝、归尾、丹皮等同用,以治下部湿热痈肿; 又有萆薢渗湿汤,与黄柏、苡仁、滑石、丹皮等同用,以治臁疮、湿疹等证。煎服,10~15g。肾虚阴亏患者忌服。
实验研究: 粉萆薢根茎含薯蓣皂甙,其薯蓣皂甙元的含量平均为2.09%。又含鞣质。福州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其薯蓣皂甙元含量平均为0.18%。
薯蓣皂甙元能抑制肾细胞的钠-钾-ATP酶活性,有解热作用。

☚ 鱼脑石   瓦韦 ☛
000022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