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发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发颐

病名。
❶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危。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脓成时切开排脓。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
❷见明《医学入门》卷六。锐毒之又名。见该条。

发颐

病名,又名颐发、汗毒。初起恶寒发热,面颊一侧出现肿块,渐渐发展到耳前,破溃后流出臭脓,重者可影响吞咽和呼吸。

发颐

病名。因病变发生于颐颔之间,故名。多由热性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毒壅滞而成。故又名“汗毒”。初起恶寒发热,在颐颔之间(腮腺部位)的一侧肿如结核,焮红热痛,渐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溃后脓出臭秽。治宜清热解毒,托毒透脓等法。脓成后立即切开排脓。

发颐fā yí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痈、疽(忍冬)(2)。病名。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系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 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危。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脓成时切开排脓。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

发颐fāyí

病名。出《医学入门》。又名颐发、汗毒。颐, 指面颊。本病由伤寒或温病后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 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 面颊一侧结肿如核, 微热微痛, 肿胀渐延及耳之前后, 疼痛日增,溃后脓出秽臭; 甚则咽肿痰涌气堵, 汤水难咽。包括下颌骨骨髓炎、齿槽脓肿等。早期宜清热解毒, 佐以表散, 内服普济消毒饮之类, 外敷金黄膏。酿脓时宜托里透脓, 内服透脓散。脓成后, 宜切开排脓。

发颐

发颐

发生在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发颐。见于《医宗金鉴》,又名汗毒,多发生于成年人,病情发展较快而严重,可出现内陷证,尤其对年老衰弱病人,更须早期慎重处理。本病多由伤寒、温病汗出不畅,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少阳、阳明之络,与气血凝滞而成,或热性病后体虚,口腔不洁,咽喉糜烂,感染毒邪而成。初起多数在一侧颐颌之间,亦可双侧同时发生,局部疼痛及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形如结核,张口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重,并延及耳之前后。按压局部,在口腔粘膜的腮腺导管开口处有粘稠的分泌液溢出。初起多伴有身热,口渴,食欲不振,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治宜疏风清热解毒为主,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数日后,疼痛加剧,或呈搏动性跳痛,触痛明显,皮色焮红,肿势可波及同侧眼睑、面颊、颈部等处,此属酿脓,有时脓液可自口腔腮腺导管开口处流出。治宜清热托毒,用上方合透脓散加减。若病情发展严重时,可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痰壅气塞,汤水难下,舌质红干,苔黄焦糙,脉细数等症,此为毒邪内陷证。宜清营解毒、养阴生津,佐以化痰开窍,用清营汤加减,并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溃后,脓出臭秽,局部肿消痛减,身热渐退,则为逐渐趋向痊愈。若脓出欠畅,经久不愈,可形成瘘管。
外治: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切开排脓;溃后先用八二丹药捻引流,金黄膏外敷;脓净改用生肌散、红油膏。形成瘘管者,按瘘管处理。

☚ 锁喉痈   腋痈 ☛

发颐fā yí

mump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