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 夏衍
夏衍
夏衍1900——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筆名蔡叔聲、丁一之、丁谦之、黄子布、王老吉等,浙江餘杭人,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生。13岁小學毕业後辍學,到染坊店做学徒。後被德青縣立高小保送入杭州甲科工業學校染料科。在校時,参加五四運動,曾编輯《雙十》 (後改名 《浙江新潮》) 刊物。1920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学。1921年考入日本福岡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畢業後,1925年入九州帝国大學。業餘對文學發生興趣。1924年10月,以留學生代表身份謁見孫中山,加入中国国民黨。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被通缉,由日本回上海; 兩個月後,加入中国共產黨。1929年参加籌组中国左翼作家聯盟。1930年左聯成立,被选为常務委員,並參与组織領導上海艺术劇社工作和编輯左翼戲劇刊物《艺術》月刊; 同年参加中華左翼劇团联盟 (後更名中国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應聘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劇顧問,编寫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狂流》。1933年當選为中国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 同年改编茅盾小說《春蠶》为電影,撰寫電影劇本《上海二十四小時》等,並入艺華影片公司,不久被通缉,後轉入聯華影片公司。1934年電通公司组成,擔任領導職務,撰寫電影劇本《春到人间》等。1936年發表多幕話劇《賽金花》、《自由魂》 等。1937年完成 《上海屋檐下》。抗日戰争爆後後,参加救亡運動,參与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组织和領導工作,任《救亡日報》總编輯,參加話劇《保衛蘆溝橋》的創作。1938年後,發表獨幕劇《贖罪》,多幕劇《天上人間》等。1941年後,赴香港、桂林等地与田汉、洪深合寫劇本《再見吧香港》、《風雨歸舟》 等。1945年任重慶《新華日報》代總编輯。抗戰勝利後,曾到上海恢復《救亡日報》。1946年6月,調南京梅園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團工作。1947年赴新加坡,被陳嘉庚轉聘爲《華僑日報》 主筆。1948年初,在中國香港工作委員會任書記兼華南局委員,寫成電影劇本《戀愛之道》。1949年5月初回北京,旋到上海任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後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上海市文化局長,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外交部亞洲司司長,上海市文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理事,上海作協理事,華東作協主席,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委亞非拉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對外友協副會長、黨組副書記,第五届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影協主席,中國劇協理事。曾將魯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鋪子》,陶承的《我的一家》改編爲電影文學劇本。著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電影論文集》等。 夏衍 夏衍1900—1995剧作家、翻译家。本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黄坤、司马牛等。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浙江新潮》。1921年去日本留学。后因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被驱逐回国。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组成艺术剧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执行委员。1933年任中共上海文委电影组组长,积极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发表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1937年任《救亡日报》总主笔。1942年与丁玲、司徒慧敏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抗战胜利后赴新加坡做统战工作。他的剧作主要有《都会的一角》《秋瑾传》《赛金花》《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水乡吟》《离离草》《芳草天涯》等;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出版五幕剧《考验》,改编《祝福》和《林家铺子》为电影文学剧本。另有《电影论文集》等专著以及《夏衍杂文随笔集》《劫后影谈》《时评与通讯》等。有《夏衍剧作集》《夏衍选集》《夏衍全集》。 ☚ 章衣萍 曹聚仁 ☛ 夏衍 夏衍1900.10.30——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丁谦平、王老吉、实如、梓甫等。浙江杭县人。1920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1年考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1923年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由李烈钧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直属驻日总支部的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27年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的工人运动。同时,着手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新兴文学论》、《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和高尔基的《母亲》,参与创办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与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排演进步戏剧,编辑《艺术》月刊和《沙仑》。同年秋末,与鲁迅、冯乃超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剧团联合会(后定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先后编写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同年,在党的领导下组成党的电影小组,任组长。并成立了群众性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开展夺取电影阵地的斗争。1934年创作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1935年因受敌人追捕,蛩居上海,开始了多幕话剧《赛金花》的创作。1936年发表后,被称为“国防戏剧之力作”而轰动剧坛。同年6月,创作优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同年12月,写成多幕剧《自由魂》 (后改名《秋瑾传》),成功地塑造了“鉴湖女侠”秋瑾的光辉形象。1937年创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抗战爆发后,主编《救亡日报》,写了独幕话剧《赎罪》等。1938年在广州期间,先后写成四幕话剧《一年间》(又名《天上人间》)和电影剧本《白云故乡》。广州失守后,到桂林复刊《救亡日报》。1940年创作四幕剧《心防》和《愁城记》,均取材于上海,表现了作者挚切的忧国之情。1941年皖南事变后,撤往香港,创办《华商报》。香港沦陷后,在桂林与田汉、洪深等集体创作多幕话剧《再会吧,香港》 (后改名《风雨归舟》)。后去重庆,任中共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创作多幕剧《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改编六幕剧《复活》,合写了多幕剧《戏剧春秋》、《草木皆兵》,其中尤以《法西斯细菌》的成就最高。1945年创作多幕剧《芳草天涯》,是作者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剧作。同年出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后又赴上海恢复《救亡日报》(出版时改名《建国日报》)。1946年在新加坡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在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任委员、书记,兼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和《华商报》编委。建国后,先后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局宣传部、上海市文联、华东作协、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对外友协、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担任领导工作。作品有多幕话剧《考验》,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其戏剧创作不事渲染,不喜欢驰骋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不故意制造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忠实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质朴、凝炼、清淡、隽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 顾仲彝 晏甬 ☛ 夏衍 夏衍(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戏剧等创作,参见戏剧卷)1936年春,他在深入上海杨树浦日商纱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写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广州离骚出版社),揭露近代资本主义剥削与中国封建超经济剥削制度相结合,对中国工人剥削和压迫的残酷性。作品思想深刻,艺术成熟,成为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名篇。抗战爆发后,写了大量杂文和报告文学,结集有报告文学《日本的悲剧》(1937年,上海大时代出版社)、《血写的故事》(1938年,上海黎明书局),杂文《此时此地集》(1942年,桂林集美书店)等。香港沦陷后,他又从香港转到重庆,并以东方晦之、黎纬北等多种笔名为《周报》、《文摘》、《时代》和在香港复刊的《野草》等进步刊物写稿。出版有杂文、报告文学集《长途》(1942年,桂林集美书店),杂文集《边鼓集》(1944年,美学书店)等。他的杂文犀利、泼辣,对打击敌人,宣传人民,团结同志起了战斗作用。1947年,夏衍化名由香港抵新加坡,会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并由陈任命为《南侨日报》主笔。九月,被新加坡当局发觉,被迫返回香港,1947年任《华商报》副刊《茶亭》编辑期间,写了大量杂文。集有《劫余随笔》(1948年,香港海洋书屋)、《蜗楼随笔》(1949年,人间书屋)等。 ☚ 夏浓 索非 ☛ 夏衍1900—1994现代电影艺术家、剧作家。原名沈端先,浙江余杭人。我国革命电影、戏剧运动的先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参与组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艺术团体——上海艺术剧社,还发起组织“左翼剧联”。解放后,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和影协主席。电影剧本代表作有《祝福》、《林家铺子》等。著有《夏衍剧作选》、 《夏衍选集》、 《电影论文集》等。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一、主张艺术大众化。艺术的“对象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是艺术家要记住的第一件事;二、认为为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艺术的目的。“技术好而思想坏,用最好的技术去为最反对的思想服务,不是技术愈好就危害愈大么?”以什么为目的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不能成为个人成名成家的阶梯;三、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一定要本着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来通力合作,一定要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性来工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为观众服务”(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124—12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创造良好艺术的保证。 夏衍作家、剧作家。1900年10月30日生,1995年2月6日去世。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1914年入杭州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被保送到日本留学。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日本左翼文艺运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和进步文艺并发表作品。1927年回国,并在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1929年,与郑伯奇等人创立“上海艺术剧社”。主编左翼文艺刊物《艺术》,首次提出“普罗戏剧”的口号。1930年参加发起筹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翌年与阿英等人组成中共电影小组,领导和推动了革命戏剧的发展。1933年创作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等,并撰写批判“软性电影论”的评论文章。1935年遭当局追捕。1935年开始话剧创作,写出独幕剧《都会的一角》和7场话剧《赛金花》(1936年遭国民党禁演)。1936年创作话剧《秋瑾传》。1937年,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抗战期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并从事“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同时,还创作话剧《心防》(1940)、《愁城记》(1940)、《法西斯细菌》(1942)、《芳草天涯》(1945)等。抗战胜利后,赴上海、南京、南洋、香港从事党的文化、统战工作。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后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局长等职。1954年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1960年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4年,创作话剧《考验》,“文革”中受迫害,蹲监狱8年。197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第5届常委。一生写了20多部剧作,《上海屋檐下》为代表作。在政务工作之暇,改编创作了《祝福》(1956)、《林家铺子》(1959)、《革命家庭》(1960)、《烈火中永生》(1964)等电影剧本。1977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1994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撰写并出版了理论、评论专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和回忆录《懒寻旧梦录》等多部著作。此外,其他文学形式的著作颇丰。其中,报告文学《包身工》,为现代文学名著。 夏衍 夏衍1900—Xia Yan现代剧作家、电影活动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又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 ☚ 洪深 阿英 ☛ 夏衍 夏衍我国著名的电影剧作家、电影理论家、电影事业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话剧作家、杂文作家、新闻事业家。自20世纪30年代始,夏衍积极投身电影事业,为团结、组织进步的电影文艺队伍,创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胡蝶 赵丹 ☛ 夏衍 夏衍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900年。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夏衍早年曾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来做过《新浙江潮》、《双十》等杂志的编辑。1919年,夏衍赴日本求学,考入明治专门学校学习电工技术。1927年,夏衍因参加进步文化运动,而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回国以后,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与郑伯奇等人共同发起成立“艺术剧社”,并主编剧社刊物《艺术》和《沙仑》,宣传进步文艺思想。1930年,夏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执行委员,同年8月,夏衍参加组织发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夏衍担任明星公司的编辑和顾问,从此便进入电影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夏衍组织成立了中国剧作者协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担任《救亡日报》的主编。1942年,夏衍来到四川,在重庆担任《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后期,他与于伶等人共同组织成立中国艺术剧社,在国统区坚持进步文化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夏衍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部顾问等职。夏衍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复活》、《风雨归舟》等,电影剧本《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改编)、《祝福》(改编)等,文艺论文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发展中的我国社会主义电影》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夏衍选集》。夏衍是我国现代电影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家,为我国戏剧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唐 徐迟 ☛ 夏衍 夏衍1900—现代剧作家、散文家。本名沈乃熙,字瑞轩,笔名沈端先等。浙江杭州人。1915年因品学兼优被德清县立高小推荐到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1919年起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编辑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双十》。1920年毕业后被保送到日本学习,考入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其间大量阅读了哲学、文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并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直属驻日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长。1927年5月为躲避通缉被迫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他以翻译家沈端先在文坛闻名。与郑伯奇、钱杏邨等组织了上海艺术剧社。随后参与筹建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任执行委员。并与冯乃超等人创办戏剧刊物《艺术》等,任主编。他也是左翼剧联的领导人之一。1932年,化名黄子布担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编剧顾问。1933年任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电影小组组长,并开始了电影创作。1933年3月,他的第一部电影剧作《狂流》上映后,又改编了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春蚕》。对把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做了有益的尝试和重要的贡献。接着又编写了《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女儿经》、《压岁钱》、《自由神》等电影剧本。同时,还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和电影剧本《生路》。这些奠定了他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地位。1934年开始话剧创作,作品有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多幕剧《赛金花》、《秋谨传》和《上海屋檐下》。抗战时期,又写了《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他的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些小人物,依据人情,忠实生活,结构简练,于平凡中寄托和发掘作品的主题。其中《上海屋檐下》是其主要代表作。完成于1930年6月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其反响十分强烈。抗战时期辗转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和《南侨日报》,并任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散文和随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为中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的精力。1985年出版了回忆录《懒寻旧梦录》。 ☚ 巴金 丁玲 ☛ 夏衍 夏衍1900~1995现当代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又名沈端先。生于浙江省杭县一破落小地主家庭。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五四”运动期间,参加《新浙江潮》和《双十》的编辑工作。1921~1927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起提倡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为上海艺术剧社创办人之一,“左联”成立后被选为执行委员。其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创作和改编了《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时》、《春蚕》等电影剧本,并写了著名的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发表的剧本《赛金花》,曾引起文艺界的争议。同年创作的《自由魂》(即《秋瑾传》)则描绘了革命烈士秋瑾光辉的一生,歌颂了她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文艺界的称誉。次年写成《上海屋檐下》,通过五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与不幸命运的描写,再现了腐败制度压抑下小市民忧郁苦闷的精神状态,是作者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抗日战争后曾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香港《华商报》编辑及《新华日报》副刊主编、特约评论员,同时,创作了反映抗日救亡斗争的大量剧本。《心防》(1940)描写继续留在上海沦陷区的新闻记者刘浩如在苦斗中坚持抗日宣传活动及其被敌人暗杀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文化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丑恶嘴脸。《法西斯细菌》(1942)描写医学博士俞实夫从不问政治到最终觉醒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深刻批判了超阶级、超政治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糊涂思想,表现了科学与法西斯不能两立的主题。这些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了现代戏剧创作的宝库。此外,还创作了《一年间》、《水乡吟》、《离离草》等多幕剧。解放后又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并创作了以反官僚主义为主题的多幕剧《考验》。历任上海市文联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 冰心 阿英 ☛ 夏衍1900~1995Xia Yancontemporary dramatist,his original name was Shen Naixi. Works:Records of Laziness to Find Old Dreams,Spring Coldness,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