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
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平衡增长发展战略还是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这一问题,曾有一场论战。
平衡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战略的一种理论。它主张全面投资,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主张平衡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某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往往是另一个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原料,产业之间有互补性,必须同时发展,否则会导致产品没有销路或原料缺乏,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发展缓慢。他们还认为,平衡发展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多元化,整个经济不会过分依赖少数部门或少数产品。这样,既可以分散风险,又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因此,平衡论者特别强调各部门供给的平衡,要求为形成广大的国内市场而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
平衡增长的理论意义在于:
(1) 强调了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
(2) 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实现客观经济计划化的必然性。
(3) 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在于:
(1) 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平衡增长计划难以实施。
(2) 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3) 经济发展的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论提供充足的经验验证,因而不能盲目搬用。
不平衡增长理论是与平衡增长理论相对应的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在于:
(1) 强调了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了资源应合理配置这一重大课题,这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现状的。
(2) 它既强调了经济计划的重要性,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3) 它提出的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战略等,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在于:
(1) 它低估了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2) 没有意识到资源稀缺可能会产生垄断。
(3) 高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