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林业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把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环境保护、林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可持续的优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林业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的林业生态产业。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有其深刻的社会和产业原因。
❶森林资源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森林资源虽然能长大于消,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强,但林地质量并不高,可采资源正逐年减少。总量不足,用材林比重高,林种结构不合理。我国林业发展以林产品生产为主,注重林业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林业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效益,也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❷林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随着林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林区各项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独木支撑” 的产业格局开始有所转变。但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部分产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过少的问题。而新确立的产业体系尚不足以完全支撑林区社会、生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需要,在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❸社会负担重。林业办社会、政府靠林业,林业成为当地唯一的就业途径,造成了林业企业冗员过多、管理机构庞大、吃大锅饭严重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特别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生产减幅达70%以上,而仅有20%的生产人员充实到森林管护中去。由于木材采伐减速快、减幅大,替代产业尚未形成,造成80%的生产人员无所事事。
❹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我国国有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政企合一” 的体制; 另一类名义上是 “政企分开”,实际仍脱离不了 “政企合一” 的体制桎梏。政企不分造成官僚作风严重,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市场运作的理念和方法,导致生产和经营与市场严重脱节; 产权不清造成领导和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措施有:
❶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大力发展生态优势项目及社会急需项目,限制对环境构成威胁的产业,尤其限制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那些具有较大市场需求、较快增长速度、较高技术起点、较好经济效益、较强产业带动性的 “龙头”产业,可作为支柱产业。
❷加强林区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的培育。抓住天保工程调整等历史机遇,彻底改变林区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实现经济好转、资源增加的 “输血扶持型”模式,将其转变为 “造血发展型” 的良性循环模式,其中制度效能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强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有效途径。
❸逐步培育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大多数国有林区后续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对自然性资源的初步加工,产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今后必须强化技术进步和资本运营在投入中的作用,努力培育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❹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一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发挥环境规划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的导向和龙头作用,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二是通过价格、税收等杠杆调节,引导人们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三是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用严格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控制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