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社会
指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如何达到均衡,以发展经济的一种理论。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并针对“二元性”提出了各种二元经济模型,形成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理论。在二元经济理论中,刘易斯理论提得最早,对后来的影响最大。在刘易斯看来,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具有两种结构不同的部门: 一个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部门 (以工业为代表),另一个是传统的、非资本主义的自给经济的部门 (以农业为代表)。在前一个部门,工资率等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在后一部门中,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者仅得足以糊口的工资。这种弱小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的并存,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二元性的存在,使得人口发生流动,即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人城市,资本家雇用农业中富裕、廉价的无限剩余劳动从事生产,获得利润,再使之转化为资本,进一步雇用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最终结果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被工业部门吸尽,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将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将提高,工农业得到均衡发展。60年代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出现了拉尼斯—费模型、乔治森模型、迪克希特—马格尔模型、凯利模型等比较主要的“二元经济模型”。其中拉尼斯—费模型、乔治森模型更为著名。他们对刘易斯模型作了如下补充:
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并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图形作了分析说明。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第三阶段中,农业部门逐渐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这就是拉尼斯—费模型。后来人们把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模型合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