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金吊伐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金吊伐录》

《大金吊伐录》

《大金吊伐录》编者佚名。此书主要汇录金太祖和金太宗起兵灭宋的档案材料,以吊民伐罪命意,故名《吊伐录》。其编者系金人无疑,且金代已有刻本,见于明人记载。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此书为2卷,但清代已无传本,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因未见《千顷堂书目》的著录,不知原为几卷,故将其重分为4卷,今天的传本都源自《四库全书》本。

此书系编者汇集有关宋金往来国书、誓诏、表册、文状、檄书,牒文等档案材料编排而成。因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以前的往来国书已经不存,所以此书从天辅七年宋金交割燕云之地开始,首篇《与宋主书》题下有原注云:“天辅七年正月己卯。其以前者,军上不留。”在过录这篇国书之前,编者先追溯了从天辅六年以来宋金历次交涉的情况,以略备始末。以后从宋金双方交割燕云,张党起兵叛金,金军起兵灭宋,册立张邦昌伪楚,降封宋徽宗、宋钦为昏德公、重昏侯,直到册立刘豫伪齐,所有档案文书都全录原文,并注明年月日,且按时间顺序编排。最末两篇是《刘蜀王进封曹王制》、《曹王刘豫谢表》,此系刘豫被废为蜀王后,又于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改封曹王的制书和刘豫本人上的谢表,这是本书收录的档案中时间最晚的两篇。除了与宋金间有关的档案文书外,本书第4卷中《还收录了4篇辽天祚帝降书、谢罪表等,因其也有关金朝吊民伐罪的意旨。所以一并附入。全书共收161篇档案文书,其中虽有49篇见于徐梦萃的《三朝北盟会编》,但由于两书的资料来源不同,所以文字颇有差异。如此书第3卷所载《秦桧乞立赵氏状》,是靖康之变时任御史中丞的秦桧请求金人保存赵氏宗室的一篇文状,全文共200余字,而《三朝北盟会编》第80卷所载此状却长至1500余字,全篇无一句相同,宋人的其他史书,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等,所载也都与《会编》相同。但据王明清《挥麈录》记载,这篇文状是由御史马伸起草,而逼秦桧签的名,当时传世的文状并非原文,而是秦桧原来伪造的,书状中一再表白他对赵宋王朝的忠心,是为了博取美名。其原状因在金人手中,宋人均未见过,所以徐梦莘、李心传等人也不免为秦桧所愚。《大金吊伐录》所载的这篇文状是当时的原文,它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大金吊伐录

书名。金代官撰。四卷。为金太祖、太宗与宋和战的官撰记录。集录自太祖天辅五年(1121)至天会十五年(1137)所有往来文书和金破宋、灭辽、废齐的文件,按年月顺序编次而成。保存了当时不少原始资料。有《守山阁丛书》本、《国学文库》本、《中国内乱外祸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大金吊伐录

四卷。编者佚名。“其书纪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以 ‘吊伐’命名。盖荟萃故府之案籍编次成帙者也。”(《四库全书总目》)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以前旧牍不存,故只立一条,略存起事梗概。天辅七年 (1123) 宋金交割燕云、天会三年(1125) 四月再举伐宋、天会五年 (1127)金废宋立创豫伪齐等所有国书、誓诏、册表、文状、牒檄之类,皆排比年月,具录原文。书末附以降封昏德公(宋徽宗)、重昏侯 (宋钦宗)、海滨王 (辽天祚帝)诏书及他们所上的谢表。共录文书一百六十一篇。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详略互见,可互为参校。有 《四库全书》本(自 《永乐大典》辑出)、《墨海金壶》本和《四部丛刊三编》 本 (分为二卷)

大金吊伐录

书名。简称《吊伐录》。记金太祖和金太宗用兵克宋之事,故名。为荟萃官府所存案牍编次而成。金、宋虽自海上之盟已通聘问,但因天辅六年(1122)以前的旧牍不存,故仅于卷首简述金太祖起事以来诸事梗概。自天辅七年(1123)交割燕、云,天会三年(1125)四月再举伐宋,五年(1127)灭北宋立伪楚,直至宋高宗南渡期间金所有国书、誓诏、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之类,均按年月排比,具录原文,首尾连贯。后附有降封宋徽宗、宋钦宗为昏德公、重昏侯和辽天祚帝为海滨三的诏书及他们的上表。保存了当时不少原始资料。所录与《三朝北盟会编》详略互见。可互校对缺讹,补充正史之不足。是研究金史和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今通行本系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四部丛刊三编》本、《国学文库》本等,各互有出入,可相互参照。

大金吊伐录

书名。四卷。撰人名氏无考。载自天辅七年(1123)以来金宋往来文书及宋、辽降表,金册立伪齐,废刘豫等文书一百五十五件,全据原文,不加增损,可校《三朝北盟会编》之阙伪及补正史之不逮。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参考图4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