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反切秘密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反切秘密语

一作“切语”或“反语”、“切口”等,即运用反切注音原理构成的一种主要隐语行话形态。作为传统语文学注音方法的“反切”的原始,通常有多种说法,如认为系三国时魏国的孙炎 (叔然) 始创,或认为始于后汉服虔、应劭等人,也有的认为产生汉字之际即已产生了反切,纷纭不一。但无论“反切”注音法始见于何时、何人,汉魏时民间已广泛流行反切秘密语了。《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载:“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 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古小说钩沉·甄异传》:“此鬼无他需,唯啖甘蔗,自称高褐,主人因呼阿褐。或云: 此鬼为反语,‘高褐’者‘葛号’。邱垅累积,尤多古冢,疑此物即其鬼也。”清顾炎武《音学五书》云:“齐武帝永明初,百姓歌曰:‘陶郎来’。言唐来劳也。‘陶郎’为‘唐’,‘郎陶’为‘劳’也。”“反切”注音系正音之需,反切秘密语则在于遁辞隐义。唐宋以来,反切秘密语一直在各地民间广泛流行,而且因方言关系产生许多地域差异。就现代学者调查所见,即有捻语、徽宗语、洞庭切、燕子语、八音摄等多种名目,皆因方言音韵而异。在实际运用中,为使反切秘密语防止说漏,又有顺说与倒说、硬口儿与软口儿以及三字反至七字反的多字反等多种手段。顺说,是先说上字切音后说下字切音,倒说则反之。顺说的快慢直接影响声调,倒说的切语上字均读轻声。硬口儿与软口儿,系因虚字的切音处理方式而异。硬口儿,无论实词、虚字及什么声调,均上下字组合切拼。软口儿,则是照用轻声虚词本字而不切拼成新的读音。多字反比较繁琐复杂,多见于语言游戏。反切秘密语运用一定定则改变读音来遁辞隐义,规律性强,易学易运,汉语基本词汇大都可用此来传达。即如赵元任《反切语八种》所说:“最有系统,在音韵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语。……反切语都是比较的有规则的,只要知道他的附加声、附加韵、声调用法,跟遇特别情形时变化的条例,就可以碰见字都会说了。”但是,有时难以准确区别同音异义字词。


反切秘密语

中国民间秘密语之所以具有“切口”、“反切语”之类别称,是因为民间以“反切”这种语音学方法创制、构造的秘密语历史较长,所用较广,乃至使之成为中国民间秘密语的一个泛用别称或通用名了。《江湖切要》、《江湖通用切口摘要》、《切口大词典》等专书所收秘密语并非都是以“反切”方式构造的,其原因即于在此。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类之所以从动物群中脱离出来,其中的一个要素就是因为掌握了运用有声语言思维、交际和组织社会的功能。改变一种语言,首先是改变其语音。学习、掌握一种语言,语音亦是这种主要因素。语音的转变或衍化,往往可以改变词形或词义。汉语训诂学“因声求义”的方法,就依据了这个基本的语音学原理。
日语有个行话“ドセ”, 指旅馆和住宿处,其构造即巧妙地利用了语音学方法,把“セド” (宿) 的两个音节顺序倒置而成。 丹麦有一种秘密语是在各音节之后加以-rbe音,把本字的韵尾吸收进去,也是一种语音学方法。在中国,“最有系统,在音韵上也最有意思的是用反切的秘密语”
“反切”是汉语中一种起源较早的语音学方法。最常见的说法,认为是三国时魏国人、《尔雅音义》的作者孙炎 (字叔然)首创。《颜氏家训·音辞篇》载:“孙叔言(然) 创 《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以及张守节《史记正义·论音例》 等,亦持这种观点。而从古至今,对反切法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作为一种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拼合注音的传统方式,因其简便易行,在汉语这个非拼音文字的语言文化传承中,一时颇为流行。不但流行于文人学士,应用于经典,而且早就流行于民间。如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所载:“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 (即篾条制钩带),于何相求? 成子阁 (到哪找他? 在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四》载:“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醖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落也。”据考,索、桑同声母 (心母),郎、洛同声母 (来母)、郎、桑同韵母 (属阳韵),索、洛同韵母 (属铎韵)。凡此说明,反切法早已成为民俗语言文化的一种习见形式。如此,反切法业已成为民间秘密语的构造形式的直接民间文化基奠; 尤其 《三国志》所录童谣的“成子阁”
❷,似可视为反切秘密语之先声。
反切语的基本切音原理,是将一个“本字”(即通语用词的文字符号) 的读音音节结构一拆为二,成为声母、韵母两个部分。然后,于其声母附加一个韵母,构成切语的上字; 于其韵母附加以一个声母,构成切语的下字; 上字与下字合而组合为一个反切秘密语的完整“能指”成分,其“所指”成分亦即其通语用词的文字符号——“本字”。
例如以“他”为“所指”成分本字的反切秘密语符号,其“能指”成分即“tai-ga”。其切语上字的“tai”,是取本字“tai” (他) 音节的声母“t”附加以韵母“ai”构成; 其切语下字的“ga”,系取本字音节韵母“a”再附加以声母“g”构成; 上字与下字合而组合即成其反切语“tai-ga”。其上字往往是变调,而下字的音调则要取用本字音节上的声调,不是任意的,成为一般的通用规律。切语上字的附加韵,按照本字音节的开口、齐齿、合口和撮口“四呼”即“洪音”与“细音”,共有4个,即: ai、ie uai、ue。如果本字音节为零声母,则其切语上字亦为零声母,即将其上字的附加韵用作切语上字。切语下字的附加声规律,是以其本字音节的洪,细为分别的,开口、合口二呼 (洪音) 的附加声为“g”,齐齿、撮口二呼 (细音) 的附加声为“j”;若其本字音节的韵母为“-i”,其下字附加声则为“zh”或“z”。为防止反切秘密语读音与其本字音节雷同,遇此情况,往往附加 一个边音“丨”为声,即“防漏附加声”。也就是说,当本字音节声母是g、k、j、q时,即采用这个办法补救。但是,如果本字音节是zhi、zi的话,因难以同附加声的边音相拼读,只好 一仍其旧任其雷同,即说漏了。
反切秘密语在实际交际应用中,又有顺说与倒说、硬口儿与软口儿之别。顺说与倒说是就独立结构的具体反切秘密语符号的“能指”成分而言,如“tai-ga” (他-ta),是顺说,而“ga-tai”即为反说,是就反切秘密语上字与下字的音节顺序正反而言。一般顺说比较容易掌握,而倒说则要颇熟练才行,亦因其使用这种秘密语的集体或群体而有所区别。在切语声调上,顺说而且慢说或顺说而且快说,直接影响其声调; 但倒说则无论快慢,切语的上字均读轻声。硬口儿与软口儿,是就反切秘密语在言语中对虚词文字符号的处理而言。无论实词或虚词用字及其声调怎样,一律化为反切秘密语的上、下字组合结构,是为硬口儿; 而不将读轻声的虚词用字化为这种反切秘密语符号,照用原词用字的,即为软口儿。下面是以汉语拼音描写的北方方言区mai-ga式反切秘密语软口儿顺说与软口儿倒说之例❶:
软口儿顺说之例:


软口儿倒说之例 (接上例文章):


以反切方式构造民间秘密语,就所存文献见知,当以明代为流行一时。如明风月友《金陵六院市语》所载之“自身而言:‘撒楼’者,头也”;“自称呼言: 老妈儿为‘波么’”。其“撒搂”与“波么”即以当时当地“头”与“妈儿”的读音音节反切组合而成。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载:“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以‘精’为‘鲫令’,以‘俏’,为‘鲫跳’,以‘孔’为‘窟笼’,以‘盘’为‘勃兰’,以‘铎’为‘突落’,以‘窠’为‘窟陀’,以‘圈’为‘窟栾’,以‘蒲’为‘鹘卢’。”又如明代江阴人氏李翊于《俗呼小录》 中亦记载:“‘精’谓之‘鲫令’,‘团’谓之‘突栾’,‘孔’谓之‘窟笼’,‘圈’谓之‘屈栾’,‘蓬’谓之‘勃龙’。”两书所载同一“圈”字,反切语一为“窟栾”,一则为“屈栾”,以今音判断则“屈栾”为是。至于“窟栾”,或为笔误、刻误,或为其时其地方音所致,有待详考。而由此可知明代以反切制秘密语,已为常见之事,乃至以收录方言俗语为本的《俗呼小录》亦将之收入,并可为民间秘密语兼为俗语之属的又一分类学佐证。然而,上述已远非明代一代所流行之秘密语,却是唐宋之遗制。据钱南扬先生考案: 明徐渭《南词叙录》 云:“唧溜,精细也。”字作“唧”。无名氏眉批云:“是便利之意。孟郊有‘不唧溜钝汉’之语。”可见是唐人语。宋无名氏 《百宝总珍集》卷一“青云”云:“若颜色唧伶。”唧伶,也即是“鲫令”,可见是宋人语。又,“杂嗽”为骂,见于 《金陵六院市语》及《行院声嗽》,其中的“马”字,当是“骂”字之误❶。由是可断。
至近、现代,反切秘密语则进一步盛行于民间各种中下层社会群体、集团,而且又因各地方言语音差异,所流行的反切秘密语亦花样颇多,各地多有区别。据容肇祖、赵元任、陈志良等人的调查与研究所见,主要常见有如下诸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