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历代赋辞典︱历代赋研究论著、论文索引 历代赋研究论著、论文索引 论著部分 屈原赋今译 郭沫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原赋证辨 沈祖绵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61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7月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第2版 屈赋新编 (上、下) 谭介甫著 中华书局1978年3月版 王粲集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 屈原赋译释 张家英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 屈赋音注释解 (附屈赋释词) 刘永济校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先秦辞赋原论 姜书阁著齐鲁书社1983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注 裴晋南等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文赋集释 晋陆机撰 张少康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版 文赋译注 张怀瑾著 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屈赋新探 汤炳正著 齐鲁书社1984年2月版 历代辞赋选 刘祯祥 李方晨选注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屈原赋译注 袁梅译注 齐鲁书社1984年版 屈原赋选 王涛选注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 汉赋研究 龚克昌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1990年第2版 历代赋译释 李晖 于非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苏轼及其作品 丛鉴 柯大课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文赋》《诗品》注释 周伟民萧华荣注释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版 屈赋新笺·离骚篇 台湾杨胤宗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屈赋新笺·九章篇 台湾杨胤宗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汉魏六朝小赋选 张永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版 屈赋全释 邬霄鸣编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版 鲍照和庾信 刘文忠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版 宋玉辞赋今读 袁梅译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古代文赋名句选 王嘉翔等编撰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汉赋研究 (原名《汉赋之史的研究》) 陶秋英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屈原赋译注 龚克昌、彭重光等译注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屈荀辞赋论稿 李金锡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历代抒情小赋选 黄瑞云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抒情小赋赏析 (青年文学爱好者丛书·中国古典部分) 赵景深主编 殷海国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鲍照和庾信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 刘公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版 赋史述略 高光复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刘熙载和《艺概》 (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丛书) 王气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历代咏物赋选 王巍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宋玉辞赋译解 朱碧莲编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魏晋南北朝辞赋选粹 王晨光译注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屈原赋今译 姜亮夫著 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重订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校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东方朔作品辑注 傅春明辑注 齐鲁书社1987年版 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 高光复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版 历代名赋赏析 方伯荣主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汉赋通论 万国治 巴蜀书社1989年版 文赋纂论 董国柱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屈原赋详释 谭安国著 海洋出版社1990年7月版论文部分 综合 屈赋 离骚以外的屈赋 朱东润光明日报 1951.5.12. 评《离骚以外的屈赋》 郭沫若 光明日报 1951.5.26. 读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邓谭洲 光明日报 1957.1.20 释屈赋三“耿介”义 刘永济光明日报 1957.7.7. 批判游国恩先生的《屈赋四大观念》学说 陈键 北大学报1958. 3. 评《屈赋考源》 王叔珩 陈键等 光明日报 1958.8.10. 批判游国恩先生《屈赋考源》一文中的错误思想 彭兰 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一) 北大中文系编 1958.9. 《屈原赋校注》批判 北大中文系毛泽东文学社集体写作 光明日报 1958.12.7. 姜亮夫《屈原赋校对》对于屈原思想的歪曲 杭大中文系屈原赋校注批判小组 光明日报1959. 1. 4. 论屈赋中人称代词的用法廖序东 中国语文 1964.5. 屈原赋选译 (中译法) 何如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 1978.2. 从屈赋看屈原的“人性论”汤勤福 上饶师专学报 (哲社)1981年试刊1期 屈赋修辞释例 汤炳正 四川师院学报 1979.3~4;1980.2;6; 屈原赋的历史意义 聂石樵北京师大学报 1979.4. 《屈原赋》二十五篇考 罗长铭 社会科学辑刊 1979.4. 屈赋英华二则 肖兵 文艺论丛(九) 1979. 12. 评《屈赋新编》 黄瑞云 武汉师院汉口分部校刊 1980.4. 试评《屈赋新编》 汤漳平复旦学报(社科) 1980.5. 从屈赋看古代神话的演变汤炳正 四川师院学报 1981.2. 屈赋的比兴艺术 曾芷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1.3. 屈原赋辨伪 龚维英 南京师院学报(社科) 1981.4. 屈赋的民俗学价值 龙海清楚风 1982. 2 屈赋语言的旋律美 汤炳正四川师院学报(社科) 1982.4. “彭咸”在屈赋中的意义 戴志钧 北方论丛 1982.4. 《涉江》非屈原作说辨惑——兼谈对有关屈赋真伪之争的拙见张叶芦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1983.3. 略论屈原赋的崇高美 白敦仁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1984.2. 试论屈原骚赋与楚族巫年的关系 王锡三 天津师大学报1984. 3. 关于屈赋中伍子胥的问题戴志钧 北方论丛 1984.6. 屈赋与《诗经》比较论——谈屈赋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熊熊 孝感师专学报(哲社) 1985.1. 屈赋的韵例韵式 王显 语言研究 1985. 1 战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屈原赋 马积高 求索 1985.3. 略论屈赋的审美价值 谭容培 湖南师大学报(哲社) 1985.6. 屈赋——一代文学——兼论楚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熊熊孝感师专学报(哲社) 1986.1. 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 张正明 民族研究 1986.2. 屈赋探要 戴志钧 牡丹江师院学报(哲社) 1986.2. 试论屈赋对辛词的影响 殷光熹 思想战线 1986.4. 论屈赋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 李用存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 1986.5. 取传统之神韵,扬时代之风采——对屈赋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比较思考 林建 湘潭大学学报(社科) 1988.1.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读《屈赋》沉思录 王弘度 江汉大学学报(社科) 1988.2. 试论屈赋神话与历史杂糅现象及其原因 熊克俭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1988.2. 屈赋拾诂 曹海东 汉中师院学报(哲社) 1988.3. 藻辞谲喻,意蕴宏深——从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看屈赋比喻象征手法的形成 赵逵夫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8.3. “灵”的飞扬与“色”的绚丽——美在《屈赋》的我见 魏际昌河北大学学报(哲社) 1988.3.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施明智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 1988.4. 屈赋对古诗风格、情调的继承与创作 赵逵夫 江西社会科学1988.4. 从南方的神话、民俗看屈赋——屈赋新探四则 刘诚淮 船山学报 1987年专号 论屈赋神话传说的图腾色彩李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7.2. 《屈赋》地名浅论 张中一北方论丛 1987.4. 诗可以怒——兼论屈赋的抒情特色 俞志慧 探索 1987.5. 论屈赋语言的节奏特点 李金善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1989. 1. 屈赋句诂 蒋南华 贵州文史丛刊 1989.1. 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史记》与屈赋精神实质纵谈 张新科汉中师院学报(哲社) 1989.2. 屈赋句式探索及异文辩正王志英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1989. 3. 屈赋与中原文化 王志忠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 1989.4. 屈赋神话传说三题 李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9.6. 屈赋与楚俗杂识 颜家安湘潭大学学报(社科) 1990.1. 论屈原辞赋的两种体式 孙君 绍兴师专学报 1990.2. 理论的建树与现实的启示——读赵逵夫关于屈赋继承创造问题的一组论文 易炜 甘肃理论学刊 1990.3. 试从彭咸形象的系统性谈屈赋有关问题 江林昌 浙江学刊1990. 3. 屈赋非扬雄所说“诗人之赋”辩 曹大中 中国文学研究1990. 4.汉赋 论楚人之文学 王曾稼著国学丛刊 1923年1卷1期 读汉赋 啸咸著 学艺杂志1925年2期 论赋之封略 段凌辰著 中山大学周刊 1929年9卷106期 汉志辞赋存目考 朱保雄著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 1931年1卷3期 汉赋的新解 贺凯著 文学杂志 1933年3、4期 左传中赋诗通则的探索 季冰著 清华周刊 1933年40卷10期 汉志诗赋略广疏 段凌辰著河南大学学报 1934年1卷1期 汉赋研究 朱杰勤著 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34年3卷1期 论汉代的辞赋 沛青著 国闻周报 1934年11卷8期 汉赋篇 王气钟著 学风1935年5卷8期 汉赋与六朝辞赋的形成及其特色 王璠著 学风 1935年4卷2期 读汉赋 啸咸著 学艺1936年15卷2号 辞赋与骚赋 许世瑛著 文学月刊 3卷1期 汉赋探源 彭仲铎著 国文月刊 1943年22期 汉赋研究 成世光著 学术季刊5卷4期 1946年6月 大赋浅说 薛凤生著 大学生活4卷1期 1947年 汉赋的分析 严秀娟著 华国2卷 1947年9月 文选赋笺 (附图) 缪铖著中国文化研究所汇刊 1947年9月 辞赋起源 万曼著 国文月刊 1947年59期 赋的渊源与演变 (上) 苏雪林著 港台自由太平洋4卷7期1949年7月 赋的渊源与演变 (下) 苏雪林著 港台自由太平洋4卷8期1949年8月 汉赋韵笺 层冰著 文学杂志3期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考 程会昌著 金大文学院季刊2卷1期 汉赋文学思想源流 简宗梧著 台湾政治大学学报 古代赋中的审美意识 中岛千秋 [日本]东京支那学会报大会临时号 1951. 辞赋的构成 中岛千秋 [日本] 中国学会报 1958.10. 汉赋是反现实主义文学——驳斥右派分子吴重翰评价汉赋的修正主义观点 钟贤培 张宗宙中山大学学生科学研究 1958.3. 汉赋的思想和艺术 郑孟彤文学遗产增刊第6辑 1958.5. 与郑孟彤先生商榷汉赋的评价问题 童丹 光明日报 1959.1. 25. 谈汉赋 陈介白 天津日报1959. 6.16. 关于汉赋——读书札记之一李嘉言 光明日报 1960.4.17. 魏晋时期的咏物赋及抒情赋藤原尚 [日本]支那学研究26号 1961. 论《文选》赋类区分情志之义答直方 饶宗颐 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年刊·文心雕龙研究专号88.1962. 汉赋略说 里庸 福建日报1962. 4. 17. 赋的形成与发展 中岛千秋[日本]爰媛关洋纸店印刷所1963. 对汉魏晋赋中“天地”的理解藤原尚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3~3 1964 汉赋诗论 安振高 文理大学报(音的大学) 12~1 1965. 歌辞与赋的比较研究 李庆善 [南朝鲜]中国学报 6.1967. 选赋考证 王礼卿 台湾幼狮学刊 1967.4. 贤人失志之赋与道家思想清宫刚 [日本]集刊东洋学 301973. 两汉魏晋辞赋论中的文学思想 林田慎之助 [日本]文学研究 (九州大学) 71.1974. 从问答的形式与假托的人物看汉赋的娱乐性 小尾郊一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 341975. 《文选》中的赋篇 中岛千秋[日本]明治书院(新译汉文大系) 79 1977. 关于京都赋对话部分 费农查尔斯 [日本]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广岛大学)第12卷1977. 汉赋文学思想源流 简宗梧台湾政治大学学报 36、38卷1978. 汉赋玮字源流考 简字梧台湾政治大学学报 37卷 1978. 试论汉赋和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 曹道衡 文学评论丛刊1979. 3. 汉大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意义 段熙仲 文学遗产1980. 2. 汉赋源流与价值之商榷 简宗梧 台湾文史哲学集成 1980. 关于赋中的比喻 藤原尚[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40卷1980. 略论汉书所载录的辞赋 何沛雄 台湾新亚学报第15卷1980. 赋的小品化初探——赋的表现论之一 稻烟耕一郎著 陈植鄂译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1980. 2~3. 古代文体简论(赋) 褚斌杰新闻战线 1980.4. 说赋 唐言 语文战线1980. 5. “赋自诗出”浅证 郑在瀛北方论丛 1980.6. 论汉赋 龚克昌 文史哲1981. 1. 汉赋新诠 张志岳 求是学刊 1981.2. 略论汉大赋的泯灭 王瓒叔文艺研究 1981.2.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 费振刚文史知识 1981.2. 汉代经学、神学对辞赋文学的影响 姜文清 文学遗产 1981.3. 试论汉赋的讽谕 康金声山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1.3. 略论汉赋的思想内容 朱一清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 1981.4. 说赋 刘学观 语文学习1981. 5. 说三篇赋及其他——“赋的起源和流变”之一 刘锋晋 温江师专学报 1982年创刊号 汉赋闲谈 郑在瀛 黄石师院学报(哲社) 1982. 1. 论汉代辞赋的社会批判 康金声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1982. 2. 赋体源流辨 李伯敬 学术月刊 1982.3. 论汉赋的图案化倾向 万光治 四川师院学报 1982.3. 赋话六种 何沛雄 香港三联书店 1982.12. 刘勰论汉赋 龚克昌 文史哲 1983. 1. 论汉代的“京殿苑猎”赋 胡念贻 文学遗产 1983.1. 论汉赋的类型化倾向 万光治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83. 1. 春秋时期的赋诗和引诗 邢天寄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83. 2. 刘勰论汉赋三题 毕万忱学术研究丛刊 1983.2. 论“不歌而诵谓之赋” 骆玉明 文学遗产 1983.2. 我国古代文苑中的珍珠玫瑰——试论汉魏六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 刘树清 南宁师院学报(哲社) 1983.2. 赋的初期形成——“赋的起源和流变”之二 刘锋晋 温江师专学报 1983.2. 论汉赋的盛衰演变 康金声山西大学学报 1983.3. 我国古代文学的一枝奇葩——赋 司汉平 柳泉 1983.3. 谈汉代辞赋对建安文学的影响 韦凤娟 光明日报 1983.3.29. 历代抒情小赋选前言 黄瑞云 黄石师院学报(哲社) 1983.4. 汉赋的发展、变化和特征 郭预衡 自修大学(文史哲经)1983. 5. 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刘勰论汉赋 毕万忱 文学评论1983. 6. 论汉赋的艺术特色 朱一清文学评论 1983.6. 汉赋“讽谕”辨 毕万忱 光明日报 1983.7.12. 也谈汉赋的讽谕 康金声光明日报 1983.9.6. 古典戏曲作品中的赋体文徐扶明 光明日报 1983.9.20. 《赋体源流辨》驳议——与李伯敬同志商榷 孙尧年 学术月刊 1983.10. 汉赋是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吗?金叶 教学与进修 1984.1. 论汉赋对现实的批判 章沧授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 1984.1. 汉赋“拓宇于楚辞”质疑 康金声 山西大学学报 1984.2. 略论我国古代辞赋中的恋情描写 刘宜芝 衡阳师专学报(社科)1984.2~3. 大赋的艺术本质 冯俊杰山西师院学报(社科) 1984.2. 两汉辞赋的文学价值 马宁申 固原师专学报(社科) 1984.3. 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伦理意向 阮忠 咸宁师专学报(哲社)1984.3. 关于“赋”的名称 赵志成语文教学与研究(辽宁) 1984.5. 情采缤纷的六朝抒情小赋胡国瑞 文史知识 1984.5~6. “辞”“赋”“颂”辨异 徐宗文江海学刊 1984.6. 辞与赋 费振刚 文史知识1984. 12. 近年汉赋研究综述 朱一清文史知识 1984. 12. 赵壹赋论 龚克昌 文学评论 1985. 1. 汉代经学对汉赋繁荣的影响赵辉 华中师院学报(哲社)1985. 1. 再论北朝诗赋 曹道衡 社会科学战线 1985.1. 一本有特色的赋选——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再版读后 张永鑫 文学遗产 1985. 1. 汉赋再评价 顾绍炯 贵州文史丛刊 1985.2 从《雪赋》、《月赋》看南朝文风之流变 曹道衡 文学遗产1985.2. 建安时期赋风的转变 高光复 光明日报 1985.2.5. 汉赋新论 龚克昌 北方论丛 1985.3. 诗赋讽谏散论 龚克昌 文史哲 1985.3. 汉赋渊源管窥 周学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5.3. 战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屈原、宋玉、荀况赋 马积高 岳阳师专学报 1985.3. 道家思想与汉代抒情小赋佘正松 南充师院学报(哲社)1985. 3. 浅谈赋对山水文学的影响张子敬 锦州师院学报 1985.3. 论汉赋的比喻 章沧授 艺谭 1985.4. 汉赋研究的新收获——评介龚克昌著《汉赋研究》 冰迪 东岳论丛 1985.4. 试论“巧似”与大赋的影响毕庶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5.4. 假草区以致兴,托禽族而言志——咏物小赋杂谈 王立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 1985.6. 试论汉赋 张玉玲 湘潭师专学报(社科) 1985年增刊 论汉赋的语言成就 康金声山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6.1.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论汉赋以“大”为美 何新文 文学遗产1986.1. 汉大赋初探 温正贤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科) 1986.1. 略论《战国策》对汉大赋的影响 黄样兴 上饶师专学报(社科) 1986.1. 汉赋的源流和流变 郭预衡克山师专学报(哲社) 1986.2. 铺张的艺术与杂交的优势——赋给我们的启示 梁衡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 1986.2. 略论汉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谭景椿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86.2. 试论古诗之流——赋 徐宗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经) 1986.2. 汉赋概说 牟宗福 语文1986.2. 汉代赋论浅探 王朋 中国文学研究 1986.2. 略论汉书所载录的辞赋 何沛雄 香港新亚学报 第15卷1986. 泛谈汉赋 余可其 天津师专学报(社科) 1986.3~4. 赋体四论:(1)赋是“古诗之流”辨;(2)赋体的生命要素;(3)赋体的艺术渊源;(4)赋体的正式形成; 冯俊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1986.1~4. 试论“楚辞”与“汉赋”的主要区别 罗昌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 1986.4. 汉代颂赞铭箴与赋同体异用万光治 社会科学研究 1986.4. 唐赋略论 张啸虎 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 1986.8 试论赋的名称来源及其属性姜健群 东北师大学报 1987.1. 梁苑辞赋谈 王增文 商丘师专学报(社科) 1987.1. 西汉抒情赋概论 曹明纲文学遗产 1987.1. 论汉大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金荣权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87.1. 试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龚克昌 文史哲 1987.2. 汉赋的浪漫主义特色 章沧授 文史哲 1987.2. “恐龙”的笨拙——对李泽厚论汉赋的不同意见 尉天骄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 1987.2 汉赋琐谈 叶幼明 中国文学研究 1987.3. 汉赋与山水文学 章沧授安庆师院学报(社科) 1987.3. 赋体文、骈体文应入散文一类吗? 逢春等 松辽学刊(社科)1987. 3. 论两汉的“贤人失志之赋”李生龙 中国文学研究 1987.3. 散体赋渊源于散文,滥觞于《庄子》 李回 丹东师专学报(哲社)1987.3. 赋史研究的新开拓——马积高的《赋史》评价 龙头 中国文学研究 1987.4. 略论六朝时期赋风的嬗变吴应鏻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7.4. 六义附庸,蔚为大国——谈刘勰对汉赋的评述 易健贤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7.4. 《庄子》与汉赋 徐宗文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 1987.4. 也谈赋体的源流 方旭东安庆师院学报(社科) 1987.4. 辞赋考辨 韩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 1987.4. 略论汉赋和它的思想性 刘春 文科月刊 1987.4. 也论汉大赋的消亡 萧华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7.5. 关于汉赋的“歌颂” 何新文湖北大学学报(哲社) 1987.5. 突破、开拓、治学方法——读汤炳正先生的《屈赋新探》 赵逵夫 社会科学评论 1987.6. 论邹衍对汉赋的影响——汉赋探源 韩雪 社会科学辑刊1987. 6. 屈原与宋玉——兼论大赋的形成问题 马积高 船山学报1987年专号 “汉武爱骚”简论 覃道祥船山学报 1987年专号 《汉赋研究》得失探——兼谈汉赋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 许结南京大学学报(哲经) 1988.1. 魏晋赋泛论 杨胜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8.1. 数量·过程·技派——谈汉赋的一些基本情况 曹大中 中国文学研究 1988.1. 论赋体的源流 [美]康达维文史哲 1988.1. 赋的溯源 刘斯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8.1. 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牟世金 文史哲 1988.1. 刘勰论汉赋 于裕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8.1. 论汉赋的民本思想 章沧授社会科学战线 1988.2. 汉赋流变与儒道思想 许结江汉论坛 1988.2. 汉赋作家的心态研究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8.2. 论汉代的骚体赋 康金声山西大学学报(哲经) 1988.2. 论魏晋南北朝辞赋 高光复求是学刊 1988.3. 文学从这里开始走向自觉——试论汉大赋的意义 郭芳社会科学辑刊 1988.3. 试论汉赋的自觉意识 侯慧章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更新方法,开拓视野——论汉赋的主题 陈红映 中国文学研究988.3. 汉赋的修辞成就 章沧授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赋体探源 陈敬夫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论汉赋起源发展和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徐声杨 中国文学研究1988.3. 简论中国赋体文学的发展康学伟 松辽学刊(社科) 1988.3. 刘熙载汉赋理论述略 何新文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汉赋创作思想初探 曹明纲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 程章灿南京大学学报(哲社) 1988.3. 开拓赋学研究的新局面——读马积高先生《赋史》 刘上生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论建安文学对汉赋的继承与发展 魏宏灿 许昌师专学报1988. 4. 试论“汉赋”和“楚辞”的关系 雷庆翼 中国文学研究1988. 4. 战国赋管窥 韩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 1988.4. 西晋辞赋观简论 王琳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 1988.5. 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 龚克昌 文史哲 1988.5. 独具风貌的束皙赋 黄益元中州学刊 1988.5. 简论汉魏六朝赋论 黄样兴上饶师专学报(哲经) 1988.6. 汉赋的铺张扬厉 龚克昌文史知识 1988. 12.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曲》序言 周汝昌 名作欣赏 1989.1. 六朝赋特色初探 王继坤德州师专学报(哲社) 1989.1. 建安辞赋散论 李博 许昌师专学报 1989.1. 论赋诗断章的发展轨迹 周秉高 中州学刊 1989.1. 简述汉代四家辞赋观 孙亭玉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1989. 1. 汉赋创作理论初探 章沧授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1989. 1. 说“赋”——《中国历代赋选》序 吴小如 文学评论1989. 2. 论魏晋赋学 曹大中 中国文学研究 1989.2. 从因袭模拟到创新发展——略论汉代抒情小赋艺术创作的演变轨迹 张先堂 社会科学(甘肃) 1989.2. 辞赋浅论——汉赋源流试探毕庶春 社会科学战线 1989.2. 汉人骚赋与楚辞传统 张啸虎 中国文学研究 1989.2. 近十年的赋体源流研究综述李生龙 中国文学研究 1989.2. 论汉魏六朝的赋体源流批评盛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科)1989. 3. 汉骚赋“悲士不遇”主体论冯良方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9.3. 汉家气魄自我肯定的形成——汉赋形成的审美意味论纲李蹊 社会科学战线 1989.3. 关于汉大赋与阴阳五行说关系的两点补充 韩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 1989.3. 《文选》京都赋与汉代的空间意识 陈复兴 社会科学战线1989. 3. 汉赋“虚设人物问对来展开全文”行文方式源起辨 熊高德 太阳师专学报(哲社) 1989.3. 汉人观念中的“辞”与“赋”郭建勋 文学遗产 1989.3. 汉赋渊源论 毕万忱 社会科学战线 1989.3. 略论赋之名之源之嬗变 萧世杰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89.3. 赋体文学简述 周维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9.3. 读赋二题 龚克昌 社会科学战线 1989.3. 汉赋的美学特征 邓乔彬文史知识 1989.4. 论汉赋的审美价值 康金声文史哲 1989.4. 汉人未论大赋原于古诗之赋说 李蹊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1989. 4. 以诗入赋和以骈入赋 高光复 北方论丛 1989.4. 近年汉赋研究综述 张庆利文史哲 1989.6. 汉大赋衰落原因探索 郭芳社会科学辑刊 1989.6. 汉赋“劝百讽一”刍议 宋大波 江汉大学学报(社科) 1989年增刊 赋的源流浅谈 刘学观 当代电大 1990.1. 《历代赋汇》评议 马积高学术研究 1990. 1. 内容赡博,发论精警——评《汉赋通论》 田耕宇 中国文学研究1990.2. 浅谈汉赋的愉悦功能 袁达《南都学坛》(社科) 1990.2. 文人集团与赋体创作 曹虹文史哲 1990.2. 屈赋与唐诗——对唐诗“文”、“质”之变的理论考察 戴伟华扬州师院学报(社科) 1990.2. 论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章沧授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1990. 2. 赋体清源 金木生 齐鲁学刊 1990.2. 纵横捭阖,学林一秀——《汉赋通论》评介 钟仕伦 文史杂志1990.3. 论唐宋赋的尚理倾向 曹明纲 学术研究 1990.3. 从汉赋的创作实践看“言志”与“缘情”的抗争 宋效永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90.3. 赋论发微 叶幼明 求索1990. 3. 汉代的思维方式与汉大赋的特点 张庆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1990.3. 论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从上古到中古的历史变更——兼谈汉诗创作新趋向和诗赋分途问题 赵敏俐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1990. 3. 论辞与赋的关系 叶幼明中国文学研究 1990.4. 唐宋赋地位论略 万光治文史哲 1990. 5. 论四杰辞赋与唐初文风 高光复 文史哲 1990.5. 论晋代山水赋 章沧授 文史哲 1990. 5. 东晋辞赋概说 张可礼 文史哲 1990.5. 文变染乎世情——谈魏晋南北朝赋风的转变 龚克昌 文史哲1990.5. 汉魏六朝纪行赋的形成与发展 宋尚斋 文史哲 1990.5. 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 王琳 文史哲 1990.5. 关于汉赋语言的两点思考唐子恒 文史哲 1990.5. 汉赋与齐文化 王志民 文史哲 1990.5. 试论赋对明清传奇宾白的影响 袁震宇 文史哲 1990.5. 论赋对宋词的影响 刘乃昌文史哲 1990.5. 略论汉赋繁荣的社会背景费振刚 文史哲 1990.5. 关于汉赋同经学联系的一点探索——从扬雄否定大赋谈起董治安 文史哲 1990.5. 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论汉赋的特质 高光复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90.6. 辞赋分类略说 何沛雄 人生32卷作家作品 宋玉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补记闻一多 清华学报11卷1期1936. 宋玉和他的作品 胡念贻光明日报 1954.8.22. 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 胡念贻 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 1955.9. 从宋玉的《风赋》谈起 马茂元 文汇报 1958.6.25. “兰台之宫”又一释 丁人光明日报 1959.9.19. 《风赋》今译 余冠英 文学知识 1959. 12. 谈《风赋》及其他 肖平 北京日报 1959.11.8. 《登徒子好色赋》听信不得彭久 新民晚报 1960.5.12. 宋玉梦神女,非襄王梦神女俞平伯 光明日报 1961.5.21. 宋玉神女赋的订伪和高唐神女故事的寓意 袁珂 光明日报1962.8.19. 由《登徒子好色赋》谈充足理由律 李世繁 北京日报 1962.9. 12. 读《风赋》有感 乐英 学习与批判 1976.2. 骚赋与辞赋的分歧点——宋玉的赋 藤原尚 [日本]《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第一学习社 1976. “襄王枕上原无梦” 杨牧之读书 1979.3. 《风赋》是“讽谏”之作吗?汤漳平 复旦学报(社科) 1979.4. 《九辩》作者是谁? 陈子展学术月刊 1979.6. 也谈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陈仕新 延边大学学报 1980.1. 漫话神女 廉华 济宁师专学报 1980.2. 《高唐赋》和《神女赋》写的何处? 赵海洋 写作学习 1983.2. 《高唐赋》的源流与影响 钟来因 文学评论 1985.4. 宋玉和他的《九辩》 袁梅文史知识 1985.5. 宋玉和赋体的形成 康金声晋阳学刊 1986.3. 谈云轻雨拂高唐——说宋玉《高唐赋》、《神女赋》 徐公持 文史知识 1986.5. 浅议《神女赋》到《洛神赋》的艺术进展 周小龙 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8. 1. 浅谈宋玉和他的《九辩》 金涛 抚顺师专学报(社科) 1988.3. 中国山水文学发轫于《高唐赋》的哲学思考 汤冰 江汉论坛1988.12. 《古文苑》中宋玉赋真伪辨汤漳平 江海学刊 1989.6. 《文选》载宋玉赋内容新论邓元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0.2. 宋玉与白居易文学上的传承关系 王家星 学术论坛 1990.5.唐勒 唐勒赋残篇考释及其他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90.2.荀况 浅谈《荀子·赋篇》 包遵信文史哲 1978.5. 荀子——我国古代散文赋的首倡者 张惠仁 四川师院学报1981. 4. 命赋之厥初,骚赋之续作—— 读荀卿《赋篇》 李金锡 鞍山师专学报(社科) 1985.1. 论《荀子·赋篇》在赋史上的地位 卢光霞 承德师专学报1986. 3. 谈荀子的《成相》和《赋》篇王洲明 文科教学 1988.3~4. 《荀子·赋篇》包括荀卿不同时期两篇作品考 赵逵夫 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 1988.4. 《荀子·赋篇》的研究小札郭天沅 文献情报学刊 1989.1.贾谊 关于贾谊的赋 金谷治 [日本]中国文学报 第8卷 1958. 贾谊的《鵩鸟赋》的立场 伊藤富雄 [日本]中国文学报第13卷1960. 论《鵩鸟赋》的用韵 许世瑛台湾大陆杂志29—10.111964. 汉大赋之先声——贾谊的赋王洲明 电大文科园地 1984.5. 贾谊《吊屈原赋》臆说 张永鑫 南充师院学报(哲社) 1985.2. 贾谊赋论 马积高 中州学刊 1985.4. 贾谊及其《鵩鸟赋》 陈作林绥化师专学报(社科) 1986.2. 承上启下的骚体赋——读贾谊的赋 吴开俊 淮阴师专学报(哲社) 1988.2. 贾谊辞赋略论 董笔正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9.2.枚乘 《七发》介绍 余冠英 文学知识 1959.10. 枚乘《七发》与右倾顽症 余文茂 辽宁日报 1959.11.23. 《七发》(上、下) 余冠英光明日报 1959.11.28; 2.2. 谈谈《七发》 史文哲 北京日报 1960.1.7. 枚乘《七发》李善注订补 吴小如 文史 第2辑 1963.4. 读枚乘《七发》有感 步瞻四川大学学报 1975.2. 读枚乘《七发》想到的 韩志军 吉林日报 1975.9.17. 枚乘《七发》读后 蒋照义学习与批判 1976.3. 试论《七发》与荀卿赋及纵横家的关系 毕庶春 四川师院学报(社科) 1982.1. 散赋作家枚乘——《汉赋研究》之一 龚克昌 文史哲1984.1. 枚乘和他的《七发》 朱寿顺中文自学指导 1985.5. 《七发》三问 徐宗文 徐州师院学报(社科) 1986.3. 关于枚乘《七发》主旨的商榷王增文 商丘师专学报(社科)1988.1. 《七发》与形式美 徐宗文文史知识 1988.10. 论《七发》非为戒膏梁之子而发 曹大中 求索 1989.6. 试论枚乘的《七发》 毕万忱文史哲 1990.5.淮南王安 淮南王安及其作品——楚辞探故之三 朱东润 光明日报1951.4.28.司马迁 司马迁赋作的评价 赵省之文史哲 1956.2司马相如 长门赋的写作技巧 叶庆炳著 《文学杂志》2卷1期 1946年3月 司马相如赋论 万曼著 《国文月刊》 1947年55期56期 《子虚》《上林》赋的源流 中岛千秋 [日本] 东方学第17卷1958. 上林赋作于建元初年考 何沛雄 台湾大陆杂志 1957.2. 论司马相如及其作品 刘开杨 江海学刊 1962.2. 论司马相如赋的本原和特点刘开杨 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1962. 7. 长门赋辩证 简宗梧 台湾大陆杂志46—1 1973. 上林赋著作年代之商榷 简宗梧 台湾大陆杂志48—61974. “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赋中文系七七级乙班第四组 厦门大学学报 1976.1. 宫怨体的滥觞——《长门赋》沈伯俊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1982. 1.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天子游猎赋》 沈伯俊 四川师院学报(社科) 1982.2. 试谈赋与唐人传奇的关系——读《美人赋》偶得 应锦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 1982年增刊 《长门赋》出现的意义——兼论其非托名之作及其他 费振刚光明日报 1982.11.2. 司马相如论——《汉赋研究》之一 龚克昌 社会科学战线1983. 3. 《天子游猎赋》辨 龚克昌文学遗产 1983.3. 《长门赋》赏析 康金声 名作欣赏 1983.6. 关于司马相如游梁年代与生平 束景南 文学遗产 1984.3. 也谈《天子游猎赋》——兼与龚克昌同志商榷 徐宗文 徐州师院学报(哲社) 1985.1. 长门宫和《长门赋》 赵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5.3. 《远游》与《大人赋》之比较郝志达 天津教育学院院刊(社科)1985.3. 《子虚赋》《上林赋》考辨——与龚克昌同志商榷 谌东飙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科) 1986.2. 《子虚》《上林》实为一体辨黄晓令 文学遗产 1986.3. 司马相如赋和楚辞 坚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7.1. 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黄广华等 文史哲 1987.3. 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曹明纲 社会科学战线 1987.3. 《子虚》 《上林》赋的得与失——读《赋史》札记 叶幼明 中国文学研究 1988.1. 《子虚》《上林》与《七发》的关系 香港何沛雄 文史哲1988. 1. 司马相如大赋新论 孙玉成延边教育学院学刊(社科)1988. 3~4. 重论司马相如及其赋 汪涌豪 思想战线 1989.4. 《子虚赋》、《上林赋》辩正 金秋菊 学术月刊 1989.9 美的企慕与欲的宣泄——屈原、宋玉、司马相如美人赋散论伏俊连 社会科学(甘肃) 1990.4. 司马相如赋论质疑 周勋初文史哲 1990.5.东方朔 东方朔故里考辨 王继坤栾文通 文史哲 1990.5.扬雄 扬雄奏《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的年代 唐兰 学原1—10 1948年 扬雄奏《甘泉》《羽猎》二赋在成帝永始三年考 施之勉 台湾大陆杂志4—2 1952年 读扬雄太玄赋质疑 郑文争鸣(西北师院) 1957.4. 扬雄文质副称说的美学意义聂振斌 西北师院学报 1983.2. 试论扬雄在汉大赋上对司马相如的因革与发展 王以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5.1. 扬雄薄赋辨 马夏民 信阳师院学报 1986.2. 试论扬雄融合儒道对其文论的影响 许结 学术月刊 1986.4. 略论汉代大赋的讽谏艺术——兼谈扬雄的欲讽反劝说 刘树青 广西师院学报(哲社)1987. 2. 扬马辞赋讽谏论 赵生群文史哲 1987.3. 扬雄与东汉文学思潮 许结中国社会科学 1988.1. 扬雄的《酒箴》与苏轼[日]滝本正史著 赵刚译 长春师院学报(社科) 1989.1. 绵里藏针,寓讽于颂——扬雄《长杨赋》新探 顾绍炯 贵阳师专学报(社科) 1989. 1.班固 读两都赋偶记 俞士镇著《古学丛刊》6期 1940. 班固西都赋与汉代长安 何沛雄 台湾大陆杂志34—71967. 班固的文学思想 蒋凡 复旦学报 1985.2. 汉颂——论班固《东都赋》和同时代的京都赋 [美]康达维文史哲1990.5. 《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 香港 何东雄 文史哲1990.5.张衡 《两都》与《二京》[汉赋]周健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 1.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试析张衡《归田赋》 辛在铸天津教育学院学刊(社科)1987. 3. 论张衡《二京赋》对汉大赋讽谏艺术发展的贡献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87.4. 慷慨奋藻,独辟蹊径——读张衡《归田赋》 杨炳校 文史知识1988. 7. 张衡与抒情小赋 汪祚民安庆师院学报(社科) 1990.1. 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名城礼赞——张衡《南都赋》赏析 王志尧 南都学坛 1990.4.赵壹 赵壹赋论 龚克昌 文学评论 1985.1.蔡邕 托古喻今,寄意深远——蔡邕《述行赋》初探 顾绍炯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1990.2.祢衡 试论祢衡的《鹦鹉赋》 刘日诰 昌雄师专学报(社科) 1988.1. 鹦鹉不媚主,千古断肠声——试析祢衡《鹦鹉赋》 郭长庚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王粲 从王粲登楼赋说到骚赋与辞赋的分别 般乃 清华周刊1932年37卷7期 写在登楼赋之后 许世瑛文学杂志3卷2期 1946年10月 王粲《登楼赋》证 陈祚龙台湾大陆杂志 1960.5. “冀王道之平兮,假高衢而骋力”——从《登楼赋》试论 凌迅齐鲁学刊 1981.4. 袅袅哀音动肺腑——《登楼赋》赏析 刘宗德 唐山师专学报1982. 2. 试论王粲的思想与创作 刘智亭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1982. 2. 试论王粲的诗赋创作 吴云等 天津社会科学 1982.6. 发愀怆之词,伤离乱之情——谈王粲的诗赋 之敏 语言文学1983. 1. 以一字贯穿和提挈全篇——谈《登楼赋》的结构 沈端民 写作学习 1983. 1. 《登楼赋》楼址辨正 俞绍初文学遗产 1983.2. 故国与乡思,千载尚有情——王粲《登楼赋》赏析 (附作品)张永鑫 名作欣赏 1983.6. 试论王粲的思想及其创作陈曼平等 北方论丛 1984.6. 王粲《登楼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曹成浩 东岳论丛 1985.3. 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刘勰论王粲 穆克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5.4. 王粲《登楼赋》的感情脉博林鸿荣等 中文自学指导 1986.7. 《登楼赋》——王粲弃刘归曹的信号与准备 曹大中 中州学刊1987.3. 论王粲风骨 李宁 艺谭1987. 6. 亦悲亦壮亦哭亦泣的慷慨之音——读王粲《登楼赋》 康轶嘉渤海学刊 1988.1. 论王粲赋 胡德怀 中国文学研究 1988.2. 论王粲诗赋为建安七子之首周振甫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1988. 4. 王粲《登楼赋》抒情艺术的特色 宋毅 西北师院学报(社科)1988.4. 王粲赋论 张亚新 贵州社会科学(文史哲) 1988.6. 王粲赋论 于浴贤 文史哲1990. 5.曹植 曹子建文学之研究 陆尔恭约翰声 1931年42期 读书杂志(洛神赋) 苏小苏拓荒 1934年3月2卷1期洛神赋本事辨 谭庆傅 励学 1935年1卷3期 洛神赋 [日本]目加田诚著文学研究(九州大学) 36 1943年 曹植“洛神赋”本事说 詹锳东方杂志 1943. 10. 写在“洛神赋”之后 许世瑛艺文杂志 1944年6月 洛神赋 谭雯著 风雨谈1944. 6. 洛神赋与闲情赋 逯钦立著学原 1948年12月2卷8期略论《洛神赋》的文学价值黄公诸 青岛日报 1957.1.19 不负子建琳琅笔,善摄诗情付丹青——《洛神赋》诗画比较 朱狄 美术 1962. 1. 浅谈曹植的《洛神赋》 傅淑芳 青海社会科学 1981.2. 李善给曹植投下的不白之冤——读《洛神赋》札记 赵福坛广州师院学报(社科) 1981.4. 《洛神赋》的写作时间 石云涛 河南师大学报(社科) 1981.5. 《洛神赋》为“寄心文帝”说质疑 张瑗 南京师院学报(哲社)1983.4. 略论洛神形象的象征意义张亚新 中州学刊 1983.6. 柔情丽质,哀怨蕴结——曹植《洛神赋》赏析 李健 名作欣赏1984. 1. 苦闷的象征——《洛神赋》新议 张文勋 社会科学战线1985. 1. 论曹植的辞赋创作 林志坚镇江师专学报(社科) 1985.2. 曹植《洛神赋》的思想和艺术管窥 黄季耕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5.2. 《洛神赋》源流考论 钟来因江海学刊 (文史哲) 1985.5. 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洛神赋》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附《洛神赋》注释) 陈祖美文史知识 1985.8. 再谈《洛神赋》的主旨 张瑗南京师大学报(社科) 1986.1. 《洛神赋》主题思想研究纵览张亚薪 语文导报 1986.3. 《洛神赋》论 陈弘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 1986.4. 赋颂之宗,作者之师——略论曹植在建安赋风转变中的地位周茂君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7.2. 略论曹植辞赋的特点 吕美勤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9. 1. 试论曹植的辞赋 吕美勤安徽师大学报(哲社) 1989.3. 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 周建忠 江西社会科学1989. 4. 曹植的动物赋 [美]高德辉文史哲 1990.5.向秀 向秀的《思旧赋》 中岛千秋[日本]中国学会19卷 1967. 向秀的《思旧赋》 言羽 语文学习 1980.9 “短歌微吟不能长”——《思旧赋》赏析 高蓬洲 语文学习1981.8. 从层次意蕴看《思旧赋》的主题 顾竺 西北师院学报(社科)1986.4. 向秀《思旧赋》写作时间辩王治中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8.3. 向秀《思旧赋》试释 [日本]甲斐胜二 文史哲 1990.5.嵇康 嵇中散之琴赋序 董郁青天津益世极说苑 1937.1. 关于嵇康的《琴赋》 松浦崇[日本]福冈大学人文论丛13—2 1981.潘岳 策勋于鸿规,底绩于流制——刘勰论潘、陆赋 穆克宏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西征赋》的理性思考 王德华 中国文学研究 1989.2.左思 吴都赋卫权注辑 周法高著台湾大陆杂志 1945.7. 綦毋《三都赋》注辑 阮廷焯台湾大陆杂志 1955.4. 左思赋观——魏晋赋的写实精神 小尾郊一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15卷 1959. 三都赋的写作特点 藤原尚[日本]中国中世文学研究(广岛大学)1968. 左思《三都赋》诸家考证 狩野充德 [日本]中国中世文学研究(广岛大学)11卷 1976. 左思《三都赋》写作年代质疑傅璇琮 中华文史论丛 1979.2. 左思《三都赋》创作意图 迈滕笃 [日本]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 26卷 1980. “陆机笑左思作《三都赋》”辨伪 毛庆 武汉师院汉口分部校刊1981.2. 《三都赋》何以引起“洛阳纸贵” 方永耀 泰安师专学报1981. 2. 洛阳纸贵 八谷仙介 [日本]日中友好新闻 1982.6.20. 左思十年著赋——兼说他的《咏史》诗 任三杰 夜读 1983.1. 洛阳纸贵未必佳作——论左思《三都赋》 王辉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 1984. 1. 《三都赋》何时写成 张玉书山东师大学报(哲社) 1985.2. 亦谈《三都赋》何时写成 方永耀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1986. 6. 尽说《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论左思 穆克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88.4.陆机 文赋 (读书杂记) 郑振铎著 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3年5月 文赋论文 朱绍安 励学5期 1925年1月30日 陆机文赋论 荷魄 中国文学(温州中学) 2期 1934. 12. 讲陆士衡文赋自记 陈柱学术世界1卷4期 1935.9. 陆机文赋书后 杨树芳 协大艺文3期 1935. 12. 质陆机文赋 李延玉 国学月刊1卷4期 1937年7月 陆机“文赋”义证 (上)(下) 李俭佳 中山学报(上) 2卷2期 (下) 2卷3期 1944年2、4月 陆机文赋论“创作的准备”诸有琼 经世日报读书周刊64期1947年11月5日 陆机文赋论“运思” 诸有琼经世日报读书周刊64期 1947年11月19日 陆机文赋论“辨体” 诸有琼经世日报读书周刊78期 1948年2月18日 陆机“文赋”与山水文学 范宁 国文月刊66期 1948年4月 文赋撰出年代考 钦立 学原 1949年2卷1期 关于《文赋》 陆侃如 春秋6卷4期 1949年3月 广陆机《文赋》 李廷玉 国学1卷4期 陆机“文赋”译注 刘禹昌长春 1962.1. 读“文赋”札记 万曼 光明日报 1962.9.2. 关于《文赋》的评价 郭绍虞文学评论 1963.4.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 周汝昌 文史哲 1963.4. 《文赋》的艺术构思论 吴调公 南师学报(社科) 1963.8. 《关于<;文赋>;的评价》通信马南屏 文学评论 1963.6. 陆机“文赋”的创作意图 小尾郊一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8—1 1968. 《文赋》初探 王纯庵 辽宁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978.2. 关于《文赋》的几个问题 张文勋 思想战线 1978.5. 《文赋》的理论根据 藤原尚[日本]支那学研究(九州大学) 75卷 1978. 陆机的《文赋》 吴功正《长春》 1978.12. 《文赋》译注 蓝天 河北大学学报 (哲社) 1979.2. 陆机及其《文赋》 刘广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80. 2. 陆机《文赋》阐析 周舸岷台州师专学报(社科) 1981.1. 从结构入手重解《文赋》 曾祥芹等 安阳师专学报 1981.2. 《文赋》写作年代考略 张武杨 江淮论坛 1981.5. 《文赋》的意、物、文概念及其关系浅议 吴景和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 1981.4. “感物”与“称物”——读陆机《文赋》札记 解从志 台州师专学报(社科) 1982.2. 《文赋》琐谈 李伯勋 青海社会科学 1982.2. 陆机《文赋》札记 蒋祖怡宁波师专学报(社科) 1982.2. 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 谢常青 唐山师专学报1982. 4. 陆机的《文赋》和他的创作实践 裴晋南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哲社) 1983. 1. 试论陆机的“缘情”说——读《文赋》有感 张崇婉 北京财贸学院学报 1986.3.孙绰 天台神秀,幻虚求仙——读孙绰的《游天台山赋》 方伯荣 台州师专学报(社科) 1986. 1.陶渊明 读《归去来辞》 邓潭洲 语文学习 1956. 12. 就《归去来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问题答复叶晨晖同志彩泽陶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2.2 从《归田赋》到《归去来辞》周健 衡阳师专学报(社科)1983. 2. 陶渊明《闲情赋》散论 吴云山东师院学报(哲社) 1980.3. 《闲情赋》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 许结 江汉论坛 1983.8. 发乎情,止乎礼义——读陶渊明《闲情赋》(附作品) 振甫 名作欣赏 1984.2. 爱情的自白,理想的结晶——《闲情赋》赏析 (附原作) 钟吕中国古典文学鉴赏 1985年创刊号 追求者的苦闷——读《闲情赋》的思想内容 李健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5.3. 无瑕白璧《闲情赋》 范文渊上海大学学报(社科) 1985.3.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读《归去来辞》 周海平 中文自觉考试辅导 聊托物以幻化,寓至情于奇想——《闲情赋》浅析 李华 文史知识1985. 4. 陶渊明《闲情赋》的评价问题李文初 暨南学报(哲社)1986.2. 《闲情赋》二论 周乔健 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86.3. 《闲情赋》论纲 王振泰 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86.3. 试论陶渊明的辞赋 陈平镇江师专学报(社科) 1986.3. 读《归去来辞》札记 羊玉祥大庆师专学报(哲社) 1986.3. 关于《归去来辞》的创作时间问题——并与朱东润先生商榷欧阳楠等 岳阳师专云梦学刊1986年增刊 《归去来辞》结构谈 熊永谦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1987.1. 陶渊明赋辞评注 A·R·戴维斯著 包涵译 九江师专学报(哲社)1987. 1~2. 《闲情赋》主旨新探——纪念陶渊明逝世1560周年 王振泰鞍山师专学报(社科) 1987.2. 陶渊明辞赋简论 温正贤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科)1987. 2. 《闲情赋》系年新探 王振泰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87.3. 人生思辨的形象写真——陶潜《闲情赋》新探 范炯 中州学刊 1987.3. 论《闲情赋》的意旨兼及陶赋特色 高光复 北方论丛 1987.4. 《闲情赋》新探 丁浩新 江海学刊(哲社) 1987.6. 话说渊明三赋 徐声杨 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88.3. 自然脱俗意境高远——读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赵呈元 枣庄师专学报(社科) 1989.1. 《闲情赋》的主题与传统文化心理 汤志岳 雷州师专学报(社科) 1989.1. 取熔《骚》意,自铸伟辞——陶渊明《闲情赋》主旨试探 郭象天津师大学报(社科) 1989.1. 谈陶渊明《闲情赋》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赵呈元 济宁师专学报(社科) 1990.2. 《归去来辞》三题 戎椿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90.3.谢灵运 吟咏山水的赋——《山居赋》[日本]小尾郊一著 赵晓兰译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1988.2. 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与柳宗元山水游记 曹虹 江海学刊1989.6. 论谢灵运的《撰征赋》 台湾苏瑞隆 文史哲 1990.5.鲍照 略谈鲍照 罗根泽 光明日报 1955.9.25. 鲍照与《芜城赋》 孙楷第光明日报 1959.7.7. 鲍照研究 曾君一 四川大学学报 1957. 4. 读《鲍照研究》 李伯勋等四川大学学报 1958. 1. 鲍照《芜城赋》的现实意义丁福林 教学与进修 1983.2. 感慨淋漓《芜城赋》 龚照中文自修 1985.2. 《芜城赋》臆说 孟庆麟 绥化师专学报 1986.4. “驱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魂之辞” ——读鲍照《芜城赋》 刘文忠 名作欣赏 1986.4.江淹 文选《别赋》李注补正 胡楚生 台湾大洋大学学报1卷1956. 江淹及其作品 曹道衡 光明日报 19 .3.19. 汇报 1962.7.22. 试论江文通的《恨赋》和《别赋》 乔正康 扬州师院学报1963. 16. 《恨赋》的基调 藤原尚 [日本]支那学研究34卷 1969. 读江淹《别赋》《恨赋》——兼评南北朝文学的“形式主义” 吴乾兑等 社会科学 1979.2. 江淹“才尽”与庾信“老更成” 石济 光明日报 1979.7.10. 明霞散绮金声玉振——读江淹《别赋》 李罗兰 文史知识1985. 7. 从《恨赋》《别赋》看六朝的以悲为美 袁济喜 光明日报1986. 7. 29. 慷慨激昂,淋漓尽致——江淹《恨赋》赏析 (附作品) 何沛雄名作欣赏 1987.5.庾信 哀江南赋笺 高步瀛 北师大月刊 1933.1. 1934.14.1936. 26. 读哀江南赋 陈寅恪 清华学报 1941. 13. 1. 对《庾信诗赋选》序言的两点意见 太林 光明日报 1958.5.10. 读《庾信诗赋选》 潘辰 光明日报 1958.9.28. 对《庾信诗赋选》的选文标准和序言的几点意见 高海夫 光明日报 1958.9.28. 论庾信及其诗赋 刘开扬文学遗产增刊第7辑 1959.12. 论《哀江南赋》及其序 杨白桦 南通学报(社科) 1963.1. 论庾信和他的诗赋 顾笠徐州师院学报 1980.4. 怎样看待庾信及其乡关之思——读《哀江南赋》札记 于非北方论丛 1982.2. 枯树·暮年·南枝之思——庾信《枯树赋》新探 沈家庄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4.4. 说《哀江南赋序》 孙静 中文自修 1985.2. 苍凉郁悒,忧思哀怨——读庾信《小园赋》 顾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1986.4. 庾信俳赋初探 钟优民 学术研究丛刊 1987.3. 论庾信的赋 李正春 铁道师院学报(社科) 1987.3.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说《哀江南赋》并序葛晓音 文史知识 1987.9. 略论庾信及其诗赋的评价问题 李贵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8. 2. 论《哀江南赋》的艺术结构周念先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再谈《哀江南赋》的著作年代王仲镛 中国文学研究 1988.3. 穷缘情之绮靡——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 周广璜中州学刊 1988.5.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庾信与杜甫关系新探 李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8.5. 庾信《小园赋》赏析 陈宜洪名作欣赏 1989.2. 无用之用,不材之材——谈庾信《邛竹枝赋》所代表的仕进观蒋传鹏等 荆门大学学报(哲社)1989. 3. 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情感模式周晓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90.4. 庾信的诗赋特色 祝凤梧中国文学研究 1990.4. 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特征祝凤梧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1990. 6.王勃 从唐代赋韵诗看《滕王阁序》“一言均赋”的解释 杜青山 南都学坛(社科) 1988.2.张九龄 张九龄两篇赋解说——探讨《白羽扇赋》及《荔枝赋》 李玉宏韶关师专学报 1983.3~4.李 白 读李白赋札记五则 谭优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0. 3.柳宗元 辞赋中的奇葩——柳宗元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 姚奠中 《零陵师专学报》 1981.2. 柳宗元辞赋的思想评价 高海夫 唐代文学论丛 1983.4. 柳宗元的《牛赋》 经美英阅读与写作 1987.6.杜牧 诗人之赋 ——重读《阿房宫赋》 臧克家 人民日报 1961.8. 8. 《阿房宫赋》介绍 臧克家人民教育 1961. 11. 谈有关“阿房宫赋”的几个问题 蒋逸雪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1962.1.15. “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一句的解释 戴志均 黑龙江日报1963. 2. 12. 《阿房宫赋》里的“阿房、杳、矗、车”读什么音 Z·P文字改革1965. 4. 杜牧《阿房宫赋》注析 陶今雁 江西师院学报(哲社) 1978.1. 《阿房宫赋》简介 肖叔 破与立(曲阜师院) 1978.3. 宫成焦土 赋留绝唱——谈杜牧的《阿房宫赋》 傅平国 语文学习 1978.4. 《阿房宫赋》浅析 张元忠中学语文 1980.2. 《阿房宫赋》评注 余浚 安徽师大学报 1980.2. 《阿房宫赋》试析 王玉璋中学语文教学 1980.2. 《阿房宫赋》注析 魏顺国昆明师院学报 1980.2. 精美的赋体散文——《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吴功正 散文1980. 2. 《阿房宫赋》部分句子的翻译和语法分析 苏运中 四川师院学报1980.2. 《阿房宫赋》的结构艺术 七七级1班中文兴趣小组 教学与进修 1980.2. 《阿房宫赋》注析 周槐庭教研资料(金华) 1980.3. 阿房宫与《阿房宫赋》 王丕忠 西北大学学报 1980.3. 杜牧和他的《阿房宫赋》 蔡寿福 云南教育 1980.3. 《阿房宫赋》语文考释 杨墨语文学习 1980.4. 略谈《阿房宫赋》 宋德胤牡丹江师院学报 1980.4. 关于《阿房宫赋》的几个注解潘中年 语文学习 1980.4. 《阿房宫赋》讽喻特色和写作技巧 蓝锡麟 西南师院学报1980. 4. 杜牧《阿房宫赋》评注 李杨勇 语文学习 1980.4. 《阿房宫赋》简析 黄建宏等教学与研究(浙江) 1980.4. 《阿房宫赋》难句释疑 赵家莹 语文战线 1980.5. 杜牧为什么写《阿房宫赋》?吴熊和 语文战线 1980.5.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 邱忠谋 语文战线 1980.5. 略析《阿房宫赋》的特色 卢光耀 广东教育 1980.5~6. 尽态极妍、冷语隽永——浅谈《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 胡永在语文战线 1980.5. 对《阿房宫赋》中一条注释的质疑 原若水 语文教学通讯1980.6.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 吴亚芬 天津师专学报 1981.1. 谈《阿房宫赋》的写作构思程苏 贵阳师院学报(社科)1983. 2. 谈谈《阿房宫赋》与汉赋和古文运动的关系 王锡九 教学与进修1983.3. 关于杜牧《晚晴赋》评价的商榷 李斌 临沂师专学报(社科)1984.4. 略论杜牧的文和赋 王西平齐鲁学刊 1985.3. 珠圆玉润优美铿锵——谈《阿房宫赋》的语音美 王晨 名作欣赏1985.5. 杜牧《阿房宫赋》赏析 纪作亮 艺谭 1986.2. 阿房宫与《阿房宫赋》 刘运勇 南充师院学报(哲社) 1986年增刊 《阿房宫赋》的夸饰浅探 陶铸 绍兴师专学报(社科) 1987.1. 深刻强烈的悲剧意识——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徐匋 文史知识 1987. 3.刘禹锡 桃花赋——刘禹锡两题玄都观 张东良 绿原 1982.3. 析刘禹锡《砥石赋》 毕熙燕名作欣赏 1989. 1.敦煌俗赋 敦煌本《燕子赋》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简涛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 1985. 1. 论敦煌赋集及其选录标准张锡厚 敦煌学辑刊 1986. 1. 敦煌本《燕子赋》体制考辨简涛 敦煌学辑刊 1986. 2. 关于《敦煌赋集》整理的几个问题 张锡厚 敦煌学辑刊1987.1. 敦煌赋集校理 张锡厚 敦煌研究 1987.4. 敦煌本《韩朋赋》创作年代考李纯良 敦煌研究 1989.1. 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 程毅中 文学遗产1989. 1.欧阳修 状秋声萧飒而砰湃,抒秋情深沉而豁达——读欧阳修的《秋声赋》 吴功正 名作欣赏 1982.3. 味飘飘而轻举,情烨烨而更新——读欧阳修的《秋声赋》 江庆幅 语文学习 1982.5. 化抽象为形象,因秋声而抒感——欧阳修《秋声赋》 曾子鲁语文教学 1983.6.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读欧阳修《秋声赋》 赵齐平 文史知识 1984. 10. 意新语工《秋声赋》 方智范中文自修 1985.11. 《秋声赋》创作思想试论 陈才开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86.2. 《秋声赋》难点剖析 蓝天照广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8.1. 蕴藉含蓄,纡徐委婉《秋声赋》的阴柔美 费鸿根 东疆学刊(哲社) 1989.1~2. 《秋声赋》的思想内容及其认识价值 张晓环 语文学刊1990. 4.苏轼 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 林庚 语文教学 1957.3. 苏轼《前赤壁赋》 吴鹤九语文教学通讯 1957.10~11. 佳作不厌百读——重读《前赤壁赋》 臧克家 解放军文艺1962.1. 旷达豪放之情——读《前赤壁赋》 韩珍重等 福建日报1962.3. 苏轼《前赤壁赋》讲解 臧克家 阅读和欣赏第一辑 1962.10. 谈《前赤壁赋》 祁尧 光明日报 1965.3.7. 拨开《前赤壁赋》的迷雾 武汉粉末冶金厂工人等 长江日报1974.12.15. 笔健任挥洒 谈笑自旷达——《前赤壁赋》浅析 刘文刚辽宁师院学报 1979.6. 苏轼的《赤壁赋》 臧克家人民教育 1979.9. 读东坡《赤壁赋》漫记 左成文 欣赏与评论 1980.1. 写景、抒情、说理的完美统一——《前赤壁赋》赏析 沈继常书评 1980.2. 《前赤壁赋》赏析 瑞华 淮北煤师院学报 1980.4. 淡妆浓抹总相宜——试谈《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赵连城西安日报通讯 1980.6. 东坡《前赤壁赋》散论 叶百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2. 1. 前、后《赤壁赋》题旨新探朱靖华 黄冈师专学报 1982.3. 东坡少作《黠鼠赋》 臧克家光明日报 1982.3.3. 由苏东坡作《黠鼠赋》的年龄问题引起的 吕叔湘 读书1982. 7.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注、译 王海滨 博物馆研究 1983.1. 赤壁之游乐乎?——试谈《前赤壁赋》的思想感情 祁子青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3.3. 苏轼《前赤壁赋》的写景 振甫 旅行家 1983.6. 《前赤壁赋》简析 赵君杨蔘花 1983.11.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为人与为文 方世教 学丛 1984.4. 苏轼“随物赋形”说蠡测 黄鸣奋 光明日报 1985.1.15. 苏轼《赤壁赋》赏析 璜之中文自修 1985. 11. 读《赤壁赋》札记 黄海鹏黄冈师专学报 1986.2. 艺术虚幻美的追求——苏轼《前赤壁赋》探微 邹少雄 孝感师专学报(哲社) 1987. 1.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与佛学黄进德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1987. 1. 吴宽的《赤壁诗》和苏轼的《赤壁赋》 文士丹 争鸣 1987.2. 笔落潇潇写寥廓——我读苏轼《前赤壁赋》 静远 散文1987. 5. 简说《前赤壁赋》的主题 陈鉴昌 成都师专学报(文科)1988. 1. 前后《赤壁赋》主旨及艺术魅力 包景诚 南通师专学报(社科)1988.1. 《赤壁赋》·佛道儒·人生观罗德荣 天津社会科学 1988.4. 《前赤壁赋》旨趣探析 丁厚源 龙岩师专学报(社科) 1989.1. 《赤壁赋》五论 钟来因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9.3. 试论苏轼赋的形象特征 孙民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 1989.3. “赤壁”二赋不是天生的姊妹篇 饶学刚 黄岗师专学报1989. 3. 妙解寄笔端——苏赋的理趣特色 果敦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90.1. 试谈苏轼《赤壁赋》的美的建造 涂普生 江汉论坛 1990.8.杨万里 谈《海鳅赋》的艺术特色 赵呈元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0.1.吴淑 论吴淑《事类赋》 周笃文林岫 文史哲 1990.5.王令 北宋王令的《竹赋》和《藏芝赋》 [美]彭深川 文史哲1990. 5.邱浚 邱浚《南溟奇甸赋》注析——为开发海南而作 范会俊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 1983.1.李东阳 试谈李东阳的辞赋 顾易生孙克强 文史哲 1990.5.王夫之 王夫之《祓禊赋》注释 罗金声 武汉师院 1974.2.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 别廷峰 承德师专学报 1987.4. 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 别廷峰承德师专学报 1989.4. 有井人歌竹水词——《纳兰性德词赋笺注·前言》 马乃骝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社)1990.1. |
☚ 历代赋辞典︱历代名赋索引 历代赋辞典︱编写说明 ☛ 00010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