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历代税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历代税法 041 历代税法古代各朝征收赋税的法律。中国赋税制度起于夏朝,《史记·夏本纪》:“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贡、助、彻分别是定额纳贡、力役剥削、实物租赋制度。西周税法已近完备。《周礼·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赋是: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县、邦都、关市、山泽、币余之赋;包含田赋、人头税、商税、货税。春秋时“履亩而税”,按土地之数量、质量征收差额赋税,如鲁“初税亩”。战国时为征战,更重赋税。《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而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田而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秦改革赋税制度,既征田赋,又征户赋。秦始皇统一后,于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让地主和农民自报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在《田律》有具体规定。此外还征“户赋”、“口赋”。汉承秦制。秦、汉而下直至清朝,无不将地、户、丁为征调赋役的对象,仅名称和作法有别。如汉初鉴秦亡,实行十五税一、三十税一;但除征田赋外,加重“算赋”、“口钱”、(人头税)和“更赋”(力役之征)。后经魏武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至晋武帝于280年颁布“占田令”,按丁男、丁女、次丁男、次丁女规定田租。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翌年颁布租调法令,规定给男、女人口授田数量及交纳租粟、调帛定额。并建立邻长、里长、党长的三长制,由三长清查户口、征收租调和徭役。北魏后,北齐、北周、隋及唐初,都颁布过类似的均田令及租调法。唐武德七年(624)颁布“租庸调法”,规定每丁年纳租粟、服役及随各地所产缴纳绢、绵、布、麻的定额。里正和州、县官吏负责授田、收田,征课赋税;唐律规定,三事失一者处刑,课税违期不交或擅自赋敛亦处刑。租庸调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唐朝一度兴盛。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不再适用。德宗建中元年(780)改行两税法,从按人丁课税转到按财产课税;由此农民的赋税虽稍轻些,但土地兼并再无法抑制。两税法合并各种捐税,分夏秋两季征收,而简化税制,故宋、元、明、清皆兼用,只夏秋起征和截止时限各略有不同。但各代除两税外,常有苛捐杂税。如五代十国的“身丁钱捐”、“身丁米麦”、“身丁钱米”、“丁几盐钱”、皮革、角筋、农具、鞋钱、曲引等,宋归纳为“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北宋中叶,王安石变法有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属赋役之法,因豪绅大地主和守旧派官僚极力反对,很快被废除。南宋赋税苛酷,两税及其他赋税较旧定额竟都提高5—7倍。元代赋税亦苛重。在北方,有“税粮”和“科差”;税粮分丁粮和地粮,科差分丝料和包银。在南方,沿用南宋税法,“税随地出”。明初,仿两税法,核定全国田赋。夏税秋粮均以米麦为纳税标准,称“本色”,按值折纳他物称“折色”。其数额列于户口册,称“黄册”,详细登记居民的丁口与产业。政府年审一次。洪武二十年(1387),又普遍丈地,编制鱼鳞册,详载每乡每户土地亩数和四至,并绘图。此后,明朝政府根据黄册和鱼鳞册摊派赋税徭役,并限制人民迁徙。至明中叶,创立“一条鞭法”,并赋与役为一,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派、均徭、力差、役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将徭役银摊入地亩。至明末,加征辽饷、练饷、剿饷,骤增重负,一条鞭法遭破坏。清入关后,宣布用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三饷和一切杂派。但军需不断,常横征暴敛,杂派无穷。康熙时丁银极重,农民逃亡拒征。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全国丁银额为准,后所添丁不征,美名曰:“圣世滋丁,永不加赋”。至雍正时(1723—1735),丁银随粮起征,地丁合一,其后成为清朝划一的赋税制度。结束了长期地、户、丁分别征税的混乱现象,完成了人头税归入财产税的过程。历代封建王朝除了重视上述赋役的税法之外,也还重视商税,亦收盐税、茶税、矿税、契税等税收;尤以商税为要,商税也发达。商税主要有市税 (市租) 和通过税(关税)两项。商税始于西周,《九赋》之“关市之赋”即是。以后历代皆征市税,而通过税征与不征时有变化。大抵全国统一时期无通过税,如秦、汉,安史之乱前的唐;但明例外,在交通要道设关卡,征通过税,且关卡林立,万历时竟至商旅绝迹。但规定外贸关税却维护了国家主权,《明律·户律》:“凡泛海客商舶船到岸,即将物货尽实报官抽分。”《纂注》云:“抽分,即其货物十分而取其一也。”而清沿明制,虽全国统一也分设户部、工部税关数十座,征收衣、食、用物税及货税四项;通过舟船之津兼收船税。商品经济发展后,关税越严。乾隆时编制了《钦定户部则例》,实为封建经济法规。其中“关税”5卷、“税则”29卷,详细规定税关设置、税额、税率。各关官弁争相苛征。乾隆、道光年间,关税年额达400—500万两以上,相当于中央财政收入的1/10。至于市税法令,历代都比关税还苛。汉代重课商人,出“算钱”,商贾加倍。课税于缗钱,令商人“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晋行“散估之制”,《隋书·食货志》:“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宋、齐、梁、陈沿用之。隋至唐初,商税较轻。安史乱后,巧设名目,肆意征收,有“借商”、“质钱”、“率贷”、“阅商贾钱”等。宋代对城市店铺课“住税”,税率千钱三十。明初规定“商税俱三十分税一”,而买卖田宅头匹时,规定立契,除正课外,征收契纸铜钱40文,为契税之萌芽。施行钞法后,将契费提高5倍。更加税率不断提高,杂派增加,胥吏勒索,商人难忍。明律严禁匿税漏税。清代咸丰(1851—1861)以前,因袭明代税制,而增有契税、当税和牙税等。当税是当铺的营业税,牙税是牙行的营业税。乾隆十四年(1749)定契税法,对契约的印制、填写及保存、盖印等有详细规定。顺治九年(1652)制定典铺税例,康熙五年(1666)又规定当铺征税制,雍正六年(1728)制定当帖规则,令纳帖税。以后增加各种附加税,当税亦渐高,每年五两者至光绪年间增至50两。 ☚ 茶法 历代诉讼制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