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历代对痰饮病机之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历代对痰饮病机之研究

历代对痰饮病机之研究

痰饮是指人体脏腑失调,经络、营卫气血不利,三焦水火之道不畅,以致体内部分津液停滞,煎熬成粘液而为病。痰饮之证源见于《内经》,称之为水饮或积饮,但仅谈及饮而未提及痰。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首创痰饮之病名,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为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且列出证治条文达41条之多。该篇将其分为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至《诸病源候论》开始对痰饮之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从而指出了痰饮是由于气血阻闭于脉道,导致津、液、水积聚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且其临床症候变化多端。《外台秘要》则说:“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不散,而阴气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气头痛”。这对风疾头痛的病机说得更为具体。杨仁斋在《直指方》中将痰与饮分而治之,称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为躁火所致,饮为寒湿而成。故有“阳盛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 阴盛阳虚则水津积聚而为饮“之说。可见自隋唐以来,对痰饮之诊治较前人有了发展。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痰饮之病因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不节,起居失度等因素都能引起痰饮之患。称:“内有七情泊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为内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嗜欲无度,叫呼疲极,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这为后世辨证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张从正认为:“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这是说,水性寒,积久则生湿;酒性热,停久则生燥。他本着治病先要攻邪,邪气去则六气自复的观点,取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义,常用吐下二法治痰。丹溪则主张: 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下。痰结核在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寒咸软坚之味。风痰病,必用风痰药等等。总之,应该视痰之所在及其性质而辨证论治。这较王隐君用滚痰丸通治一切痰病的学术思想又有了进步。而后王节斋则根据张仲景因肾气丸治疗气虚有痰的临床经验,用补而逐之之法,并提出:“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的病机观点。赵献可对阴火生痰的病机作了发挥。他说:“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壳、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气化痰,须有效耳”。这在临床上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类型。张景岳也强调脾胃是生痰的主要脏腑,称:“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又说:“痰有虚实,不可不辨”。辨证则重顾本,以绝生痰之源,他这种重视病机预防的观点也是前人所不及的。明清时代对痰饮病机之认识日趋完善。喻嘉言强调了火是使饮成痰的主要因素,反对不分寒热虚实而见痰治痰的错误治则,从而提出了实脾、燥湿、降火,行气为治痰之常法。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湿痰、热痰、燥痰更有新的认识,特别对湿热逗留气分,郁而生痰,以及痰热浊邪,内蒙包络清窍,出现谵语,烦乱及神昏等证,结合温热病机,习用分消上下,清热涤痰和开窍辟痰等新法治之,提高了临床疗效。这对痰饮病机学说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痰湿水饮病机   温热卫气营血病机 ☛
000095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