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器使用法
利用直流电击机释放高能电流,电击心脏,使心肌纤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兴奋灶,重建窦性心律。常用以纠正房颤、室颤,此外尚能纠正房扑、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广义称为“除颤”。
电击复律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禁忌证:原发性反复发作房颤者;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在未用洋地黄药物治疗,而心室率每分钟在70次以下者;窦速,各种早搏及完全性或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严重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者;三个月内有栓塞史者;冠心病伴心房纤颤,未用洋地黄类药物心室率就较慢者; 病人对奎尼丁不能耐受或过敏,无法接受维持治疗,除颤后房颤易复发者; 慢性瓣膜病房颤史超过2~3年者,心脏大、心胸比例>55%者(术后病人的房颤年限及心胸比例可适当放宽); 有快速而易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者;风湿活动期,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等并发症者。
心房纤颤电击复律的成功率高,但不易长期维持,因此应根据病因、病程、病情、心脏大小与功能等综合判断决定,严格掌握适应证。
房颤电复律术前准备: 按医嘱应用药物。心室率快者用洋地黄使心室率在安静时控制在每分钟70~80次。术前2天停用洋地黄药物和利尿剂,并试服奎尼丁0.1~0.2g作敏感试验,如无反应,术前一天用奎尼丁0.2g,每日2次或3次。电击日,晨服用0.2g,以提高疗效。有栓塞史者,术前抗凝2周,电击后继续抗凝1周,以防发生栓塞。检查血清钾、钠、血沉、抗“O”、谷草转氨酶等。术前一天检查机器与线路连接处,以及同步性能是否良好,并充电。准备急救药物及各种器械。
电击复律术:晨禁食。病人卧于绝缘硬板床上、检查心率并测血压。缓慢滴注10%葡萄糖溶液,作为静脉给药的通路。术前10分钟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以防心肌缺氧而诱发室颤。连接除颤器。除颤时工作人员离床,按放电钮。如未恢复窦性心律,可加大Ws(瓦秒),再次除颤,一般不得超过3次。
纠正房扑的准备与纠正房颤同。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一般均用内科其它疗法,无效时才采用电击除颤。室颤的电击除颤多在急救的情况下进行,此时不需了解其心律失常的类型,立即以200~400Ws直流电电击除颤(即所谓盲目除颤),因为时间拖延愈长,就愈不易防止不可逆性损伤或死亡。电击除颤只是抢救的综合措施之一,因当循环停止后,心脏很快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缺氧的心肌对电击反应差。因此,必须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等,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情况,然后再进行电击则容易奏效。
电能量与病程长短关系密切,一般病程愈短,所需电能愈小。如能采用低电能又达到心律转复的目的,则最为安全和理想。不同心律失常所需电能不同,房颤:200~300Ws;房扑:25~75Ws;室性心动过速: 100~200Ws;室上性心动过速:50~100Ws;室颤: 300~400Ws;成人开胸除颤: 25~60Ws。
并发症:心律失常,常见的如房性、室性、结性早搏,也可发生房颤、房扑、房速或室速、室颤、心搏骤停等; 呼吸抑制;喉头痉挛、倦睡、电击局部红斑灼痛;心脏损害、肺水肿、栓塞等。
术后要心电监护4小时。若无特殊情况,回病房后24小时内仍需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血压、呼吸、体温以及各种并发症的症状与体征。心房纤颤恢复窦性心律后,按医嘱准时给服奎尼丁,并注意其毒性反应。
除颤器用毕,关闭各个按钮,切断电源,擦净电极板上的导电糊或盐水,电线、地线及电极板等附件整理好放回包内,以备随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