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卵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卵巢luǎn cháo

女子和雌性动物的生殖腺。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教育》:“具卵巢、输卵管、子宫、膣、阴核及阴唇六者,为女子生殖器。”1906年《博物学教科书》第一编:“生此卵之器官,名曰卵巢;生精虫者,名曰精巢。”1909年钟观光《理科通证·动物篇·鸡》:“卵在卵巢中发生,无卵白与壳,只有卵黄球,为无色透明之细胞。”◇子核、核、卵腺。

精巢←→卵巢jīng cháo ← → luǎn cháo

精巢: 男性产生精子的器官。又叫“精囊”。
卵巢:女性产生卵子的器官。
【例】 精囊也有两个,前后扁如囊状,位在膀胱底部,直肠的前面。精囊的功用,主要是分泌一种胶状的液体,是精液的组成部分之一,有促进精子活动的能力。(王文彬等: 《性的知识》)女性到了青春期,卵巢在脑下垂体激素的影响下,开始它的分泌功能,产生了卵巢激素,循环在血液中。(同上) 精巢一对,又称睾丸,是雄性生殖器官的主要部分。(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基础知识》编写组编:《生物基础知识》)

卵巢ovary

雌性动物的生殖腺。在性成熟期产生雌性生殖细胞(卵子)和雌性激素。这是通过卵巢内卵泡的定期发育、成熟、排卵等主要生理过程来完成的,因而卵巢的形态结构随生殖周期而变化。卵细胞在卵泡内生长发育,细胞大,呈球形(见卵子),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能,卵泡发育过程中和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哺乳动物具有)都具有内分泌作用,分别产生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可促使其他生殖器官的发育,出现雌性第二性征,调控性周期活动及维持妊娠等功能。哺乳动物妊娠期卵巢还能分泌松弛素,可使骨盆联合的韧带和子宫颈松弛,便于分娩。卵巢从胚胎期的生殖嵴发育而来,由原始性腺向卵巢演变时,其原始性索断离转变为原始皮质和原始髓质,以后两者退化被永久皮质和永久髓质所代替。卵巢一般呈椭圆形,由卵巢系膜悬吊在腹腔背侧,哺乳动物在肾的后方及骨盆前口两侧。卵巢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有明显的年龄变化: 幼年时卵巢小,表面光滑; 性成熟期,因卵泡发育、成熟变大,于是卵巢也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内部结构也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 到繁殖能力停止期卵巢内已无发育的卵泡而充满结缔组织,因而体积变小。在生产上对非种用母猪断奶后切除其卵巢(去势),可加速其生长达到肥育的目的并能提高肉的品质。


哺乳动物卵巢构造模式图


1. 血管; 2. 生殖上皮; 3. 原始卵泡; 4. 初级卵泡; 5. 生长卵泡;6. 次级卵泡; 7. 卵泡外膜; 8. 卵泡内膜; 9. 颗粒膜;10. 卵泡腔;11. 卵丘; 12.破裂卵泡; 13. 排出的卵 (有卵膜); 14. 黄体细胞;15. 凝血; 16. 黄体; 17. 膜黄体细胞; 18. 颗粒黄体细胞;19. 白体


哺乳动物卵巢的一般构造 哺乳动物卵巢前端一般与输卵管喇叭口接近,后端以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角相连,神经血管沿系膜缘进入其内,该处称卵巢门。卵巢表面(马除外)被有一层生殖上皮,幼年时为单层立方上皮,随年龄而趋于扁平上皮,上皮深面是白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内为卵巢实质,分皮质和髓质(见图)。皮质厚,多数动物在卵巢的外周,内含各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闭锁卵泡等,其间的结缔组织含有很多梭形细胞和网状纤维; 髓质狭窄,位于中央,由结缔组织和较大的血管构成,直接与卵巢门相连,马属动物卵巢的皮质与髓质位置相反。
卵泡的发育 原始卵泡为静止期卵泡。幼年动物皮质内主要是原始卵泡,数量很多,如初生母牛约有75 000个,人有30~40万个,位于皮质浅层。体积小,呈球状,其中有大而圆的初级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到性成熟期,在卵巢内部因子和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原始卵泡不断生长发育为生长细胞。
生长卵泡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生长卵泡又称初级卵泡,为卵泡开始发育至卵泡腔形成前的阶段。这时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中内质网等细胞器和卵黄颗粒增多; 在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形成一层嗜酸性的透明带,为凝胶状的糖蛋白物质; 卵泡细胞逐渐变高由立方至柱状,并分裂增殖变成多层,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它分泌卵泡液,使细胞间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分散的腔隙。同时,随着卵泡体积的增大,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也逐渐分化成卵泡膜;卵泡细胞层与卵泡膜之间有基膜。晚期生长卵泡又称次级卵泡,为卵泡腔形成至卵泡成熟前的阶段。此期间卵泡细胞和卵泡液不断增多,卵泡继续增大,使其间分散的腔隙汇合成大的半月形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内含透明质酸酶、雌性激素、蛋白质、糖原及无机盐等; 卵泡液增多迫使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处于一侧,形成一突向腔中的隆起称卵丘。卵丘内紧靠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其余的卵泡细胞密集排列成数层,构成卵泡腔的壁,称颗粒层。同时初级卵母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卵黄颗粒进一步增多;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称卵泡内膜,有很多多角形或梭形的内膜细胞,能分泌雌性激素,细胞间有许多血管和网状纤维; 外层称卵泡外膜,为结缔组织膜,有的还有少量平滑肌纤维,卵泡外膜与皮质结缔组织无明显界限。
生长卵泡发育到最后阶段称成熟卵泡,体积特大。其直径在牛为12~19mm,马25~70mm,绵羊5~10mm,猪8~12mm,是一个大囊泡,除占皮质厚度外还突出卵巢表面; 卵泡细胞不再增殖,因此随卵泡腔增大而其壁变薄、透明带增厚,内、外两层卵泡膜更明显。内部的初级卵母细胞多数动物在排卵前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排出第一极体。
排卵与黄体形成 成熟卵泡破裂即排卵。排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受腺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素的调控; 成熟卵泡因卵泡液剧增而体积过大,致使凸出于卵巢表面的卵泡壁、白膜和生殖上皮等变薄而松散; 还有局部透明质酸酶和胶原酶的作用等原因,使局部卵巢壁破裂,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放射冠与卵丘分离,并随卵泡液一起排出(见排卵)。成熟卵泡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并伴有轻微出血。随后伤口愈合,腔封闭,腔内充满血液等物质,称血体; 基膜崩解,卵泡内膜细胞、结缔组织及血管等增生并侵入颗粒层,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在促黄体素作用下增殖、分化、变大成为多角形细胞,分别称膜黄体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有的动物在其胞质中有许多脂色素,外观呈黄色故称黄体,猪和羊的黄体缺乏色素而呈肉色。它分泌孕酮和一定量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孕酮可维持妊娠、刺激子宫腺、乳腺等发育并抑制脑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使卵泡停止生长;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流产和卵巢囊肿,还可用于人工控制母畜发情等。黄体的存留时间决定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不受精黄体很快退化,称假黄体;若受精则黄体继续维持其大小,到妊娠快结束时丧失其功能而退化,称真黄体或妊娠黄体。但马例外,其黄体在妊娠160天左右退化,以后靠胎盘分泌的孕酮维持妊娠。以上两种黄体退化后都由结缔组织代替,称白体。在每个性周期中,多胎动物有较多卵泡发育成熟,排出较多卵子,如羊1~4个,猪10~26个。但单胎动物(如牛、马等)多数只有一个卵泡成熟,排出一个卵子(偶尔两个)。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的一生只有少数卵泡发育成熟,绝大多数卵泡在不同发育阶段中退化称闭锁卵泡。原始卵泡闭锁时,卵母细胞被吸收不留痕迹。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闭锁时,卵泡内膜细胞增大,有的动物(啮齿类和食肉类)发育成类似黄体细胞,称间质腺细胞。它们成群分布于结缔组织中构成间质腺,能分泌雌激素及少量孕酮,妊娠晚期还可分泌松弛素。
卵巢

卵巢

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左右各一,完全包于子宫阔韧带内,并在卵巢门外,借系膜固定于子宫阔韧带。卵巢门处有出入卵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卵巢是一对扁椭圆形的器官,约重4—8克,幼年时卵巢表面光滑,性成熟后,由于卵泡的生长和排卵后结成瘢痕,表面凹凸不平。卵巢表面覆盖着一层上皮,称为生殖上皮。幼年时期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变扁平。生殖上皮深面有一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包围卵巢的实质。卵巢的实质可分为外周的皮质与中央的髓质。皮质较宽,由许多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和黄体及其间的结缔组织构成。髓质只占一小部分,位于中部,由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婴儿出生时,两个卵巢内约有40万个原始卵泡。儿童时期,原始卵泡可以发育,但却不能成熟,因而卵巢内大量卵泡退化,成为闭锁卵泡。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女性有生育力的30—40年内,每28天左右卵巢内有一批卵泡发育,但一般只有一个达到成熟并排卵,其余的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退化。绝经期的卵巢内只有少量卵泡存留,且都逐渐退化。因此,女性的一生中,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绝大多数成为闭锁卵泡。排卵后,卵泡转变为黄体,黄体退化后为结缔组织代替,成为白体。卵巢分泌三种类固醇激素,即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雌激素由卵泡膜细胞产生,转运到颗粒细胞,由芳香化酶转化为雌激素,颗粒细胞还能分泌孕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女性生殖器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 子宫颈   输卵管 ☛

卵巢

卵巢

卵巢也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部分。是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产生卵子及激素。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表面逐渐凹凸不平,成年女子卵巢约4厘米×3厘米×1厘米大,重约5—6克,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 子宫   输卵管 ☛

卵巢ovary

人和动物体内的雌性生殖腺。是产生卵子(雌性生殖细胞),并能分泌雌性激素的器官。雌性激素有促进雌性副性器官(如子宫、阴道、乳腺等)的发育,激发性欲、调节性周期等功能。

卵巢

卵巢luanchao

女性生殖腺,位于盆腔内,成对。卵巢上端接近输卵管腹腔口,借卵巢悬韧带悬于盆壁。卵巢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卵巢后端游离,卵巢前端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卵巢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产生卵子,即卵细胞,每28天成熟一个,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细胞含有丰富的卵黄,是胚胎早期发育的营养物质。二是分泌雌激素和黄体素。前者促进附性器官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正常月经周期。后者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发育做准备。女性性成熟后,卵巢体增大,表面光滑,以后由于多次排卵,留有瘢痕,其表面呈现凹凸不平。进入绝经期后,排卵和月经均告停止,卵巢就逐渐萎缩。

☚ 睾丸   乳房 ☛
卵巢

卵巢luanchao

女性的生殖腺。左右各一,呈扁椭圆形,平均大小是2.5×2×1.5厘米,位于子宫两侧后上方。幼年时卵巢小而光滑,尚未发育成熟;青春发育期迅速增大,功能逐渐旺盛;老年期卵巢萎缩,功能丧失。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又称卵子)和分泌雌激素。卵巢内有许多细胞群,称卵泡。卵泡中央一个大细胞就是卵细胞。新生儿的卵巢中约有30~60万个卵细胞,但一生中成熟的卵细胞只有400~500个,绝大部分退化。成年女性每月从卵巢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生育功能约维持30年左右。绝经期,卵巢萎缩,排卵停止。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对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起了主要的作用。

☚ 子宫   雌激素、孕激素 ☛

卵巢ovary

系女性的生殖腺。左、右各1,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位于髂内、外动脉所夹的卵巢窝内。卵巢略呈卵圆形,分内、外两面,前、后两缘和上、下两端。后缘为游离缘;前缘为卵巢系膜缘;上端为输卵管端,近输卵管口;下端为子宫端,借卵巢韧带索连于子宫。卵巢成年期最大,表面光滑,年长后由于多次排卵,表面凹凸不平,并逐渐缩小,卵巢内部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构成。卵巢疾病比较多见,尤以卵巢囊肿、肿瘤等为多,在妇科疾病中甚为重要。

卵巢

产生卵细胞及女性激素的器官。位于输卵管的后下方,左右各一,呈灰白色。幼年期卵巢小,表面光滑,青春期迅速增大,产生成熟卵泡,成年妇女约28天排卵一次,并产生女性激素,绝经期后卵巢萎缩变硬,失去排卵作用。

卵巢

卵巢

人和动物的雌性生殖腺。是产生卵细胞和雌性激素的器官,位于骨盆腔内,左右各一个。卵巢于青春期前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表面凹凸不平,大小约4×3×1厘米,重约5~6克,呈灰白色;绝经后萎缩变小、变硬,约2×1×0.5厘米。成人的卵巢内含有很多卵泡,每月有一个发育成熟,并破裂而排卵。未排出卵子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就自行萎缩与退化,成为无功能的闭锁卵泡。已排出卵子的卵泡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卵子如未受精,则黄体退化为白体。卵巢能分泌两种女性激素,卵泡期分泌雌激素,黄体期分泌孕激素,使子宫、输卵管、阴道、外阴及乳腺等发育,维持女性体征及体态。

☚ 阴茎与阴囊   输卵管 ☛

卵巢ovary

是一对扁卵圆形女性生殖腺。除产生卵子外,还分泌雌性激素。位于盆腔侧壁髂内、外血管间的凹窝内。其上端接近输卵管伞处,有腹膜皱襞形成的卵巢悬韧带;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前缘有卵巢系膜附着。卵巢大小随年龄而异,性成熟期最大,停经后萎缩。由于定期破溃后排卵,使卵巢表面凸凹不平。它与输卵管合称子宫附件。

卵巢

卵巢

卵巢(见图)是女性生殖腺,为产生卵细胞和雌激素的器官,呈扁椭圆形,灰白色。成人的卵巢长约4cm、宽3cm,厚1cm,重5~6g;位于盆腔侧壁髂内、髂外动脉分叉处的卵巢窝内。其内侧面游离朝向盆腔,上端接近输卵管称输卵管端,借卵巢悬韧带连于盆侧壁。此韧带由腹膜及其内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卵巢血管、淋巴和神经组成,也叫做漏斗韧带,是寻找卵巢血管的标志。下端朝向子宫称为子宫端,借卵巢固有韧带(即卵巢子宫索)与子宫

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冠状剖面)
1.输卵管壶腹2.输卵管繖3.卵巢4.子宫阔韧带 5.子宫圆韧带 6.阴道 7.子宫颈阴道部 8.子宫颈管 9.子宫颈 10.子宫体 11.子宫腔 12. 输卵管子宫部 13.子宫底 14.输卵骨峡 15.卵巢固有韧带

底相连。卵巢后缘游离,前缘有系膜,称卵巢系膜缘,有卵巢血管、淋巴和神经出入的卵巢门。卵巢表面是一层立方或扁平的生发上皮。其深面是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卵巢白膜。卵巢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含有发育阶段不同、大小不等的卵泡,髓质内不含卵泡,而由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组成。卵巢内的卵泡细胞产生雌激素,其作用是促使子宫、阴道和乳腺的生长发育,并维持第二性征。排卵是成熟卵泡内的卵细胞,从卵巢表面爆出落入腹膜腔的过程。排卵后,卵泡皱缩而形成黄体。黄体能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有促进子宫内膜继续发育,帮助受精卵植入、保胎和促进乳腺发育的功能。
新生儿的卵巢位于腹腔内,细长,表面光滑。7岁以前卵巢内的卵泡不发育。10岁卵巢降入盆腔。青春期,卵巢内出现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生育期卵巢有周期性的排卵,每排一次卵即在卵巢表面遗留一疤痕(白体)故卵巢表面凹凸不平。老年期,卵泡丧失发育能力,以后随年龄增加而缩小。
附卵巢(卵巢冠)被包在输卵管系膜外侧部,内可分为与输卵管平行的附卵巢纵管(Gartner管)是中肾管的遗迹和附卵巢横小管是中肾小管的遗迹。囊状附件一至数个是连于附卵巢上部外侧的盲囊。旁卵巢位于卵巢系膜内侧部与卵巢动脉分支之间,为很多分支状曲细盲管,是中肾管的遗迹。
血管、淋巴和神经: 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支进入卵巢髓质之后,先成为螺旋状,再呈辐射状伸入皮质,并构成毛细血管网。静脉出卵巢门,在系膜内形成静脉丛,经左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右卵巢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部分静脉经子宫阴道静脉丛注入髂内静脉。淋巴管注入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腰淋巴结群。神经: 交感神经经腹主动脉丛和肾丛组成的卵巢丛,沿卵巢动脉分布于卵巢。副交感神经由子宫丛分布于卵巢。感觉纤维经腰交感于上升进入脊髓胸10~11段。
☚ 阴囊   输卵管 ☛

卵巢

卵巢

卵巢是产生卵子和女性激素的器官,也分泌少量雄激素。卵巢呈扁圆形,长2~5cm,宽1.5~3cm,厚0.8~1.5cm,其大小在月经周期中和妊娠时有明显的改变。卵巢由卵巢系膜连于阔韧带。卵巢系膜和卵巢悬韧带中有平滑肌,排卵时平滑肌收缩使卵巢向输卵管伞部靠近,使排出的卵易于进入输卵管。
卵巢的结构 卵巢表面覆盖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称生发上皮,于卵巢门处与卵巢系膜表面的腹膜上皮相延续。上皮下有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白膜(图1)。卵巢实质分皮质和髓质。皮质为周边较宽的部分(图1),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 (参见“卵泡的发育”、“排卵”和“卵泡闭锁”条)、黄体(参见“黄体”条)和白体,这些结构之间为排列较密的类似成纤维细胞的梭形细胞和网状纤维,称卵巢基质。髓质位于卵巢中心(图1),范围较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较多的弹性纤维和一些平滑肌纤维,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髓质于卵巢门与卵巢系膜相连。出生时两侧卵巢共约有70万~200万个原始卵泡,到青春期开始时剩下约4万个,大量卵泡已退化。妇女一生中排卵约400~500个,其余卵泡先后退化,称卵泡闭锁。卵泡闭锁在胎儿期已开始,青春期前退化很多,并持续于整个育龄期。经绝期卵泡不再成熟,排卵停止,此时卵巢明显萎缩,卵泡极少,主要是卵巢基质及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在卵巢皮质的基质中,有散在的排列成团或索的上皮样细胞,称间质细胞(图2)。人的间质细胞不发达,一岁前卵泡大量退化时最多,成年时减少。啮齿类这种细胞很多,称间质腺。间质细胞的形态与黄体细胞相似,呈多边形,核圆形,胞质中含许多脂滴,可能分泌雌激素。关于间质细胞的来源曾有争论,目前一般认为,它们来源于闭锁的次级卵泡或囊状卵泡的内膜层细胞。在卵巢门和卵巢系膜附近有成群的上皮样细胞,称门细胞。门细胞呈多边形或卵圆形,直径约14~25μm,胞核圆形,胞质嗜酸性,含脂类、胆固醇酯、脂色素,并含蛋白结晶体,与睾丸间质细胞Reinke结晶相似。妊娠期和经绝时门细胞较明显。门细胞增生或门细胞瘤患者常伴有男性化,故认为门细胞的功能与睾丸间质细胞相似,分泌雄激素。门细胞又称卵巢Leydig细胞。

图1 卵巢模式图

1.成熟卵泡 2.排出的卵 3.生发上皮 4.卵泡腔 5.皮质 6.髓质 7.次级卵泡 8.闭锁卵泡 9.黄体 10.初级卵泡 11.白体 12.血管 13.卵巢系膜

图2 闭锁卵泡和间质细胞

1.间质细泡 2.闭锁卵泡 3.透明带


卵巢的残迹器官 与卵巢有关的残迹器官有卵巢冠、卵巢旁体和卵巢网。卵巢冠最明显,为几条横行小管,由卵巢门穿行卵巢系膜走向输卵管,与一条与输卵管平行的纵管汇合。这些管都是盲管。它们衬贴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有时有纤毛,上皮周围有含平滑肌的致密结缔组织。纵管上端有时膨大成囊,称囊状附件。纵管下端可伸向子宫,称Gartner管。卵巢冠是中肾头侧部的遗迹,相当于睾丸输出管和附睾。卵巢旁体在卵巢冠与子宫之间,是位于阔韧带中由上皮构成的一些不规则的小管,是中肾尾侧部的遗迹,相当于男性残留的旁睾。卵巢网较少见,为存留于卵巢髓质中的一些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偶成囊状,与男性的睾丸网相当。
卵巢周期 从青春期到经绝期,卵巢和子宫都有周期性变化。卵泡按期发育成熟和排卵,构成了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人的卵巢周期约为28天,常变动在21~35天间,以30~40岁时较规律。在卵巢周期开始时,约有5~15个原始卵泡开始生长发育,通常只有一个卵泡达到成熟并排出一个卵细胞。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如卵未受精,黄体在两周后退化,同时卵巢中又有另一批卵泡生长发育,重复上述过程。卵巢的周期变化与子宫的周期变化密切相关。子宫周期又称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增生期相当于卵泡生长发育期,子宫分泌期相当于黄体期,黄体退化标志着月经开始。正常人排卵常发生在子宫增生期之末,即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可变动在周期第8天至第20天。
卵巢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卵巢动脉起自主动脉,经卵巢门进入髓质,形成许多分支,因它们呈螺旋状,故名螺旋动脉。它们在髓质与皮质之间成丛,从此发出分支进入皮质形成毛细血管网,围绕卵泡。由毛细血管网汇合成静脉,与动脉伴行,由门处出卵巢。毛细淋巴管起于皮质和卵泡外膜层,汇成较大的淋巴管进入髓质,在门处离开卵巢。神经来自卵巢丛和子宫神经,随血管进入卵巢,多数神经纤维为交感神经纤维,支配血管平滑肌。部分纤维进入皮质,在表面上皮下和卵泡周围形成神经丛。神经纤维是否分布到卵泡,尚未确知。卵巢基质中可见环层小体。
☚ 女性生殖系统   卵子发生 ☛

卵巢

卵巢

卵巢是女性生殖腺,正常人有二个,主要功能为分泌女性激素和育龄期排卵。现将其发育过程、形态和生理功能概述如下。
卵巢的发育过程 卵巢及生殖器官的发育至今尚在研究中,有人认为当胚胎为8个细胞时已可知原始生殖细胞的先驱者,其特点是具有较高含量的糖原和细胞周围的高度碱性磷酸酶活动。现普遍承认,约在胚胎40天时生殖细胞已变为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原始性腺分化为睾丸或卵巢是由胚胎的X及Y染色体决定的。在胚胎50~55天时卵原细胞开始减数分裂的前期,线状染色体期约在60天开始,接合期和厚(粗)丝期约在80天开始,卵母细胞约在第90天进入双染色体期。以后一直停止在这个时期,维持多年,直到促性腺激素或其他因素促使其成熟。当卵原细胞分化成早期减数分裂的卵母细胞时,原始的颗粒细胞就围绕它形成一层扁平细胞,这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始基卵泡。当这些始基卵泡,完全被结缔组织包围并相互分开时叫做初级卵泡。当胎儿18~22周时卵巢含有最多潜在的生殖细胞,约7百万个卵原细胞及卵母细胞;始基卵泡及初级卵泡逐渐减数,到出生时只有2百万个,以后继续退化。这种分化与退化的控制过程仍不明。先天因素可能起一些作用。到青春期约有15万到40万个卵母细胞。
卵巢的形态学 卵巢有左右二个,一般不对称,右侧常大于左侧。新生儿的卵巢呈椭圆形,大小为1.5×0.5×2.5cm3,表面光滑,淡粉红或白色,直接靠着子宫后壁,自出生到青春期,卵巢逐步移到真骨盆,并增大到3.0×1.8×1.2cm3,表面光,灰色,7岁时有卵泡约30万个。青春期以后,卵巢大小约为2.5~5cm长,1.5~3cm宽,0.6~1.5cm厚,平均重量约5g,其外周之生殖表皮中含有很多各种发育期的卵泡。约从30~50μm开始增大,可达10,000~20,000μm(排卵期)。血管与淋巴管由卵巢门进入卵巢,皮层的内部为间质,其中含有成熟的卵泡,卵泡外围为颗粒细胞,内卵泡膜细胞及外卵泡膜细胞在间质中尚有门细胞。极少数人的胚胎期卵巢隐藏在腹膜后,或乙状结肠的肠系膜内,为成年人双侧卵巢切除后女性激素的来源。
卵巢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用实验动物模型,获得了大量的卵巢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发育和调节,在所有哺乳类动物中很相似,因而这些材料对了解人类卵巢很有帮助。
卵泡发育和激素产生 始基卵泡为非生长期的卵泡,由卵细胞,颗粒细胞


始基、初级、次级卵泡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模式图)
1.基板 2.网状卵细胞 3.颗粒细胞4.充分生长卵细胞 5.透明带6.甾体激素分泌细胞 7.窦 8.血管 9.复层颗粒细胞 10.卵泡内膜

与基底膜组成,始基卵泡生长的最早的可见变化是卵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速度增加及卵膜及卵浆的超微结构变化(见图)。
(1) 初级卵泡分化: 当卵母细胞完成其生长并被透明带包绕后,卵泡中周围的颗粒细胞便从扁平的鳞状细胞变成复层的立方上皮细胞,并开始有丝分裂,此时称为初级卵泡,继续增大,直径由125μm~200μm,并出现卵泡刺激素、雌激素、睾丸酮等特异受体,裂隙连接及卵泡内膜。
卵泡刺激素(FSH)受体的出现,即初级卵泡的每个小鼠颗粒细胞含有约1000个特异的、与FSH高亲合力的结合部位,称为FSH受体。在整个次级卵泡发育过程中这些受体的亲合力及数字是恒定的,具有生物活性,其形成的刺激因素,可能与透明带的出现和颗粒细胞的有丝状分裂有关。在小鼠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有雌二醇受体,外源性雌二醇可使受体增加5倍,并诱发受体自胞浆向胞核转运。故雌激素可刺激颗粒细胞的有丝分裂,并增加腺苷环化酶系统对FSH的敏感性。
在小鼠的初级窦前卵泡的颗粒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分离出特异的睾丸酮结合蛋白,表示卵巢内产生睾丸酮对初级卵泡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可能是借助于颗粒细胞中的特异睾丸酮受体。
裂隙连接即特异颗粒细胞血浆膜经过重新排列而形成的细胞膜接触体,便于离子和小分子量物质的细胞间交换,如环腺苷酸和甾体激素在细胞间交换。这种连接在颗粒细胞之间及颗粒细胞与卵细胞之间均有发现。
初级卵泡由卵巢皮质移入髓质,则有卵泡内膜组织的出现。其中含有毛细血管网及分泌甾体激素的细胞和结缔组织。
人的卵巢在排卵前每一个卵巢中有3~30个初级卵泡逐步增大,发育,颗粒细胞数目增多变为多房,以后发育成次级卵泡,其中一个卵泡受到促性腺激素作用后第一次的减数成熟分裂,破裂前的直径约10~20μm,真正导致卵泡破裂的原因尚不知,在排卵前这些卵泡间并无明显的形态学差异。
(2)次级卵泡分化: 具有窦或充满液体的卵泡称次级卵泡,在FSH刺激下,颗粒细胞开始工作,在卵泡内分泌的甾体激素协同下,早期的次级卵泡再分化成排卵前卵泡。人类排卵前卵泡是在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便已在完全分化的初级卵泡群中确定了,故由次级卵泡发育到排卵前卵泡须时2周,随后排出成熟卵子,在这一过程中激素引起颗粒细胞出现四种重要变化,即卵泡液的形成,诱发芳香化酶,诱发LH受体,及出现泌乳素和前列腺素结合部位。
❶卵泡液是由颗粒细胞分泌的含粘多糖及各种血浆蛋白,垂体促性腺激素进入卵泡液。FSH浓度相对稳定,而LH浓度则与卵泡大小有关。次级卵泡液中激素含量的异常改变,可导致卵巢的病理生理变化,如慢性无排卵或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液中含有性激素如雄激素(雄烯二酮、睾丸酮、硫酸脱氢表雄酮)及雌激素,其浓度均大大高于血浆中之浓度。由于血液中大多数物质可进入卵泡液,并被浓缩,故应考虑到,长期使用药物及放射性化合物对卵细胞及其他卵组织的基因和发育异常所致的潜在损害。
❷在次级卵泡发育的早期,颗粒细胞就已获芳香化酶活性及FSH酶活性,人类颗粒细胞内有芳香化酶存在,在调节卵泡雌激素合成上起作用,多囊卵巢中缺乏芳香化酶。
❸随着次级卵泡发育,颗粒细胞的LH受体逐渐增加。受体的增加与LH刺激腺苷环化酶和孕酮合成能力增强有关,亦与泡液中LH浓度的相应增加有密切关系。
❹泌乳素和前列腺素受体形成,在培养人颗粒细胞时,发现泌乳素对孕酮的分泌有双相作用。人的颗粒细胞中也有前列腺素(PGF2α及PGE)特异受体,人的中、晚期次级卵泡的颗粒细胞中的前列腺素F2α,具有抑制孕酮产生,抑制LH和FSH对这些细胞的刺激作用。而前列腺素E2可刺激孕酮产生,且较LH和FSH更有效。前列腺素可能具有调节人类颗粒细胞的功能。
(3)卵泡闭锁: 始基卵泡生长,达初级卵泡,其中只有一个发育到次级卵泡后再发育到排卵前卵泡,而其余的卵泡都退变,故一生中将有99.9%的卵泡为闭锁卵泡。
排卵 排卵前的次级卵泡与将闭锁的次级卵泡间并无明显的形态学差异,但有重要的生化功能差异,在月经周期第七天,在即将排卵的卵巢侧的卵巢静脉中17β-雌二醇明显升高。生产雌二醇的“双重细胞”学说:卵泡膜分泌的雄激素(雄烯二酮)对LH有反应,雄激素渗进卵泡液,被颗粒细胞芳香化为雌激素雌二醇的前体是雄激素,雄激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颗粒细胞,卵泡破裂的机理可能是由卵泡内压力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酶性溶解。
黄体 卵泡破裂后,发育成黄体,分泌孕酮及雌激素,若未受孕,于月经周期末便正常萎缩。排卵后颗粒细胞转化成为成熟的黄体细胞,称黄素化,细胞变肥大,产生大量孕酮,合成活动于中期排卵后第8天最高,末期下降,与对促性腺激素反应下降有关,这可能是由于黄体末期失掉LH受体所致。
人类黄体尚分泌相当量的雌激素(17β-雌二醇)和雄激素(雄烯二酮),正常月经周期中黄体寿命为14天。前列腺素F2α在刚排卵后的黄体中含量最多,可诱发黄体退化,可能是通过改变卵巢血流或直接作用在黄体细胞干扰胆固醇酯合成酶活性,或是降低黄体组织对LH的结合能力。
其他功能 雌激素还有促使第二性征发育的作用。包括乳房增大如成年女性者,皮肤结构细腻(女性化),女性声音,女性体态等,另外尚有阴道、子宫、输卵管、骨胳生长,骨骺愈合,乳头色素着色等,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或缺乏则导致乳房萎缩,生殖道萎缩,皮肤弹力消失,骨质疏松,血管硬化等等。
雌激素由雄烯二酮及雄激素经芳香化甾体A环后合成,雌二醇(E2)在血循环中与蛋白结合而转运,在肝脏中代谢与葡萄糖醛酸及硫酸结合成葡萄糖醛酸和硫酸雌激素后排泄入肝内胆小管,自胆汁中经肠道排出,部分再又回吸收进入肝(肠肝循环)然后经血循环入肾自尿中排出。
正常人每天排出总雌激素量为60μg,其中50%是雌三醇,35%是雌酮,15%是雌二醇,其代谢步骤如下:雌激素分泌→在血内循环→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肝内小管及胆管中排泄→肠肝胆循环→尿中排泄。
☚ 睾丸对绒膜促性腺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卵巢周期性变化及调节 ☛

卵巢

ova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