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却东西门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却东西门行》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至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却东西门行》,乐府歌曲名。本诗通过对长年征战在外的老战士强烈思乡之情的描述,反映了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战争,在曹操一生政治活动中占着极大比重。从30岁拜骑都尉,随皇甫嵩、朱镇压黄巾起义开始,至死也没有说离过军事活动。因此,他深知出征战士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的心理。《苦寒行》写征夫们艰苦的军旅生活,本诗就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征夫们深沉的思归情怀。

“自古知兵非好战”,曹操自己统兵打仗, 他说是“不得已也”,因此他能够体恤战士和老百姓的心愿。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64岁的曹操曾颁行《赡给灾民令》,其中说: “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军兴于外,垦田损少,吾甚忧之”,自然灾害、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祸害,都使他深感忧伤。 “令”中的“忧”和诗中的愁,正是一脉相通的。

全诗共写了四层意思。 “鸿雁出塞北”到“春日复北翔”六句,描写生在长城以北的大雁,随着季节变化而作或南或北的“万里”迁徒的情景;而大雁正是勾起人们乡情的东西。 “田中有转蓬”到“万岁不相当”四句,艺术构思同前六句相似,也是因物起兴,用离开原根随秋风飘荡、永远难和故根结合的飞蓬,来比喻人远离故土,飘泊不定,命运难卜。经过“鸿雁”、 “转蓬”两层比喻的铺垫,非常自然而确切地引出了征夫无限的乡愁。 “奈何此征夫”到“何时反故乡”六句,形象而具体地描写了常年征战在外的战士,过着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艰苦生活,现在又行将老矣,他从内心发出了“何时反故乡”的质问,也是一句变相的抗议!最后四句仍然运用比喻和联想来深化乡愁,并说明思念故乡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连龙、虎、狐狸都不离开故地,作为有思想感情的人,怎么能够不眷恋自己生长的家乡呢?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比喻十分丰富和贴切。可以说全诗基本上是由比喻构成的,但因引用的事物:鸿雁、飞蓬、龙、虎、狐狸,情况各不相同,比喻的内容和角度也不一样,完全没有过量、或重复、雷同的感觉,只显出比喻的多采多姿,使全诗具有反复咏叹,难以自已的民歌风味。诗的主题本是写征夫乡思的,但整个二十句中,真正写征夫的却只有六句,不过,由于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物与故土关系这一中心点来写的,因此产生了不写征夫却处处见思乡如渴的征夫的艺术效果。


乐府诗《却东西门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却东西门行

 

[魏]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飞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却东西门行》是合并《东门行》和《西门行》的乐府曲调,为曹操自度。却是倒唱的意思。本诗以鸿雁、转蓬等作比,表现了万里征战的士兵向往回归故乡,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心情。
 前六句写鸿雁的行止。大雁冬食南稻,春日北翔,或出塞北无人之地,或入江南鱼米之乡,举翅万里,行止自如。下边四句,写田中转蓬,随风飘泊,永绝故根,千万年也没有再相逢的日子,与大雁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兴起下面六句对征夫的描写。其中“奈何”两句的解释颇有分歧,而关键在于对“去”的理解。不少注释家把“去”作离开讲,这样一来,征夫就可能被误解为有逃避战争的情绪,与本诗之基调不相符合。笔者以为, “去”应释为“到”或“往”。这样理解,征夫的形象就与上文的比兴联系得更自然。他们纵然象大雁和飞蓬一样,归宿虽然不同,但是,为了国家统一,转战南北,即使“冉冉老将至”,而“何时返故乡”又不得知,还是要征战不息,因为战争总有一天会带来和平,返回故乡过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是每个征夫时时刻刻所向往的。他们希望像鸿雁一样,行有归止,而不愿如田中转蓬,战死他乡,与故土永隔。因此,诗的最后四句,再以龙、虎、狐,连连设喻,层层递进的表现征夫怀乡恋土的强烈感情。黄节先生在《魏武帝诗注》中考证, “神龙藏深泉”的“泉”,以及“猛兽步高岗”的“兽”,原为“渊”和“虎”,是唐人讳李渊及其父李虎之名而改动的。龙腾虎跃而终返故地;狐死荒郊而头向窟穴,天性使然;那么征夫怀乡恋土,岂不更是人之常情了吗?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以征战与怀归为主要矛盾冲突,始以比兴,终以比兴,反复抒写,含蓄蕴藉,而又悲壮苍凉。

却东西门行

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文人五言诗。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曹操作。此诗写远征军士思乡之痛。首写塞北鸿雁,成群结队,举翅万里,冬季飞到南方越冬,春季回到北方度夏,总有所归。次写田中转蓬,随风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一正一反,比喻又作起兴,写征夫无鸿雁之福,有转蓬之恨。他们“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身”,常年累月转战四方,渐渐地老之将至,不知“何时返故乡”。最后,以龙藏深渊,狐死首丘等动物所归有托,喻兵士难忘故乡而又难回故乡,征夫命运尚不如动物,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全诗通过正反各种比喻,多角度表现征夫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思乡不得归的痛苦,风格古直而悲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