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政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政党 印度政党主要有国民大会党、共产党、阿卡利党、社会党、人民党等。(1) 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创始人是退休英籍印度文官休谟。建党初期,主张通过宪法手段在印度实现立宪和代议政治。19世纪末,党内出现了以巴尔·甘加达尔·提拉克为首的激进派。1906年党的年会通过激进派提出的四点纲领,即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18年部分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通过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提出的不合作运动的议案,并在广大城乡付诸行动。后因受阻而停止。1927年掀起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出现了以尼赫鲁和苏·钱·鲍斯为首的激进派。1929年拉合尔年会决定把印度完全独立作为斗争目标。1930年从抵制食盐法开始,发起非暴力不服从运动。同年6月殖民当局宣布国大党为非法。次年3月同英印当局签订协定,同意停止不服从运动,参加殖民政府召开的第二次圆桌会议。1939年掀起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参战的人民运动。1942年8月党的全国委员会通过甘地提出的英国 “退出印度” 的决议,殖民当局立即采取镇压行动,取缔国大党,逮捕甘地等领导人。在1945年底至1946年初的选举中,该党获得多数席位,并在9个省组织政府或联合政府。1947年6月接受蒙巴顿总督提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后,成为印度执政党。之后除1977年至1979年外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1984年12月国大党 (英) 在人民院选举中获508个竞选席位中的401席,这是前所未有的多数席位。该党的宗旨是为印度人民谋求福利和进步,以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在印度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务使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平等,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民主、社会主义、非教派主义和不结盟乃是该党思想的四大支柱。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年会和全国委员会,最高决策和执行机关是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议会局和中央选举委员会。地方机构有邦委员会、县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据统计,1981年有1400万党员。(2) 印度共产党。于1933年正式成立。之前,1920年成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5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印共中央委员会。1934年即被宣布为非法。1941年德国希特勒进攻苏联,印共支持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因而在1942年取得合法地位。1943年举行首次代表大会,通过党章。1946年7月印共一些领导人在安德拉邦特仑甘纳地区发动农民武装斗争,持续5年。1947年印度独立后,党内在关于议会民主和对国大党政府态度上发生分歧。1951年10月通过纲领和政策声明,主张采取合法的议会斗争的政策。1957年至1959年在喀拉拉邦执政。从60年代初开始,党内在对内政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针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1964年正式分裂,以南布迪里巴德、孙达拉雅、乔蒂·巴苏等人为首的一派成立印度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者)。1967年3月至1969年10月参加喀拉拉邦联合政府。1970年在国大党支持下再度在喀拉拉邦执政。次年与国大党联合组织喀拉拉邦政府。1975年至1977年支持国大党政府的紧急状态措施。1978年3月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中谴责人民党政府奉行的内外政策。1979年11月印共主席什·阿·丹吉因失误辞去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职务,从此不再设主席。1980年4月印共支持国大党 (英)的一派在那格普尔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全印共产党;5月初丹吉加入该党,任总书记。同年8月与民众党、印共(马)、革命社会党、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和国大党(乌尔斯派)结成六党联盟。1982年3月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批准党的领导人采取的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在国大党(英)和印共(马)之间走“中间路线”的决议,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反对它的国内政策。1984年12月参加人民院选举,获6席。该党目的是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其任务是联合反帝、反封建、反垄断资本力量,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建立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其他进步阶级共同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然后通过非资本主义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主张实行非教派主义、工业化、大型工业国有化、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印共同苏共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支持苏联的对外政策。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选举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和书记。机关报是《新世纪》。 ☚ 黎巴嫩政党 柬埔寨政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