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农业经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印度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India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297万平方公里。中部恒河、印度河平原东西长约3 000公里、南北宽约250~300公里, 是人口稠密和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57~1947年), 除茶叶、黄麻、棉花等少数供出口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有所发展外, 农业其他生产停滞不前。20世纪前半期, 农业生产总值仅增0.83%。1947年独立后, 进行土地改革, 增加农业投资, 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 采用以推广引进高产品种为核心的农业新技术(即“绿色革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50/51年度至1983/84年度,农业总产值增加近2倍, 其中粮食作物增加2.18倍, 其他作物增加1.57倍。80年代初以来, 经常保持2 000万吨左右的粮食储备。
单位: 百万吨或百万包
注:棉花每包170千克,麻每包180千克;油籽产量从1950/51年度到1970/71年度包括花生、菜籽、芝麻、蓖麻籽和亚麻籽,1980/81年度以后增加了葵花籽、红花籽、尼日尔籽和黄豆。 印度独立初期, 要进口粮食, 1949/50年度进口352万吨,1951/52年度进口386万吨。经过努力,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期间,粮食增产25.4%,其他作物增产13.1%。5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重点移向工业,农业生产又陷于停滞状态。1965/66年度粮食进口1 000万吨以上。60年代中期以来,在发展农业生产上采取了多种措施;❶扩大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五类粮食作物的高产品种播种总面积,由1966/67年度的188万公顷增加到1983/84年度的5 250万公顷,17年增加了34.5倍。1983/84年度粮食总产量为1.52亿吨,比60年代中期增产1.1倍。70年代共进口粮食2 132万吨,1980~1987年总共只进口粮食767万吨。 ❷兴修水利设施。灌溉总面积由1960/61年度的2 800万公顷增加到1987/88年度的6 600万公顷。 ❸增加各种农业投入。农用拖拉机由1966/67年度的5.4万台增加到1980/81年度的52.3万台。同期,水泵由88.6万台增加到900万台。化肥消费量由1965/66年度的78.5万吨增加到1984/85年度的821.1万吨,增长10.5倍。自1970年起实施为期16年的奶业发展计划,改良畜种,奶的总产量由1970年的2 000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4 000多万吨,人均54千克。 农村土地关系和经营状况 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土地制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❶柴明达尔租佃制,即包税地主制。由包税地主作为国家和土地耕作者之间的中间人,亦称“中间人地主”。实行这种租佃制的约占英属印度耕地面积的40%。 ❷马哈尔瓦里租佃制,或称“联合村租佃制”。即以村为单位由全村耕作者联合向政府交纳地税。实行这类租佃制的约占9%。 ❸莱约特瓦里租佃制,或称“农民租佃制”。即土地持有人直接向政府交纳地税。实行这一租佃制的约占耕地面积的51%。此外,在英国间接统治的500多个印度土邦还有各种名目的采邑地主,也是一种中间人地主制。印度独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用赎买方式完成了废除中间人地主的改革。各种中间人地主获得67亿卢比的偿金和以“自耕地”名义保留了大量肥沃土地。50年代后期,各邦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立法,由政府征收限额以外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立法在实行中因受农村富裕阶层抵制,进展缓慢。1985年,各邦测定的限额以外土地计298.3万公顷。其中235.2万公顷已由各邦政府征收;在征收的土地中有181.7万公顷已分配给331.1万人。土改后,农村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依然存在,东部地区以分成制出租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北方邦的西北部以及印度西部和南部的农业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发展。1976/77年度,农村的土地“耕作者”(包括一切自有土地或租入土地的农业经营者,即地主、富农、农场主、中小农)共8 150万户,经营土地总面积计16 330万公顷,其中占“耕作者”总数59.2%的小农(经营土地2公顷以下)和边际农(经营土地1公顷以下),仅持有土地总面积的23.5%;而占“耕作者”总数2.4%的大农(经营土地10公顷以上)却持有29.3%的土地。此外,还有5 500多万雇农和农业工人。 独立后的农业政策 印度政府在1952年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6),把发展农业作为重点,农业、水利、发电和乡村建设等项在计划总开支中占44.6%。同时,还实行了以取消中间人地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这些政策使印度农业总产值在五年内增加了23%。但是,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1961)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立工业基础,对农业有所忽视。50年代后半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从而印度政府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农业。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1~1966),印度先后实施了农业精耕县和农业精耕地区计划,对一些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重点的农业投资和补贴,但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1965年9月,印度农粮部提出一个题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农业生产:战略和计划》的农业发展方案。这项“新战略”主要是世界银行、美国援印机构和福特基金的专家们所提建议的综合,即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使用以引进高产品种为核心的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和投入,并选择一些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设施的地区作为实施这一揽子现代农业技术的对象。“新战略”还规定要在保证使农户有利可图的基础上确定农产品价格机构。为此,政府设立了一个农产品价格委员会,每年在播种季节前公布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或支持价格,并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安排粮食收购。1966~1969年,印度暂停执行五年计划,而发展农业的“新战略”,亦即所谓“绿色革命”却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重点。自60年代以来,印度在扩大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兴建水利设施和增加各种现代化农业投入方面都作了重大的努力,粮食生产有明显的增长。但直至1983/84年度,印度总人口中还有37%贫困缺粮。1985年公布的印度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1990), 针对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该计划的《前言》中对此作了简要的概括:“这个计划再次提出一个旨在取得4%农业生产增长率的综合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将在农村经济中实施包括土改在内的结构变革。这项战略的一个关键特点是要把绿色革命推广到东部地区和干旱地带。这将减少我们在发展中的地区不平衡, 并将对消除贫穷作出直接的贡献。”这项战略并针对各类农作物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提出, 要在保持粮食自给的同时,做到豆类和油类、甘蔗等农作物的增产, 以解决农村人口食物结构中蛋白质缺乏以及耗费巨额外汇进口食油和白糖等问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