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卡夫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卡夫卡1883—1924Franz Kafka

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1906年毕业于布拉格日耳曼大学。学生时代即与进步作家交往,发表过短小作品。1908年起在“工伤保险公司”当职员,对工人的贫困处境和无权地位有所了解。后因患肺病常住疗养院,间或去瑞士、巴黎、汉堡等地短期旅行。此期间开始写作,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用写实手法叙述反现实的事物,对欧洲某些现代文学流派产生极大影响。被推崇为欧美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作品基调孤独、悲观、绝望。终生未婚。1917年因健康恶化,辞去公职,专事写作。后病逝于维也纳。主要作品有速写《观察》、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表演者》以及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Kofuka,Franz Kafka

奥地利小说家。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和艾略特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宗师。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布拉格大学学法律,获法学博士。后在法律事务所和保险公司工作。从小爱好文学,读过许多文学和哲学著作,在短暂的一生中利用业时间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小说,其中以《美国》(1912~1914)、《审判》(1914~1918)和《城堡》(1922)三部长篇以及《变形记》等短篇最为著名。
卡夫卡的作品往往以荒诞的手法和形式来揭示社会的荒诞和非理性、写人在一个陌生异化的环境中,在莫名的外力压抑下的孤独感、恐惧感、原罪感,以此折射社会的黑暗、法律的不公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
《美国》是他早期的第一部著作,原名《失踪的人》。以狄更斯式的叙事手法写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青年,因受一个女仆的引诱而被父母逼迫离开故乡来到美国后的遭遇。作者没有到过美国,他笔下的美国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化。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罢工、党派斗争等社会问题。《审判》写一个名叫约瑟夫·K的银行职员无缘无故遭到逮捕和处决的故事。主人公想尽一切办法要搞清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但却至死都毫无结果,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从开始那种无罪的坦荡自信变成自我怀疑、恍惚混乱的病态,终于“象条狗一样”被处死了。这部作品的内容看似怪诞,但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也反映了人在这样一个异化环境中异化的现实。《城堡》的主人公K作为一个土地测量员从家乡赶到城堡办事,城堡就在眼前,但却不能进入,他千方百计提出申请,但却始终未获批准,小说未能写完,据说作者构想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直到临终时才获得可以进入的传谕。“城堡”在这里实际上是国家统治机器的象征。作者通过K的奋斗揭示了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集团腐化堕落、人民苦难深重这样一个异化的现实图景,具有震聋发聩的力量。《变形记》写人变成虫;《地洞》写恐惧感;《乡村医生》写存在的荒诞。它们都是卡夫卡短篇作品中的杰作。

☚ 里尔克   捷克文学 ☛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Kafuka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同乔伊斯、普鲁斯特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从小受德语教育,大学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研究过斯宾诺莎、达尔文、尼采、福楼拜的著作和基尔克郭尔德的存在主义及中国老庄哲学,并深受其影响。卡夫卡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 却在西方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和高度评价,同时在研究者中也引起了激烈争论,人们从他的小说中寻找自己的感觉—— “现代人的困惑。”“卡夫卡式”成了德文中一个新词,它表达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主题思想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对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以《判决》、《乡村医生》最具典型性;第二类描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至出现 “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是反映这个主题的重要代表作;第三类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到出路,孤独、苦闷和终日战战兢兢、自身难保的恐惧处境,以《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致科学院的报告》、《地洞》为此类主题的代表;第四类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表现这一类主题的有《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等。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城堡》, 突出贯穿着社会批判的主题。《诉讼》被公认为是卡夫卡最优秀的作品,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它通过一个公民K因莫须有罪名被逮捕,最后被处死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奥匈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腐败的司法制度。卡夫卡用K这个艺术形象,对人的本质和人生哲理进行了探索。《城堡》成书于1922年,他把城堡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作为整个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其中对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人民苦难深重等等描写,都是以一种“卡夫卡式”的形象塑造和多层含义的隐喻来表现的。他的小说,不论短篇、长篇,创作形式都很新颖别致,所描述的故事,没有具体的时间,没有确定的地点和鲜明的背景,是在历史时间与地理空间之外展开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现代派文学开创了先河。

☚ 骑鹅旅行记   乔伊斯和《尤利西斯》 ☛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对20世纪西方文学有很大影响。
作为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他的作品几乎完全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数量不是太多,有5个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是以写实的笔法来写荒诞不经的故事:推销员 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已变成了 一只甲虫,虽然还拥有人的思维却已带有甲虫的一切习性,被家人厌弃,带着伤病绝食而死(《变形记》); 儿子与父亲顶撞,父亲判儿子去投河自杀,儿子高喊着“我是爱你们的”真的投河自尽(《判决》);银行高级职员 一天早晨突然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可没有罪名也从不审判,每天依然行动自由,但 一天夜里被拖到郊外处死(《诉讼》);土地测量员K长途跋涉来城堡履行职责,城堡却可望而不可即,无论他怎么千方百计,始终也未能走进城堡(《城堡》)……在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作者对现代生活的深切感觉。用富有实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触,这正是卡夫卡小说的独特之处。这些故事都没有具体的时间、确定的地点和鲜明的背景,因而作品带有浓重的寓言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他的小说结构紧凑、文字简洁。其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独创性、象征性、荒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
著名的作品有 《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城堡》、《诉讼》 等。

卡夫卡像

☚ 茨威格   2.奥地利文学作品 ☛

卡夫卡1883—1924Franz Kafka

奥地利作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家庭。自幼敏感,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成年后长期当小职员,生活困苦,养成其阴郁多愁、孤僻脆弱的性格。其著作生前出版不多,死后遗稿由友人整理出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均未完成),被称为“孤独三部曲”。开创了现代派写“非英雄”人物的先例,作者被称为“弱的天才”。其作品情节扑朔迷离,场景荒诞无稽,格调阴沉恐怖,具有惊心骇目的艺术效果。对20世纪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生于一犹太商人家庭。“专横有如暴君”的父亲和精神抑郁、耽于幻想的母亲在他心理上留下深深创痕。1906年在布拉格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存在主义先驱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尼采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对他影响巨大。自1907年起一直在保险公司任职,但因肺病几有一半时间在休养,41岁即病逝。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地洞》、《中国长城的建造》、《判决》等;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三书均未完成)。《变形记》写一可怜的旅行推销员一夜之间忽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被社会与家庭所遗弃,最后孤独地死去。《地洞》描述一个人化的动物为保自安深挖地洞,储存食物,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悲处境。《城堡》(1922)写一贫穷的知识分子来到贵族城堡外的领地,欲求生活与工作的机会,但多方奔走,终未获城堡主人的允准,甚至城堡就在眼前,却永远无法进去,该作辛辣地暴露了奥匈帝国的反动统治及其官僚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的绝望心态。他的作品多以现代社会的压迫、人的异化与孤立,特别是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质。喜采用“记录式”手法,并运用荒诞、夸张的情节与形象、大胆的构思,将现实与幻觉、合理与荒诞、人与非人、情节因素与非情节因素等相结合,表现现实的本质特征,使他成为表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 茨韦格   瑞士文学 ☛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Kafka

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犹太血统,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他从小受德语教育,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后在半官方的工伤保险公司工作。他从中学开始爱好文学,后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不幸,性格上充满矛盾,有很多弱点,这就使他难于从压抑和麻痹着他的处境中解脱出来。他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但看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一生处于孤独、苦恼、傍徨、自怨自艾的矛盾之中,他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我梦幻般的内在生活的描述”。他曾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和尼采美学思想的影响,也接受中国的老庄哲学。他去世前曾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稿全部焚毁。但他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却把他的著作陆续全部整理出版,30年代出了6卷集,50年代出了9卷集。这些作品发表后,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在研究者中引起热烈的争议。西方读者从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所谓“现代人的困惑”;他们也从卡夫卡小说的多解性中,去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卡夫卡流传下来的短篇小说共有78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在苦役营》、《乡村医生》、《中国长城建造时》、《饥饿艺术家》等。从主题思想上看,这些小说可分为4类:(1) 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2)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迫害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3) 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许多是小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4) 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对犹太民族的失望情绪。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揭示了一个无形中折磨着人的“异化”世界。《美国》写一个名叫卡尔·罗斯曼的青年,因受中年女仆的引诱而被父母逐出家门,来到美国。他处处受人利用,又被人抛弃,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总是个孤独者。《诉讼》(一译《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主人公约瑟夫·K突然被宣布逮捕,但是没有罪行和罪名,并且仍让他上下班,依然自由行动。K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事实上他总不能忘怀,内心压力越来越重,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负罪感。他打听消息、托人情,请律师写申诉,精神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后来教堂神甫给他讲了个“在法的门前”的寓言,他最后低头服从,被人处决。小说通过荒诞的情节和K的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人道本质,及其“异化”现象。 《城堡》最富有卡夫卡的特色。主人公K是城堡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但城堡近在咫尺,他就是进不去。他用尽各种手段和办法,甚至把跟他联系的那个官员的姘妇也勾引过来,还是达不到目的。最后在弥留之际,城堡传谕,准许K在村中居住,但已无济于事。这部小说的解释很多,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诸如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等等,不过,它是通过“卡夫卡式”的形象塑造和多层含义的隐喻来表现的,小说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象征性、荒谬性、冷漠性和意识流;在荒诞的框架下富有真实的细节,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他的创作同现代主义许多流派都能攀上亲缘关系。卡夫卡除了小说外,还写了大量日记和书信,也非常有特色,既是研究作者思想和生活的文献资料,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 茨威格   特拉克尔 ☛
000008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