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卡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卡伦又译“喀伦”。蒙古语,意为边台、台站。清朝政府在东北、蒙古、新疆等地边地要隘地段设置更番候望之所。任务是稽查游牧、屯田、采矿、盗犯及往来贸易之人,并传递文书。领以前锋校、骁骑校,而以侍卫统之。驻兵若干。分常设、移设、添设三种。内者为常设、外者为移设、最外者为添设。后两种随季节等情况而变动,往往进退数百里乃至千里。 卡伦满语,意为“防守处”或“哨所”。清朝政府在蒙古、新疆等游牧的边境和隘路出入处所设防守关卡。其任务: 稽查游牧、屯田、采玉、采矿、盗犯、以及往来贸易之人,并传递文书。因地区不同,任务也各不相同。在边防地区, 如外蒙古、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负责捕捉逃犯,取缔不法商人,维持治安。而在张家口、杀虎口、古北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地, 监视通行人员。分常设和临时两种,根据情况移设或添撤。 卡伦Karun满语,汉译为“哨”、“哨所”,亦写作 “卡”、“卡路”、“卡隆”等。有清一代,曾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之关隘要津普设卡伦,但两个地区的卡伦又不尽相同。西北地区的卡伦主要是稽查游牧、屯田、采矿、盗贼,捉拿逃犯,维持社会治安等。东北地区的卡伦主要是为东北封禁地区而设,以维护皇家独擅这一地区的貂、参、东珠等之利。亦兼负缉拿逃人等任务,后期也巡查国界。卡伦分为3种,常年设置者谓之常设卡伦,随季节变化而设者谓之季节卡伦,临时添设者谓之暂设卡伦。 卡伦清代建立的军事哨所。又称“喀伦”、“卡路”、“喀龙”。清廷在东北、蒙古、西北等地的山川隘口派驻军队,建立哨所,执行巡查边界、侦察瞭望、管理游牧、监督贸易、稽查逃人、防止入侵等项任务。卡伦有的在边界附近,有的则离边界数百里以至千余里。按值勤任务不同、设置时间长短以及位置是否固定,分为常设卡伦、移设卡伦和添撤卡伦3种。守卡官兵定时更换,并建有严格的巡查会哨制度。 卡伦清代所设的兵防哨所。❶边地卡伦,置于东北、蒙古、新疆等要隘处所,设官兵守望,以时传报要情。平日,登城了望;紧急时或阴晦天,令分遣远哨。其官兵,各隶相关地区的将军、大臣,由其派员加以巡查。乾隆(1736—1795)中定,凡侍卫派往卡伦驻守者,皆另行赏给整装银50两,其仆从亦酌量给与。 卡伦突厥语词,又称“喀伦”、“卡路”、 “喀龙”。意为更番候望的地方,即军事哨所。清代设于蒙古、东北和西北各地。用以担任防卫、管理游牧、监督贸易、防止入侵等。按值勤任务不同和设置时间长短不等,在清代,中国边防哨所有三种:(一)常设卡伦,即永远驻守的哨所,大多设在城镇附近;(二)添设卡伦,即临时增设的哨所;(三)移设卡伦,即没有固定位置的哨所。移设和添设卡伦都在常设卡伦之外,有的达数百里以至千余里,常跟随牧民于不同季节逐水草迁涉。天气寒冷时常常向内迁移,天气暖和时向外搬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