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先秦 > 博山刀 博山刀 bóshāndāo 亦稱“齊明刀”。最初於清嘉慶年間出土於山東博山香峪村,因古時屬齊,故稱。刀身呈弧背形。面文“明”字方折作“ ”。背文一般三至四字,如:“莒冶□”、“莒冶法化”、“莒冶齊化”等。其首字與舊稱“譚邦刀”之首字相似,舊多釋“簟”,通“譚”,今多釋“莒”。“莒冶”,或謂即莒地冶造。亦有背文首字不作“莒”者。通長十三·五至十四厘米,重十四克左右。 博山刀 博山刀亦称“齐易刀”或“齐明刀”(“明”释为“易”,故“齐易刀”即“齐明刀”)。 中国古代铜铸币。 刀币的一种。 属齐刀类。 系战国时期齐国莒邑(今山东莒县)所铸。 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香峪村出土,其后多发现于山东博山附近,故称之为博山刀。近年来,经钱币专家考证,其背文有“莒冶货”、“莒冶齐化”、“莒冶法化”等,而法化、齐化等文字与齐国三字刀相同,说明它是齐国莒地铸造的明刀。 博山刀采用燕刀的形制,其币文标明是莒邑冶铸的齐国货币。 ☚ 四字刀 齐明刀 ☛ 00013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