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词叙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戏曲论著。明徐渭作。论述宋元南戏的源流、发展,评价作家、作品,而且附有宋、元、明南戏作品目录和对脚色、名词、术语的解释,提供并保存下许多富有文献价值的资料。作者还在书中提出戏曲语言应通俗易懂的主张。是明代最早的研究南戏的著作。

☚ 太和正音谱   曲律 ☛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戏曲论著。明徐渭著。是一部专论南戏的著作。书中全面涉及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曲词声律及作家作品评论诸方面。并著录宋元南戏剧目六十五个和明代南戏四十八个,考释南戏曲词中常见的方言俗语五十三条。徐渭写作这部专著的目的是为了阐明活跃于民间而又为贵族文人所歧视的南戏的本来面目及历史地位。书中记叙南戏形成的时间、地点,特别指出“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对南曲形成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南曲四大声腔”的产生和流布情况,特别关注当时仅流行于吴中民间的昆山腔。对于被某些文人所鄙视的南戏前期作品,徐渭称其“有一高处,即句句是本色语”。而对于滥觞于《香囊记》的“时文气”,徐渭则严加批评。他要求戏曲应保持通俗易懂、顺口可歌的民间风貌,“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南词叙录》今存壶隐居黑格抄本,有清初何焯批补,原藏钱塘丁氏。李复波、熊澄宇撰有《南词叙录注释》。

☚ 三家村老曲谈   曲藻 ☛

南词叙录

戏曲论著。明徐渭撰。徐渭(1521—1593),字文长,一字文清,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别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少年即有文名,但屡应乡试不举,早年为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府书记,协助参与平倭事宜,屡出奇谋,宗宪被杀,因惧祸佯狂而去。后因误杀继室,下狱论死,得好友力救获释。晚年靠卖书画为生,以狂放不得志终其一生。徐渭在诗文、书画、戏曲和理论批评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他自谓:“吾书第一,诗次之,文又次,画又次之。”一生著述宏富,有《徐文长集》三十卷,《逸稿》二十四卷,杂剧《四声猿》、《歌代啸》,戏曲论著《南词叙录》等。

《南词叙录》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是一部论述南戏的专著,又是中国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南戏为当时文人所歧视,但在民间又相当活跃,富于生机。徐渭撰述此书一方面是为其争名,同时也是补学界之空白,著者自谓:“北杂剧有《录鬼簿》,院本有《乐府杂录》,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唯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全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最后附以戏文目录。关于南戏的源流,《南词叙录》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接着著者又引用了另一则见解:“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此二说对南戏的源流阐述已颇为清晰。关于南戏的发展,则谓:“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时,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这一段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为南戏乃“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既肯定了曲与词的关系,同时又肯定了“里巷歌谣”在南戏形成中的地位,这颇为符合南戏形成的实际情况;二是比较概括而准确地缕述了南戏从宋代到明初的演化迹象。在《南词叙录》中,作者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南戏的特色。在徐渭看来,早期南戏在音律上“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肯定南戏在初创时期音律上的灵活状况,同时,早期南戏“语多鄙下”,至高则诚“以清丽之辞,一洗作者之陋”,但南戏发展到明初,以《香囊记》为始,“以时文为南曲”,“南戏之厄,莫甚于今”,于此肯定了南戏在初创时期的艺术面貌。关于南北曲的异同,《南词叙录》中有一则著名的论述:“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戏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徐渭高度评价南戏,与其对于“本色”的弘扬密切相关,他认为南戏“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这是徐渭戏曲主张的核心。王骥德曾言:“先生好谈词曲,每右本色。”(《曲律》)所谓“本色”就是要通俗自然,以家常语入曲,而反对以“秀才家文字语及引传中语”(《昆仑奴题词》)写曲,要求在创作中做到“俗”与“真”的统一,这是徐渭“本色”论的主要内涵。徐渭对当时尚处于民间状态的南曲四大声腔作了较早的考察和评价,特别是对昆山腔,更是给以有力的辩护,将其与隋唐之雅乐相提并论,旨在提高昆山腔的身份。另外,《南词叙录》在南戏的宫调音律问题上的论述,以及对南戏作品的评价亦颇有价值。

徐渭的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促进了明后期戏曲创作和理论上的繁荣,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汤显祖影响尤大。“越中”曲论家王骥德、吕天成、孟称舜等更直接受到他的创作和理论思想的影响。《南词叙录》全面地论述了南戏这一艺术门类,在宋元明清四代,是唯一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其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今存有“壶隐居黑格钞本”、《读曲丛刊》本、《曲苑》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等。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明·徐渭撰。一卷。渭 (1521—1593),字文清、文长,号清藤道人、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屡应乡试不中,曾为浙闽总督幕府书记。此书作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主要内容有对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声律形式的探讨,以及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最后还附有南戏的剧本目录,是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批评专著。其论戏曲,提倡本色,反对模拟因袭,反对骈丽、主张戏曲语言应通俗易懂。因此称扬南戏“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重视戏曲的艺术规律,认为戏曲是以具体的舞台形象感动观众与读者的,故其曲词、宾白宜明白通晓。强调指出:“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 经、子之读,以之为诗且不可,况此等耶?……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进而提出戏曲的语言艺术要能达到“家常自然”的境界,接近于质朴的口语,音律要自然和谐,“顺口可歌”。有《读曲丛刊》本,《增补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四溟诗话   艺苑卮言 ☛

南词叙录

曲论。明徐渭(1521—1593)撰。一卷。渭有《徐渭集》已著录。此《叙录》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之概论性著作,约九千字。首有作者小志,成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作者惜“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成书。内容包括南戏源流及发展情况,南戏风格特色、声律以及作家、作品评论,常用术语及方言考释。最后附剧本目录。尽管书中评论还嫌简略,但为宋元明清专论南曲之唯一著作,自有重要历史地位。有《读曲丛刊》本,《曲苑》本,《重订曲苑》本(题为“徐文长三种”,误),以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本最佳。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戏曲论著。明徐渭撰。徐渭(1521—1593),字文长,一字文清,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别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少年即有文名,但屡应乡试不举,早年为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府书记,协助参与平倭事宜,屡出奇谋,宗宪被杀,因惧祸佯狂而去。后因误杀继室,下狱论死,得好友力救获释。晚年靠卖书画为生,以狂放不得志终其一生。徐渭在诗文、书画、戏曲和理论批评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他自谓:“吾书第一,诗次之,文又次,画又次之。”一生著述宏富,有《徐文长集》三十卷,《逸稿》二十四卷,杂剧《四声猿》、《歌代啸》,戏曲论著《南词叙录》等。
《南词叙录》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是一部论述南戏的专著,又是中国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南戏为当时文人所歧视,但在民间又相当活跃,富于生机。徐渭撰述此书一方面是为其争名,同时也是补学界之空白,著者自谓:“北杂剧有《录鬼簿》,院本有《乐府杂录》,曲选有《太平乐府》,记载详矣,唯南戏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予尝惜之。客闽多病,咄咄无可与语,遂录诸戏文名,附以鄙见。”全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最后附以戏文目录。关于南戏的源流,《南词叙录》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接着著者又引用了另一则见解:“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此二说对南戏的源流阐述已颇为清晰。关于南戏的发展,则谓:“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时,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这一段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为南戏乃“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既肯定了曲与词的关系,同时又肯定了“里巷歌谣”在南戏形成中的地位,这颇为符合南戏形成的实际情况;二是比较概括而准确地缕述了南戏从宋代到明初的演化迹象。在《南词叙录》中,作者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南戏的特色。在徐渭看来,早期南戏在音律上“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肯定南戏在初创时期音律上的灵活状况,同时,早期南戏“语多鄙下”,至高则诚“以清丽之辞,一洗作者之陋”,但南戏发展到明初,以《香囊记》为始,“以时文为南曲”,“南戏之厄,莫甚于今”,于此肯定了南戏在初创时期的艺术面貌。关于南北曲的异同,《南词叙录》中有一则著名的论述:“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戏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徐渭高度评价南戏,与其对于“本色”的弘扬密切相关,他认为南戏“有一高处: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这是徐渭戏曲主张的核心。王骥德曾言:“先生好谈词曲,每右本色。”(《曲律》)所谓“本色”就是要通俗自然,以家常语入曲,而反对以“秀才家文字语及引传中语”(《昆仑奴题词》)写曲,要求在创作中做到“俗”与“真”的统一,这是徐渭“本色”论的主要内涵。徐渭对当时尚处于民间状态的南曲四大声腔作了较早的考察和评价,特别是对昆山腔,更是给以有力的辩护,将其与隋唐之雅乐相提并论,旨在提高昆山腔的身份。另外,《南词叙录》在南戏的宫调音律问题上的论述,以及对南戏作品的评价亦颇有价值。
徐渭的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促进了明后期戏曲创作和理论上的繁荣,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汤显祖影响尤大。“越中”曲论家王骥德、吕天成、孟称舜等更直接受到他的创作和理论思想的影响。《南词叙录》全面地论述了南戏这一艺术门类,在宋元明清四代,是唯一的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其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今存有“壶隐居黑格钞本”、《读曲丛刊》本、《曲苑》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等。

☚ 南词引正   鸾啸小品 ☛
南词叙录

南词叙录

(明)徐渭撰。今以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通行。除论述南戏的源流、发展,评价作家作品外,另有南戏作品目录和对脚色、名词、术语的解释。

☚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

《南词叙录》nan ci xu lu

An Account of Southern Lyrics→徐渭(Xu We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