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木藤 > 丁公藤 > 南藤 南藤 nánténg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丁公寄 > 南藤 南藤 nánténg 亦稱“風藤”、“搜山虎”、“籃藤”。即丁公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南藤》:“〔釋名〕風藤”。又引宋·馬志:“生依南樹,故號南藤。”明·蘭茂《滇南本草·石南藤》:“又名搜山虎。”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南藤》:“亦呼石南藤,或作籃藤。” 南藤药名。出《开宝重定本草》。即石南藤,详该条。 南藤nán téng《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南藤(18)。药名。 【基原】为胡椒科植物湖北胡椒Piper wallichii(Miq.)Hand.Mazz.var.hupehense(C.DC.)Hand.-Mazz.或绒毛胡椒Piper puberulum(Benth.)Maxim.的带叶茎枝。 【别名】丁父、丁公寄(《别录》),丁公藤(《本草拾遗》),石南藤(《本草图经》),搜山虎(《滇南本草》),风藤(《本草纲目》),蓝藤(《植物名实图考》),巴岩香(《分类草药性》) 。 【性味】辛,温。 ❶《别录》:“味甘。” ❷《本草拾遗》:“气味辛烈。” ❸《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❹《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微酸。” 【归经】《滇南本草》:“入肝、脾,小肠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强腰脚,止痛。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腰痛,手术后疼痛。 ❶《别录》:“主金疮痛。” ❷《开宝本草》:“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❸《本草图经》:“治腰痛。” ❹《滇南本草》:“治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酿酒或酒煮。外用:捣烂炒热包敷。 【成分】主要含包公藤甲素(又名丁公藤碱Ⅱ、Baogongteng A)、东莨菪苷、包公藤乙素(东莨菪素,Scopōetin)、包公藤丙素(2β,6β-二羟基去甲莨菪烷)。另含酚类及香豆素、黄酮类、鞣质等。 【药理】 ❶拟副交感作用:丁公藤具有强烈的拟副交感作用,临床用于青光眼治疗,成效显著。 ❷缩瞳作用:包公藤甲素0.026%溶液给家兔滴眼可使瞳孔缩小。天然品的作用较人工合成品强。 ❸抗炎及镇痛:包公藤乙素对蛋清、甲醛、组胺引起的大鼠急性、亚急性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血管通透性,抑制肉芽组织的形成,有甾体样抗炎作用。东莨菪素及东莨菪苷具有消肿抗炎及镇痛作用,对大鼠蛋清性及右旋糖酐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表现为踝关节肿胀减轻及消退加快,其作用与水杨酸钠相似。 ❹对心血管的作用:包公藤甲素能显著减缓大鼠心率,增加心缩力,降低氧耗,提示包公藤甲素可改善心功能;合成包公藤甲素对清醒和麻醉家兔心率和血压有抑制作用,在控制剂量条件下,有可能用于缓解窦性心动过速。 ❺其他:丁公藤可显著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白细胞移行指数,提高特异性玫瑰花形细胞数和中性细胞吞噬率。东莨菪素有抗肿瘤作用,在体内对小鼠淋巴白血病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鼻咽癌9KB的ED50为100ug/mL。东莨菪素有平喘、祛痰作用。对体外回肠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所致痉挛。对体外妊娠大鼠子宫自发性收缩有抑制作用。丁公藤还有强烈的发汗作用。 ❻毒性:本品有毒,服用或注射过量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出汗、流涎、气喘、腹痛、腹泻、四肢麻木、瞳孔缩小、血压下降、心搏减慢等,应注意。包公藤甲素苯甲酸盐小鼠腹腔给药的LD50为8.85±1.2mg/kg;东莨菪素小鼠LD50为1.39g/kg;丁公藤乙素小鼠静脉注射最大耐受量大于100mg/kg。 南藤nánténɡ出《开宝重定本草》。即石南藤, 详该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