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石窟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nánshíkūsì 座落於甘肅涇川縣涇河東岸。與北石窟寺相對,因稱。始鑿於北魏時期,涇州刺史奚康生建。有編號窟五個,今大部已毁,僅一號窟保存完整。佔地二十餘平方丈。洞窟高三十九尺,内存七尊高大立佛,十四尊脅侍菩薩。窟頂浮雕佛經故事。窟中原有《南石窟寺之碑》,今存涇川縣文化館。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陇东石窟之一。在今甘肃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崖壁上。距地面约4米,坐北面南。共编5号,除1号、5号窟外,其余均无遗存。据《南石窟寺之碑》载,1号窟系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造。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覆斗顶,方门,门上设明窗。窟内坛基上雕七身立佛,北壁三身,东西二壁各二身,均高6米。又有14身胁侍菩萨,各高3.5米。窟顶四面坡有浮雕,为佛传故事,其中 “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娱乐”、“逾城出家”、“辞别犍陟”、“树下思维”等,尚清晰可辨。窟门外二力士立像,系后代补塑。5号窟在1号窟西侧,俗称罗汉洞。东西二壁有18罗汉像,系宋人雕刻。南石窟寺与北石窟寺为同代建筑,形制、造像与北石窟寺165号窟基本相同,仅规模略小。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石窟寺 罗汉洞石窟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陇东石窟之一。在今甘肃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崖壁上。距地面约4米,坐北面南。共编5号,除1号、5号窟外,其余均无遗存。据《南石窟寺之碑》载,1号窟系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造。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覆斗顶,方门,门上设明窗。窟内坛基上雕七身立佛,北壁三身,东西二壁各二身,均高6米。又有14身胁侍菩萨,各高3.5米。窟顶四面坡有浮雕,为佛传故事,其中 “树下诞生”、“阿私陀占相”、“宫中娱乐”、“逾城出家”、“辞别犍陟”、“树下思维”等,尚清晰可辨。窟门外二力士立像,系后代补塑。5号窟在1号窟西侧,俗称罗汉洞。东西二壁有18罗汉像,系宋人雕刻。南石窟寺与北石窟寺为同代建筑,形制、造像与北石窟寺165号窟基本相同,仅规模略小。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石窟寺 罗汉洞石窟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泾河东岸,俗称东方洞,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现保存完好的石窟仅有一窟,即奚康生主持始建的。此窟面积240平方米,内有7尊佛,14尊胁侍菩萨。7尊立佛面部丰满,头有螺髻,鼻梁很高,具有庄严的气质。胁侍菩萨亭亭玉立,仪态万方,似人间美丽的少女。洞窟顶部雕塑着一组巨大的浮雕,内容有城郭、殿阁、天马等。其中王子骑马出走,是著名的佛经故事。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石窟寺 伎乐天图壁画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关镇下蒋家村泾河左岸崖壁上。与庆阳北石窟寺同为510年(北魏永平三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开凿。为依山朝南,方形窟。自东至西,保存较好的是1号、4号两窟。1号窟最大,高13.4米、宽17米、深14米,长方形,覆斗型顶;窟内东、北、西三面,雕有7米高的石佛造像7尊,形态淳厚,表情肃穆,旁有2米高的胁佛像。窟顶布满浮雕、壁画,内容有花木、山陵及佛传故事“夜半逾城”“舍身饲虎”等。整个造像,细眉秀目,较之北石窟寺略呈清俊。寺中2号窟的泥塑造像和1号窟“南石窟寺之碑”上雕有二龙戏珠纹饰的精美碑首,于1925年2月被美国人华尔纳等盗走。4号窟今名罗汉洞,存有十八罗汉造像,确认为唐窟。今该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麦积山石窟 北石窟寺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蒋家村,泾河北岸山崖上。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据窟中“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510),与甘肃庆阳县北石窟寺同期开凿,南北遥相呼应,有丝绸古道“姊妹窟”、“双明珠”的美誉。编号窟5个,大部分塌损,仅1号窟保存较好。窟高约12米,宽18米,深14米,面积240平方米,呈长方形,窟顶为复斗型。有7尊立佛,高6米,头饰螺髻,高鼻大耳,面部丰满,长衣垂膝,法相庄严。14尊胁侍菩萨,分列佛之左右,各高5米,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窟门外雕有两尊力士,门内两侧各雕一尊交脚菩萨,高3米多。窟顶有佛经故事的巨大浮雕,人物、殿阁、城廓,均雕塑生动,技法纯熟自然。 ☚ 王母宫石窟 3. 西峰市 ☛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处泾河北岸的崖壁上。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 为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创建,现存的《南石窟寺之碑》尾书 “北魏永平三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四将□□□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根据此碑可以考证南石窟寺的创建历史。座北朝南,现存5个洞窟。最有价值的第一窟是一个平面呈横长方形的殿堂式佛窟,窟高11米,宽18米,深13米,方形窟门,前壁门顶上开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顶,顶部已风化严重。窟内正壁及左右壁雕七佛,每身佛高6米,门壁(南壁)左右侧各雕一弥勒菩萨,每身高3. 5米,以及14身胁侍菩萨,每身高2. 5米左右。四坡浮雕佛传故事阿私陀占像、尼拘陀树、塔、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树下思维、建陟马辞别等。本窟以显赫的位置再现了七世佛及弥勒菩萨这样一个内容。七世佛造像题材固然出现很早,诸如敦煌、麦积山、炳灵寺、云冈、龙门等石窟中都成铺的雕塑或绘画在洞窟的某一个部位里, 但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则以此窟和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为最早, 它是佛窟营造史上此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形制,就艺术水平而言,造像比例适度,面部清俊,衣饰纹理清晰,是北魏时期为数不多的有纪年的石窟造像。第四窟为中型方窟,经后代重修,左右壁间的造像改成了十八罗汉,底层的原唐代造像仍可暴露出来一部分。可以肯定该窟为唐代创建。南石窟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和北石窟构成了对应关系,它们同为奚康生创建。其规模赶不上北石窟高大,其形制和造像布局如出一辙。两窟关系及定名都是北魏创建时形成的,距今有近1 500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潘原古城址 王母宫石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