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戏 南戏又称“戏文”。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以民间歌舞小戏为基础,融合宋杂剧和其它说唱艺术发展而成。早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温州古为永嘉)。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号曰‘永嘉杂剧’。”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南宋时盛行于当时都城临安(今杭州)。由元入明,流布更广,先后形成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明嘉靖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南戏发展为传奇。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剧本今知有二百三十八种, 但全本流传者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琵琶记》等,且多经明人改编。近人钱南扬有《宋元南戏辑佚》,收残曲颇详备。 ☚ 绯绿社 戏文 ☛ 南戏 南戏北宋末叶至明嘉靖年间,由较早形成的“温州杂剧”等流布南方各地而繁衍的性质相类的戏曲艺术。又名“戏文”。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了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曲杂剧,后人称它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文”、“南曲”、“南戏”;“南戏”,言简、意赅、称便,遂得广为传称。南戏在长期的流布过程和文献记载中,又有永嘉戏曲、温州戏文、鹘伶声嗽、戏曲、南词传奇、院本等等不同名称。 ☚ 南北曲 杂剧 ☛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风流王焕贺怜怜/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张协状元/祖杰/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薛芳卿/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李勉/金鼠银猫李宝/三十六琐骨/百花亭/无双传/欢喜冤家/王瑞兰闺怨拜月亭/王十朋荆钗记/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刘知远白兔记/明成化刊本白兔记/荆刘拜杀/蔡伯喈琵琶记/揭阳明抄本蔡伯皆/闵子骞单衣记/刘文龙菱花镜/秋夜栾城驿/莺燕争春诈妮子调风月/莺莺西厢记/苏小卿西湖柳记/赵氏孤儿报冤记/一合传/十大功劳/三负心陈叔文/子母冤家/马践杨妃/王子高/王月英月下留鞋/王公绰/王仙客/王母蟠桃会/黄孝子寻母/王质/王俊民休书记/王莹玉/王祥行孝/王陵/元永和鬼妻传/风月亭/风流合三十/凤凰坡越娘背灯/方莲英/玉清庵/史弘肇故乡宴/生死夫妻/包待制判断盆儿鬼/包待制陈州粜米/冯京三元记/兰蕙联芳楼/司马相如题桥记/西窗记/老莱子斑衣/丙吉教子立赵宣帝/吕星哥/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黄粱梦/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多月亭/朱文鬼赠太平钱/朱买臣休妻记/关大王古城会/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刘先主跳檀溪/刘孝女金钗记/刘盼盼/刘锡沉香太子/孙元宝/李玉梅/李亚仙/李婉/志诚主管鬼情案/苏小卿月夜泛茶船/苏武牧羊记/苏秦衣锦还乡/吴舜英/花花柳柳清明祭柳七记/何推官错认尸/宋子京鹧鸪天/杨实锦香囊/杨曼卿/林招得三负心/卓氏女鸳鸯会/罗惜惜/周处风云记/周勃太尉/金童玉女/宝妆亭/京娘怨燕子传书/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孟母三移/孟姜女送寒衣/张文举/张希/张金花/张浩/张资鸳鸯灯/张琼莲/陈光蕊江流和尚/陈巡检妻遇白猿精/赵彦/赵普进梅谏/柳文直正旦贺升平/柳耆卿诗酒玩江楼/柳颖/柳毅洞庭龙女/鬼子揭钵/鬼元宵/鬼法师/秋胡戏妻/香供乐院/郑孔目风雪酷寒亭/郑将军红白蜘蛛记/郑琼英/神奴儿/祝英台/洪和尚错下书/宣和遗事/秦太师东窗事犯/耿文远/贾似道木棉庵记/倩女离魂/借烛赠珠/高汉臣/高文举两世还魂记/唐伯亨因祸致福/冤家债主/教子寻亲/崔护觅水/崔怀宝月夜闻筝/崔君瑞江天暮雪/铜雀妓/淮阴记/陶学士/绣鞋记/韩文公风雪阻蓝关记/韩玉筝/韩寿窃香记/韩彩云/韩翃章台柳/韩湘子三度韩文公/琼花女/董秀才遇仙记/董解元智夺金玉兰传/琵琶怨/琵琶亭/蒋爱莲/貂蝉女/温太真/雷世际/雷轰荐福碑/甄文素/鲍宣少君/蔡均仲/裴少俊墙头马上/赛东墙/赛乐昌/赛金莲/赛摩勒传/比射辕门/金印记/刘希必金钗记/五伦全备/投笔记/高汉卿罗囊记/张巡许远双忠记/裴度香山还带记/陈可忠剔目记/目连救母劝善记/十错记/十孝记/三贞三贵绒段记/怀香记/观音鱼篮记/范睢绨袍记/罗带记/草庐记/高文举珍珠记/减灶记/彩楼记/葵花记/郑元和戏文 ☚ 曲目 赵贞女蔡二郎 ☛ 南戏 南戏古代民间小戏的一种。又称“戏文”。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是在宋词、唱赚、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受到宋杂剧的影响。至南宋,发展到成熟阶段。表演形式较为灵活自由,可一人唱,也可轮唱或对唱。南戏直接影响明清两代戏曲的发展。最早的剧目有《赵贞女》、《王魁》。 ☚ 革命领袖传说 南音 ☛ 南戏 南戏在浙东永嘉(今温州)一带的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又称“永嘉杂剧”或“戏文”。它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后吸收唱赚、诸宫调及杂剧的成分,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 ☚ 杂剧 宗教 ☛ 南戏 南戏宋元时用南曲编写的戏曲形式之一。在我国南方民间“村坊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吸收融化宋杂剧、唱赚、诸宫调、宋词及街巷歌谣等艺术营养综合发展而成。最初形成于宋代宣和年间的温州一带。后经70多年不断丰富发展,至南宋光宗朝,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南戏作品。因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又叫“温州杂剧”,温州古名永嘉,又名“永嘉杂剧”或“戏文”、“南曲戏文”、“传奇”。元代后期,因大批北杂剧作家与艺人的云集临安(杭州),进一步促进了南戏的发展与成熟,元末出现了 《荆钗记》、《刘致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合称四大传奇)和高明《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剧本创作的成熟与定型。由于它盛行于宋元两代,又称“宋元南戏”。据钱南扬《戏文概论》知有剧目238个。但基本保存南戏原貌的只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白兔记》与《琵琶记》 五种,经后人修改的有《荆钗记》、《拜月亭记》等12种。今福建省莆仙戏与梨园戏剧种中还遗存有不少南戏剧目。 ☚ 元杂剧 温州杂剧 ☛ 南戏 032 南戏宋、元间兴起的一个剧种。原为浙江永嘉一带地方小戏,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明代祝允明《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 (1125)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南戏音乐,初为“村坊小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后吸收词调及其他音乐因素,渐成联套形式,从歌舞小戏发展为由歌唱、念白、科泛、舞蹈等综合表演、并有鼓、板、笛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戏曲形式。早期南戏剧本所存寥寥,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外,以元末出现的《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最为后人称道。明代南戏(也称传奇)繁衍为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种声腔,又以昆、弋两腔最盛,给其后各戏曲剧种以深刻的影响。 ☚ 杂剧 昆曲 ☛ 南戏 南戏nanxi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宋代开始出现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南宋末年南戏便繁盛起来,元代仍继续流行。 ☚ 元曲选外编 高明 ☛ 南戏 南戏中国早期戏曲剧种之一,亦称 “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1119—1125) 至南宋光宗 (1190—1194) 年间。原起源于浙东温州的民间,后逐渐流行于南宋首都杭州及全国。明祝允明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浙东都市的经济繁荣,为戏剧的发展,造成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南宋统治者一方面苟且偷安,对金人的侵略不抵抗,一方面又穷奢极欲,加重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烈冲击,为戏剧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南戏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由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并且富有战斗性。从现存剧本看,不论是故事传说或是当时政事,大多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思想内容进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南戏以南方民间流行小曲、歌谣为主,吸收 “唱赚”,并继承久已流行的词调和歌舞大曲,作为自己的养料,自由运用,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与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不一样,南戏比较自由灵活,一本剧没有一定齣数,一齣中不限于通押一韵,也不限一个宫调的曲牌; 角色可生可旦,无须一人独唱到底,可二人,或数人合唱。南戏的声腔也有了发展,“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等。至元代,南戏被当作 “亡国之音”,它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其发展的。元朝统治者特别歧视“南人”,作为反映南方人民生活的“南戏”,当然就更受到无形的摧残。统治者不喜好“南戏”,自然也影响到许多封建知识分子对“南戏” 的看法和关心,故“南戏” 丰富的经验,很少见于著录,虽有剧本,却很少得到当时的书面传播; 虽有音乐,却很少得到及时的保存。直至元末,随着统治阶级力量的削弱和杂剧的衰退,一部分知识分子从统治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关心和参加“南戏” 剧本的创作,南戏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存南戏宋元剧本完整的有十余本,剧本存目170种左右。著名剧作品有 《琵琶记》 及被称为元代“四大传奇” 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南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明王骥德曲律说: “古戏如《荆》、《刘》、《拜》、《杀》等,传之几二三百年,至今不废。” ☚ 元杂剧 撮弄 ☛ 南戏 南戏宋元南曲戏文的简称。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发源于浙东温州一带,是由南方歌曲和方言组成的民间戏曲,所以亦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元时,南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载,南戏有167本,绝大部分为元代作品。从《永乐大典》所收《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三种戏文可以看出,南戏首有题目正名;开场有家门,或叫开场、开宗,说明剧情;每剧长短自由;登台角色与杂剧大体相同,惟生为主角,末为配角;可以换韵;可以独唱、对唱和合唱。元末明初时,南戏地位日益提高,出现了《琵琶记》及四大传奇。南戏这种样式便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戏剧形式之一,即传奇。 ☚ 元散曲 明代文学 ☛ 南戏nan xisouthern drama 南戏nan xisouthern play (southern opera) 南戏nanxi;kind of local classical opera in South Chin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