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卖官鬻爵收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卖官鬻爵收入

卖官鬻爵收入

古代特别财政收入,用于补助国用或支付特殊需求。秦时已开以粟易爵的先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四年 (前243)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 (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是为应付突然降临的灾害而实施的拯救行动。汉惠帝六年 (前189) 也曾实行过这种方式,但规模不大,后来文帝接受晁错建议,使天下入粟于边,以粟换取爵位,有爵者可免刑戳。各以纳粟的多少定爵位高低,600石为上选,4000石为五大夫,12000石为大庶长。自此以后汉将纳粟易爵作为筹措临时性经费的主要方式,还曾实行过减价卖爵,如景帝时就曾因天下大旱实行过这种方式。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但财用支出过巨,国家难以收支平衡,更采用这种方式,凡纳物、纳羊、纳奴者均可得爵。当时还有一种人可以通过纳财补郎免除罪责,因牵涉很多人,故称为株送徒,所谓 “ ‘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乃征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命曰: ‘株送徒’。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 史记·平准书》)。鬻爵位既有文爵,也有武爵。武爵共有十一级,称武功爵,每级定值17万金,十一级共30余万金。如买武功爵者入官,首试补吏,先除千夫。如是罪犯或有犯罪行为,可减爵等级,纳上一等爵的财物。当时的盐铁富豪家多由入粟之途进入仕途。东汉末桓、灵二帝时期,卖官鬻爵纯系弊政,目的就是聚敛财富,以作为皇帝挥霍的资本。如桓帝在西园卖官鬻爵,定2000万得2000石职,400百万得400石职,凡各级职位和爵位视其高低都有定价,有些州郡官职一个月内可以出卖几次,也可以先纳予官爵,官员到任后再加倍偿还,所得钱财用于桓帝在宫中玩乐和构筑园林。灵帝时,不肯纳赀的官吏竟不能到职视事。汉是买官鬻爵最严重,最突出的朝代。唐代安史之乱后也实行过此种方式,如唐至德二年 (757) 规定以100千文为基本价格,然后根据文化水平的高低减免此价。至清代,卖官鬻爵的积财方式有新的制度,称为捐纳制度。最初捐纳仅是为筹集军事费用,始自顺治六年(1649),当时仅办监生,吏典和承差官等项。康熙时,为平定三藩之乱,开始实施捐纳买官,以后又有捐纳保举。雍正以后,捐纳成为户部财政常入项目,捐纳的范围自文武生员、内外官吏,以至举人等均可以捐纳换取,捐纳的人员范围也很广泛,捐纳后在职衔、级别、封典及记录等方面均可得到相应变动。捐纳所得一部分存省,一部分输送入京缴捐纳房。雍正时捐纳收入不是每年都有,有捐纳实行时,年入最多1480余万两银,一般在1—2百万两间,这部分收入常占户部总入的百分之三十以上。雍正以后捐纳常行。捐纳的收入数目很大,如嘉庆九年 (1804) 捐纳为此时期最高额,此年捐纳总收入为18350017两,户部总入为13771202两,合计捐纳占户部总入的78. 68%。嘉庆十七年 (1812)是捐纳收入最低年,额为289247两,户部的总入为7712202,捐纳收入也占户部总收入的37. 83%。捐纳给清代的政治造成了很大破坏。

☚ 公田收入   三旗银两庄头收入 ☛
000011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