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散 > 瀉白散 瀉白散 xièbáisǎn 散藥。五行説,肺與白色對應。故瀉白即瀉肺中伏熱,故名。本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研末組成。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地骨皮瀉肺中伏火,退虚熱;粳米、甘草養胃和中,防傷肺氣。主治肺熱咳嗽,皮膚蒸熱,舌紅苔黄。參閲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泻白散❶《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又名泻肺散。地骨皮、炒桑白皮各一两,炙甘草一钱。为粗末,加粳米一撮,水煎,食前服。功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协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培土生金防伤肺气。四药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医学入门》亦有本方,但无粳米。 ❷《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炒桑白皮二钱,地骨皮、炙甘草、贝母、紫菀、当归 (酒拌)、炒桔梗各一钱,栝蒌仁一钱半。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治肺痈初期,尚未成脓者。 ❸《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人参、茯苓、知母、黄芩。为末服。治肺热咳嗽,晨起尤甚。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组方药物】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制剂用法】 上锉散。入粳米1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主要功效】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适应病证】 肺热壅盛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注意事项】 外感风寒咳嗽,或虚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临床验证】 1.结核病:用泻白散加味,治疗结核病有低热、咳嗽者疗效较好,同时可另服琼玉膏(《中医内科学》上海)。2.支气管炎:用泻白散加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如用治喘息性气管炎可和定喘汤同用(《新医学》1972,9:14)。3.百日咳:用泻白散加味治疗痉咳期百日咳63例,大多于服药4~8剂后症状好转或消失(《医方新解》上海)。 【方义分析】 此为临床常用名方。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实验研究】 1.解热:泻白散及单味药地骨皮有较强的解热作用,与一些合成解热镇痛药大致相等。地骨皮含甜菜碱、皂甙等成分,对结核病低热有解热作用,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则能显著退热。2.抗炎:泻白散组成药甘草具有保泰松或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甘草甜素对于摘除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对炎症反应的Ⅰ、Ⅱ、Ⅲ期都有抑制作用。甘草黄碱酮有抑制小白鼠角叉菜胶浮肿和抑制敏感细胞释放化学传递物质作用。3.抗病原微生物:泻白散组成药地骨皮煎剂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与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也有抑制作用。桑白皮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也有抑制作用。4.祛痰止咳:泻白散及其组成药有祛痰、镇咳作用,但不能平喘。单味药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桑白皮亦有轻度镇咳作用。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泻白散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地骨皮30克桑白皮30克甘草3克组成。上药研细为散,入粳米一小撮,水煎服。亦可按原方用量酌减,水煎服。有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本方宜于老人肺热咳喘之证。 ☚ 龙胆泻肝汤 玉女煎 ☛ 泻白散 泻白散方剂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又名泻肺散,以地骨皮、炒桑白皮、炙甘草为粗末,加粳米,水煎服。功能清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为清肺热之要剂。已收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中。 ☚ 注解伤寒论 泻青丸 ☛ 泻白散xièbáisǎn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 生甘草五钱。为末, 每服二至四钱, 加粳米, 水煎服。功能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嗽, 甚则气喘, 皮肤蒸热, 或发热, 午后尤甚, 舌红苔黄, 脉细数。 泻白散 泻白散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又名泻肺散,是清泻肺热的代表方剂。李时珍谓:“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组成。上药锉为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用法为入粳米一撮,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功能泻肺清热,平喘止咳。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本方证的喘咳,是由于肺热引起,治宜清肺平喘之法。方中桑白皮甘寒入肺,能清肺热、泻肺气而平喘咳,又因其不燥不刚,虽泻肺气而无伤于娇脏,用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能直入阴分而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用为臣药。二药相配,清肺热而泻肺气,肺热清则气能肃降,肺气降则喘咳得平。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清气肃,则肺恙可愈。吴瑭说:“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方名“泻白”者,乃取色白属肺,而本方能泻肺中伏热之意。本方在临床用于肺热喘咳之证,尤宜于正气不伤,郁火又甚者。季楚重指出:“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实热伤肺,用白虎汤以治其标;虚火刑金,用生脉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不及也。”如肺经热重,宜加黄芩、黄连、知母等以增强清热之效;燥热咳甚者,宜加瓜蒌皮、川贝等以润肺止咳化痰;烦热口渴,加天花粉、芦根等以清热生津。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本方不宜使用。张山雷曾说:“若外感寒邪,抑遏肺气……误用是方,清凉抑降,则更增其壅矣。”吴瑭也说:“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现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麻疹初回而见咳嗽气促、身热不退之证,以及小儿肺炎初期、百日咳或气管炎见有发热咳嗽气促者。 家秘泻白散(《症因脉治》卷三)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山栀、川黄连。水煎服。功能同泻白散,而清热之效较著。主治肺热壅盛而见身热、咳嗽、气喘不得卧者。泻白益元散(《症因脉治》卷二)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调益元散服。功能清热泻肺止咳。主治伤暑咳嗽。因在暑令肺热咳嗽,故在泻白散的基础上加益元散以清暑利湿,增强清热泻肺之效。 桑皮泻白散(《重订通俗伤寒论》) 霜桑叶三钱,生桑皮四钱,淡竹茹二钱,清炙草六分,粉丹皮(醋炒)钱半,地骨皮五钱,川贝母(去心)三钱,生粳米三钱,金橘脯(切碎)一枚,大蜜枣(对劈)一枚。水煎服。功能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主治肝火灼肺,咳则胁痛,不能转侧,甚则咳血,或痰中挟有血丝、血珠。 ☚ 柴胡栀子散 清金降火汤 ☛ 00004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