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华阳国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书名。晋常璩撰。十二卷。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而以地理为主;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至十二卷记载三州自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此书把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创举。全书史料丰富。涉及西南古代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及部落的分布与历史,杂有民间传说、故事资料,如《杜宇》、《五丁力士》、《牛便金》、《竹王》、《石猪坪》、《滇池神马》等。是书南宋时残阙,李𡉙参订刊行。清代有顾广圻校本。今人刘琳著有《华阳国志校注》。

☚ 山海经   巴蔓子 ☛

华阳国志

 一名《华阳国记》,《水经注》简称为《华阳记》。西南地区史著与方志。十二卷。东晋常璩撰。成书于东晋。
 常璩,字道将。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晋惠帝至晋穆帝时期(三世纪末至四世纪中)。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自少好学,博览群书,但时逢乱世,兵连战结,使其曾“流离困瘵”、“栉沐艰难”,加深社会阅历。早年在李势的成汉政权任职,官至散骑常侍。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常璩等劝李势投降。桓温任常璩为参军。常璩撰有《汉之书》十卷,记述成汉历史,已佚。任成汉散骑常侍时得以搜集大量文献史料,归附东晋后撰成《华阳国志》。
 全书分三部分:一至四卷以地域为纲,记载梁、益、宁三州的疆域、政区、山川、道路、物产、民族、风俗、矿藏、古迹、史实及奇闻、佚事;五至九卷以年代为纲,以编年体形式记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十卷至十一卷以人物为纲,记载三州自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类似于人物传。作者对蜀事见闻亲历,记蜀汉事迹及蜀中晋代史事较详。记述时间起自远古,终于永和三年。该书内容繁富,编次有序,所记事物统合古今,包括历史、地理、人物诸多类目,融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等体裁于一编,纵横交错,浑然一体,多方面展示了西南地区一千多年的史地概貌,堪称我国西南地区第一部地方通史;也是实现史、地结合,初具方志规模的成功之作,开方志体例之先河,颇受后世史志学家称誉。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总结早期修志理论,提出“书契五善”说,即“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对后世修志有较大影响。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但宋以前著录本均已不见。现知较早版本有北宋吕大防元丰元年成都刻本、南宋李�嘉泰重刊本;明嘉靖张佳胤刻本、刘大昌刻本及万历中何宇度刊本、钱谷抄本、吴岫抄本;清嘉庆十九年顾广圻校鄰寅刊本及明嘉靖何镗《汉魏丛书》和明万历吴琯《古今逸史》等版本。今人有日本船木胜马的《华阳国志译注稿》和我国巴蜀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本行世。

华阳国志

文集。晋常璩撰。十二卷。璩字道将,江原(今四川崇庆)人。曾仕成(汉)李势散骑常侍,降晋后被任为参军。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广采博搜,于东晋永和十年(354)而成此书。巴蜀之地 原曰华阳 故以名书。但所述亦不限于巴蜀,兼及今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书分巴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等十二篇。据有关传说、注史录、陈寿《益都耆归传》、南裔志等。旁参见闻,载上古迄东晋年间巴蜀地理、人物、文化传统等。记载详尽博杂,为我国早期方志佳本。作者认为一士之行,一民之谣,皆有不可没者,除历史上重要人物如刘先主(刘备)、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李特等设有专章。士女可书者达四百人,兼及蜀郡、南中少数民族地区人物、风俗、物产、传说。如《巴志》中所载大禹治水事迹,《蜀志》所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以及蜀王杜宇(望帝)的传说,《南中志》中竹王(竹中人)的传说等,为研究古代文化、民俗、传说、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此书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人物传记合为一编,而以人事为主,益以传闻资料,颇具文学价值,对后世方志编纂亦有深广影响。南宋时本书卷三、卷九、卷十已有缺残,李据李大坊本为之参订刊行。现存本以明嘉靖间张佳胤本和刘大昌本为最早。以《四部备要》本和《国学基本丛书》本通行。一九八四年巴蜀书社出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较为详赡。

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区域著名方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璩,江原(今四川重庆)人。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掌著作典册,熟谙蜀事,遂纂是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约四十一万字。所记上起远古下止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间巴蜀事。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梁、益、宁三州(相当今四川、陕西汉中和云南部分地区)历史、地理,但以地理为主,类正史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主记公孙述、刘焉、刘璋、蜀汉、成汉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似正史本纪;但详于正史。十至十二卷记三州自西汉至东晋的“贤士列女”等,相当“正史”列传。合地理、编年、人物于一体。地理主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治城、著名山川、道路,物产、风俗、民族、官宦政绩等,多为《后汉书》所据。特别对巴蜀古史、李冰修都江堰、诸葛亮征战事,以及对西南古代民族等记载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经济、民族珍贵资料。蜀汉事迹和蜀晋间史事也较《三国志》和其他史书完备,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一部重要历史地理著作。最早刻本为北宋神宗元丰成都刻本,已失传。今传世多明、清刻本与抄本。有明铜梁张佳胤刻本、廖寅题襟馆本和1984年巴蜀书社刘琳校注本。

《华阳国志》

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一部重要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东晋常璩撰。12卷。永和四年至十年 (348年~354年) 间成书。记录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347年) 期间巴、蜀史事。地域包括晋代梁、益、宁三州地区 (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尚书·禹贡》说 “华阳黑水惟梁州”,古梁州东至华山之南,西极黑水之滨,正是这片地方,故以 “华阳” 名书。卷一至卷四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卷五至卷九为《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卷十为 《先贤士女总赞》,卷十一为 《后贤志》,卷十二为 《序志》 及《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益梁宁三州两晋以来人士目录》。就内容而言,此书是历史、地理、人物的三结合;以体裁而论,则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开创了中国地方志编纂的新体例。作者是蜀郡江原 (今崇州市) 人,对蜀事见闻亲切。书中所述多为 《后汉书》所依据,蜀汉事迹和蜀中晋代史事也较《三国志·蜀志》和其他史书为备。该书南宋时已有残阙。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较佳。

华阳国志

书名。东晋常璩撰。共十二卷,另有附录一卷。计分巴,汉中,蜀,南中,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先贤士女总赞及后贤等十二志。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期间,巴、汉中、蜀、南中等地区的史事以及公孙述、刘备、李特等人的活动事迹。作者系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大姓,曾任成汉散骑常侍,故对蜀事颇为了解,其中所记蜀汉及晋时事较为详尽,对濮、叟、昆、摩沙、羌等少数民族的事迹偶亦涉及。如记成都人禽信在越巂(今四川西昌一带)当官“为夷所得,传卖历十一种”;姚超两女为“九种夷”所获使牧羊;蜀郡商人拥有“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以及蜀侯死作石棺石椁,等等,对于探讨四川古代少数民族奴隶制度和石棺葬等问题都有参考的价值。此书南宋前已残阙。嘉泰(1201—1204)年间,李𡉙因采两汉史、陈寿《蜀书》、《益都耆旧传》等书,为之校订刊行。清代有顾广圻校廖寅刻本较佳。

《华阳国志》

记述巴蜀地区历史与地理的典籍。东晋参军常璩撰于355年之前。共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刘先主志、后主志、后贤志,大同志、序志等12卷。它以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者结合,记载4世纪以前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其中先贤、后贤志及士女目录等收西汉至东晋时期益、梁、宁三州人物近400人。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亦作《华阳国记》。书名。东晋常璩撰。常璩字道将,江原(今属四川崇庆)人,于成汉官散骑常侍,降晋被任为参军。以《蜀李书》为基础,于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扩成此书。十二卷,附录一卷,约十一万余字。现存本以明嘉靖张隹胤本和刘大昌本为早,后来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础丛书》本等较为流行。1944年巴蜀书社出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是书记载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间巴蜀史事。因所记之地为《禹贡》中之梁州,处于华山之阳,故以 “华阳”名书。书中篇目为: 《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全书分三大部分:卷一至四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民俗等; 卷五至九以编年体形式介绍从西汉到东晋百年间,蜀中各代统治者的政治更迭;卷十至十二主要介绍蜀中各界名人近四百人。书后附有《巴蜀图经》。是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与人物传记合为一编。这既对后世方志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又是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道是 “文词典雅,具有史裁。”

☚ 哀牢传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地方志。十二卷。西晋后期常璩编撰。常璩(生卒年不详),字道将。出生于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的世家大族。幼好学,成汉(304—347)李势时任散骑常侍,掌理著作。这个职务使他接触大量文献资料并作调查研究。在常璩以前,各种方志见于记载的已达百余种,巴蜀地区撰作之风尤盛,方志可考的有二十多种,如《蜀本纪》、《蜀后志》、《三巴记》、《巴蜀耆旧传》等,分别侧重于历史的、地理的、人物的不同方面。常璩就是在广泛吸取以前各种方志的材料基础上,参考《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全国性的历史著作,再加上成汉的档案材料以及他本人的亲身见闻,完成了《华阳国志》的编撰。这书最初也叫《华阳国记》,郦道元《水经注》中简称为《华阳记》,是我国现存最早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华阳国志》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卷一至卷四主要记载梁、益、宁三州的历史、地理,而以地理为主,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卷五至卷九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卷十至卷十二记载三州自西汉至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华阳国”无论名称还是其范围,历史上从来没有自成一国,常璩创立这个名称,只是把两汉时代的益州,假定为相当于《禹贡》的“华阳黑水为梁州”。书中所记地区属《禹贡》九州中的梁州,故称华阳国。
此书的特点在于内容和体例上都比以前方志有所革新。原先方志往往将历史、地理、人物三者分离,各写一面,这样就只能各自反映地方历史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反映其全貌。这无疑是一个缺陷。常璩综合各家方志的优点,又吸取《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长处,在内容上将历史、地理和人物三者结合,在体裁上将地理志、编年史和人物志三者合成一体。这样,书中对西南一方的上千年历史概貌就有更加完整的展现。这在中国方志编纂史上不失为一个创举。而这种内容与体例上的革新就形成了此书的显著特点。
《华阳国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精华所在的卷一至卷四,记载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路,一方的物产,各地的风俗,名宦的政绩以及各县的大姓等等。由于《三国志》没有地理志,晚出的《晋书》大体只反映晋初的政区而且讹误不少,以致后人对西汉至两晋的地理沿革不甚了了,而《华阳国志》对该地区西汉以来的郡县沿革和治城所在记述得比较具体,加上常璩以蜀人说蜀中及邻区的地理,一般要比外地著作更为可靠。它不仅是古代尤其是蜀汉、西晋时期西南地理的一部主要史籍,还在巴蜀古代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和民族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史料价值。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巴蜀地区的先秦历史只是东鳞西爪的记载,读者未免茫然。《华阳国志》记述该地区历史与传说、秦统一巴蜀的过程以及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等情况,才得以窥见这段历史的大概。书中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矿产、盐井和临邛火井的记载,关于成都平原水道的记载,关于李冰在蜀中兴修水利情况的记载等,都是很重要的经济史和自然科学史资料。此外,书中记载了三十几个少族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和分布,对其中主要部族或部落如巴、蜀、氐、羌、叟、濮、夜郎、哀牢等,叙述其历史、传说、风俗以及同汉族王朝的关系,这方面资料很多是其他史籍上所没有的,可补正史记载的不足。
最早刻本是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吕大防的成都刻本。此本早已失传,仅吕序犹存。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张佳胤的蒲州刻本。另外,明代还有多种抄本。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廖寅的题襟馆本,校勘出于顾广圻(字千里)之手,廖寅的序言及卷末所附三州郡县目录也系顾氏所为。后来印行此书者大都是翻印顾校题襟馆本。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刘琳校注的《华阳国志校注》是目前通行的本子。

☚ 汉书地理志   三辅黄图 ☛

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叙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梁、益、宁三州地区(今四川及陕西汉中、云南一部分)地理、风俗等。因该地原属《书·禹贡》梁州,取其“华阳黑水惟梁州”之“华阳”为书名。多为《后汉书》所据。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参见“方志学”中的“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古地方志书名。东晋常璩作。十二卷,附录一卷。所记地区相当《禹贡》梁州之域,“华阳黑水惟梁州”,因以名书。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后贤志》、《序志》、《三州士女目录》等篇,记述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期间巴蜀史事。此书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开创了地方志综合编纂的先例,是中国现存最早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书。参见“常璩”。

华阳国志

十二卷,附录一卷。晋常璩撰。常璩,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字道将。少好学,仕成汉为散骑常侍,掌著作。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他劝成汉主李势降。夏为恒温参军,隋主建康。所撰《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有关汉中、四川地区的一部最早而较完整的地方史。另有《汉之书》,但已散失。此书所记始于开辟,终于东晋咸康五年(339)。首篇为 《巴志》、次为 《汉中志》、次为 《蜀志》、次为《南中志》、次为《公孙、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次《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论》、《后贤志》、《序志》、次《三州士女目录》。今所传者为影写本,又有何镗《汉魏丛书》吴琯《古今逸史》及明何宇度所刊三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为最新校注本。

华阳国志

书名。亦名《华阳国记》。东晋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即今四川崇庆人)撰。凡12卷,附属1卷。书成于永和十年(354)。宋以后刻本渐多,现存本以明嘉靖张佳胤刊本和刘大昌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国学基本丛书》等本较通行,以清顾广圻校正廖寅刊本为佳。分地志4篇:巴、汉中、蜀、南中;载记5篇:公孙述、刘二牧,刘先主、刘后主,大同,李特、雄、期、寿、势;人物传2篇:先贤(上中下)、后贤;序志及士女目录1篇。各篇旨意,分揭于《序志》。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期间,巴、汉中、蜀、南中等地区的郡县沿革、史事及公孙述、刘备等人的活动事迹。因将地理记载、历史编年、人物传记合为一编,开编纂地方志之先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南中(相当于今四川南部及云南、贵州西北地区)为古西南夷地,因对濮、叟、昆、摩沙、羌等少数民族的事迹有涉及,对研究民族史具有参考价值。是书南宋前已残缺,又往返传钞刻翻版,错落渐多。1984年巴蜀书社出版今人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华阳国志

书名。东晋常璩撰。十二卷。现存最早、较完整的地方志。叙述川、黔、贵三省及甘、陕、鄂三省部分地区四世纪以前的历史。起自上古,止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东汉以来的叙述尤为详细,史料价值颇高。是研究蜀汉、成汉、西南地方史及西南少数民族史的重要资料。一至四卷颇类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类同本纪,十至十二卷则类同列传。(参考图2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