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丸❶《圣济总录》卷四十七方。半夏二两,丁香半两,炮姜一分。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盐汤,不拘时送下。功能温里散寒,降逆和中。治上焦冷气,噫醋吞酸,吐沫呕逆,不思饮食。 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治伤风咳痰,喘逆恶心。若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丸 《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引丹溪【组方药物】 半夏(生姜制) 南星(生姜制) 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 【制剂用法】 上药5味,共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 【主要功效】 清火化痰。 【适应病证】 痰火气嗳。
半夏丸 《圣惠方》卷二十二【组方药物】 半夏150克(汤洗7遍去滑) 白矾(烧令汁尽)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90克 黄丹60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20丸,以人参煎汤送下。 【主要功效】 化痰安神。 【适应病证】 积痰不散,上冲心脏,变为风痫者。
半夏丸 《和剂局方》卷四【组方药物】 白矾450克(枯过) 半夏1500克(汤洗去滑,姜汁罨1宿) 【制剂用法】 上药2味,捣为细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食后与临卧时生姜汤下。 【主要功效】 化痰止嗽。 【适应病证】 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满,短气烦闷;及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而热,涕唾稠粘。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止嗽丸”(《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七)。
半夏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组方药物】 瓜蒌子(去壳,另研) 半夏(汤泡7次,焙,取末)各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2味,和匀,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姜汤送下。 【主要功效】 清肺化痰,止咳宽胸。 【适应病证】 肺脏蕴热,咳嗽痰多,胸膈塞满。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瓜蒌半夏丸”(《医门法律》卷五)。考《医门法津》瓜蒌半夏丸用汤浸蒸饼为丸,治证与《济生方》半夏丸同。
半夏丸 《活幼心书》卷下【组方药物】 半夏60克(生用) 赤茯苓(去皮) 枳壳各30克 风化朴硝4.5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前3味,锉碎,焙,为末,入乳钵内,同朴硝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为糊,丸绿豆大。每服30~50丸,仍以淡姜汤食后、临睡送下。儿小者,丸如粟米大。 【主要功效】 化痰破气,泻火通便。 【适应病证】 小儿惊搐后风涎潮作。 【编者按语】 本方组成与《百一选方》卷五治痰饮臂痛之“治痰茯苓丸”组成相同,但枳壳用量不同。可参阅。
半夏丸 《丹溪心法》卷三【组方药物】 半夏30克 猪苓60克 【制剂用法】 上药2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7丸,加至2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主要功效】 燥湿利水。 【适应病证】 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加减应用】 肝脉弦,加青黛。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猪苓丸”(《普济方》卷三十三)、“半苓丸”(《杂病犀烛》卷九)。又,丹溪方无药量,此据《杂病犀烛》补。 半夏丸bànxiàwán《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半夏一两, 雄黄三钱。为末, 生姜汁浸蒸饼为丸, 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治伤风而致的咳痰喘逆、恶心欲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