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钱币名。秦始皇平六国后所铸,重十二铢,合当时半两,故称。汉初所铸,重量渐减,仍用其名。《史记·平准书》:“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铢。”颜师古注引郑氏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铢也。” 半两秦代货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秦始皇统一我国的货币制度,规定重如其文的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货币。本秦半两,重6.25克,肉径3.02、好径1.05、厚0.24厘米。篆书,对读。由于半两圆钱大小比较适中,便于授受,因而,铸行以后,便获得迅速的发展。半两钱数量多,流通广,所以,传世的也最多,而且轻重不一。它是秦国最重要的圆钱。 半两 半两古币名。秦代铸。文曰半两 (十二铢) 故名。秦代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贝等币,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汉初废,汉武帝建元三年 (公元前135年) 复用。《汉书·食货志》: “秦兼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 白金三品 半两钱 ☛ 半两 半两古代钱币名。始铸于战国时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 )后,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形方孔、无郭,重十二铢,币文铸“半两”二字。俗称“秦半两”。汉初仍用半两, 有些小钱轻小如榆树荚,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吕后二年(前186)铸重八铢的半两钱。六年又铸五分钱,面文仍为“半两”,因重量为半两的五分之一而得名。文帝五年(前175)铸重四铢的半两钱。武帝建元五年(前136)铸三分钱,因其重量为半两的三分之一而得名。三分钱有郭,俗称“有郭半两”。元狩四年(前119 )或五年罢半两钱, 以五铢钱代之。汉所铸半两钱, 俗称“汉半两”。 ☚ 泉 荚钱 ☛ 半两秦朝及西汉前期铜币名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诸侯的货币,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圆形方孔,钱文曰“半两”,即重量十二铢。俗称“秦半两”。西汉前期所铸的铜币虽然陆续减重,但钱文仍是“半两”,如高祖时民间私铸的“荚钱”, 吕后二年(前186)官铸的“八铢钱”,六年(前182)铸造的“五分钱” (直径五分),文帝五年(前175)始行的“四铢钱”,俗称“汉半两”。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废止,改行五铢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