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宝鸡市辖县。县城南距宝鸡市42公里。东接麟游县、凤翔县,南邻宝鸡县,西连陇县,北依甘肃灵台县。面积996.5平方公里,耕地41.6万亩。常住人口12.14万,其中农业人口11.1万。汉族人口占98.8%,回族人口占1.2%。辖城关镇和高崖、普社、上店、崔家头、南寨、沙家坳、文家坡、崔家原、寇家河、草碧、柿沟、水沟、红峰13个乡。 千阳古属雍州,西周归岐陇,战国时为秦地,汉高祖二年 (前205)置隃糜县,北周天和五年(570) 以治所在千水之北而定名千阳,沿袭至今。1949年7月18日解放,1958年一度归并于陇县,1961年9月恢复。 千阳县属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大体为“七山二原一分川”。地势西南部和东北部突起,中间低平,最高点海拔1500米,最低点海拔71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2122小时,无霜期197天,年平均气温10.9℃,降水量677毫米。主要矿产有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等。境内河流以千山为界,分属渭河、泾河两大水系。千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境内流程36公里,主要支流有草碧河、新兴浦河、冯坊河、涧口河等10多条,流域面积835平方公里。 千阳县是孔丘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的故乡。相传燕伋回乡后,因思师情切而撮土足下,登高东望,日积月累,乃成土丘,人称“燕伋望鲁台”,现遗迹尚存。全县已发掘的古迹有350多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1971年在县城东北一公里处的西汉墓中出土的骨质算筹,为研究我国数学发展史提供了最早的实物。位于县城西30余公里处的石鱼沟,采掘出有小鱼骨骼纹样的化石,图案清晰,栩栩如生,是渭北旱原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座落在千河谷地东端的冯家山水库,地跨千阳、宝鸡、凤翔3县,库区总长17公里,总库容3.89亿立方米,总水面17.8平方公里。其中千阳境内库长15公里,库容2.89亿立方米,水面14.5公里。县境内气候温和,土质优良,适宜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辣椒、烟叶、蔬菜、药材、蚕桑、果树等经济作物生长。全县有水库14座,池塘18处,抽水站、机井303处(眼),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05万千瓦,大中小型拖拉机共1461台,农村用电量657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9935吨。1990年农业总产值820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副产品综合商品率49%。粮食总产6.58万吨。烟叶产量2196吨。桑园面积4223亩,蚕茧产量40吨。苹果面积4万亩,产量1055吨。牛羊奶产量2693吨。是陕西省烤烟、苹果、蚕桑、奶畜基地县。乡镇企业2532个,从业人员8132人,总收入3748万元。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36亿元,其中农业占68.9%。工业企业59个 (包括1户省属企业),农村乡镇工业企业421个。1990年工业总产值445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省属企业占11.9%,乡镇企业占37.9%。县办工业主要有酿造、食品、建材、机械等行业,生产17种主要工业产品,其中沙棘酒、飞天牌奶粉获部优质产品称号。交通便利。宝 (鸡) 平(凉)公路可通宝鸡市区和陇县,另有千(阳)凤(翔)公路、千 (阳) 高 (崖)、草 (碧) 上 (店) 3条公路干线和千河、草(碧)水(沟)2座公路桥,公路通车里程169.7公里。正在修筑的宝(鸡)中(卫)铁路穿境而过。有邮电局、所9个,邮路里程486公里。商业网点644个,其中国营商业76个,供销社和集体商业126个,个体商业户442个。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8万元。城乡集贸市场13个,成交额1501万元。有普通中学15所,教师313人,在校学生4509人。职业中学1所,教师21人,在校学生572人。小学140所,教师623人,在校学生1.3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9%。文化事业机构18个,医疗卫生机构24个,病床333张,卫生技术人员391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177人。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04亿元,国民收入9184万元,财政收入5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74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