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面埋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又称《十面》。初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上卷。后人据明末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关于汤应曾演奏《楚汉》的生动记载,推断《楚汉》为此曲前身。全曲为多段体结构,共分十八段,描写楚汉垓下决战,汉军十面埋伏击溃楚军,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取得胜利这一史实,再现了兵戈撞击、金鼓雷鸣、千军奋进、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

☚ 海青拿天鹅   夕阳箫鼓 ☛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作者不详。《曲录》著录此剧简名,其他戏曲书录皆无记载,题目正名无考。今无传本。《雍熙乐府》录有佚曲,一题《项羽自刎》。剧演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九里山之战,中刘邦埋伏,被困垓下,乃自刎于乌江。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元张时起有《霸王垓下别虞姬》,题材相同。

☚ 赶苏卿   捉袁达 ☛

十面埋伏

 就是指十队人马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兵力,埋伏成口袋阵,待将敌诱入,再一队一队轮番出击,或一齐出击,对敌形成严密的包围圈。
 袁曹官渡之战后,曹操整顿军马渡过黄河,直追袁绍。袁绍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聚集河北四州之兵力,在仓亭下寨,欲同曹操决一死战。曹操与诸将商议破敌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他劝曹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绍前来。曹操照计行事,调遣十万兵马,左右各分五队埋伏。然后以许褚为先锋,前去诱敌。袁军杀出后,许褚回军便走,诱敌赶至河上。曹军前无去路,曹操在军中大叫:“前无去路,诸军为何不决死战?”众军士奋力回身向前。袁军顿时大乱,急忙后撤,背后曹军赶来。正在后撤中,左右两路伏军杀出。袁绍率兵拼命死战,杀出一条血路奔走。行不到十里,又是两路伏军杀来……。以后各路伏兵迭次杀出,直杀得袁绍差一点全军覆没。“十里埋伏”一计,源于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于垓下大破项羽的战役。垓下大战中,韩信调动30万人马,设下十面埋伏,彼此回环接应,一举歼灭项羽兵力。所不同的是,韩信的十面埋伏是出击于项羽的追击中,而程昱的十面埋伏是出击于袁绍的后撤中。但是,两种用法同出一理,即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实施大兵团埋伏包围,迭次出击、力求全歼。
 十面埋伏,出其不意地迭次出击,一是可造成对敌的心理威胁,二是逐步消耗敌人,以达到全歼的目的。可见,十面埋伏不失为兵家打歼灭战的制胜之道。借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是给对手设下层层圈套,步步陷阱,迫使对手就范,以达到一定目的。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周围布置了重重伏兵。

☚ 声东击西   十围五攻 ☛
设兵

设兵

布列军队:布兵
部署部队:布伍 陈兵 严兵
 部署军队,以兵戎相见:陈戎
 在特定地区布署兵力:扬军 扬师
设置卫兵:离卫
 设置岗哨:设岗
 设置宿卫:设卫
布置防守的兵力:布防
 设置兵力:设戎
 设置防卫的武装力量:设防
 布防,设置守军:设守
 严谨设防:谨闲
设置疑兵:张疑
设置奇兵:设奇
设置伏兵:陈伏 设伏
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机出击:埋伏
 隐蔽埋伏:隐伏
 埋伏而为人不知:韬尘(和壁~)
 四面八方都布下重重埋伏:十面埋伏
设置障碍物,以加强警卫:设棘
布列阵势:布阵 列阵
 用兵布阵:兵埶
 指挥军队,布立阵势:行阵 行陈
(设置军队,布置军队:设兵)

另见:布置 军队 排列 阵势

☚ 调兵   阵势 ☛

十面埋伏

语。布置下重重埋伏。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十面埋伏》

中国古代琵琶名曲。作者佚名。内容表现公元202年楚汉之战。最早收于华秋萍《琵琶谱》(1818),分13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分为3部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1、2、3、4、5段)、楚汉两军殊死决战(6、7、8段)、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9、10、11、12、13段)。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琵琶古曲。乐曲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时,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写成。全曲分为3个段落。第一大段集中刻画了汉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的场景。列营一段,犹如全曲的引子,以高度概括、洗练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战鼓声与号角声,并使这种音调典型化,造成异常紧张森严的战争气氛。战鼓节奏由慢到快,号角声安排在高音区,旋律骨干音的4度跳进代表着中国古代号角的特色,音调高亢明亮,富于战斗性。“吹打”旋律稳健庄重,表现大将出场检阅士兵的威武严整气氛。“排阵”、“走队”应用核心音调自由展开的手法,在节奏音型模进中,利用旋律高低,力度强弱,调式交替变化,表现了汉军矫健的形象。第二大段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在艺术安排上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发展很有层次。“埋伏”在情绪上为“大战”作了准备。“埋伏”时的紧张、寂静气氛,更烘托出“大战”场面的喧嚣激烈,“小战”是“大战”的前奏。这样使全曲高潮有层次、有步骤地展开。“箫声”音乐旋律在节奏、手法、情绪等方面的突然变化,使“呐喊”部分的出现更为铿锵有力,更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这一大段突出地应用了琵琶武曲各种特殊演奏技巧,形象地描绘了战斗中矛盾相碰、刀枪相击的刺耳声。第三大段主要描写了项羽败北和汉军胜利。“乌江自刎”一段的旋律深沉感慨,在琵琶低音区演奏表现了对失败的英雄项羽的怀念之情。最后以民间曲牌《五声佛》、《撼动山》的联奏(即“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旋律)作为这首套曲的尾声,以表现欢庆胜利的情绪。这一名曲,集古代琵琶创作艺术之大成,达到了古代琶琶武曲表演艺术的高峰,其琵琶技法的应用可为传统武曲的代表。乐曲集中了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创作智慧,汇蓄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

☚ 二泉映月   大浪淘沙 ☛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古琵琶曲,简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卷上,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此曲,并借托隋代秦汉子作。乐曲是反映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结构上具有三个部分,即战前准备,作战情况,战争结局。重点在 “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了刘邦用十面埋伏的计谋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音乐的格调高昂。《十面埋伏》是一首叙事性多段体乐曲,由十个乐段组成: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乐曲通俗易懂,在艺术构思和音乐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民族特征。

☚ 霸王卸甲   夕阳箫鼓 ☛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Shimian maifu

琵琶独奏曲。这是一首著名的传统大套武曲。初见于清代1818年华秋萍《琵琶谱》。现在用谱选自1979年上海版卫仲乐《琵琶独奏曲集》。乐曲原为十三段: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 7鸡鸣山小战; 8九里山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卫仲乐演奏十段,删走后三段,使乐曲结构精炼集中、主题突出。分段注释: 1列营:在强烈的战鼓声中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以琵琶模拟古代战争中的军鼓、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典型的战争音响,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古代战场的壮阔情景,满山遍野军营垒垒,旌旗蔽空,战鼓惊、军号催、百万健儿显神威。2吹打:琵琶用“长轮”指法演奏。乐曲使我们联想起演戏中元帅出场时前呼后拥的庄重情景。3点将: 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旋律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4排阵 5走队:曲调简单、节奏均匀而显得有些机械,描绘了军士们在演阵时有组织有纪律的动态,气氛肃穆。自1至5段属乐曲第一部分,战前的准备阶段。6埋伏:以递升递降的旋律加之速度和力度的渐增,形象地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7鸡鸣山小战:前十二小节是7/8拍子,后十小节是6/8拍子。节奏型,律动性强,急促地向前推进,发出如兵器相击的特殊音响。后半段的音乐更为紧张和激烈,以表现人物焦急、纷乱的感情动作。8九里山大战:表现汉军勇猛进攻,势如破竹不可抵挡。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表现雄兵百万铁骑纵横,接着以四面楚歌涣散楚军心、瓦解斗志。第二层次表现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如雷霆惊心动魄。第三层次表现刘邦全歼楚军后收兵的情景。以上为作品重点,也是全曲最高潮。9项王败阵: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10乌江自刎:这段悲歌表现了这位失败英雄自刎前复杂的心情,乐曲最后戛然而止。

☚ 光明行   快乐的罗嗦 ☛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在民间流传。一般认为明末王猷定(1598—1662)所记当时琵琶艺人汤应曾演奏的《楚汉》即是本曲。乐谱最初见于清代华秋苹《琵琶谱》。乐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为题材,用高度概括洗练的手法,以琵琶特有的技巧和丰富表现力,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现了这一惊动天地、宏阔悲壮的战争场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

琵琶曲。流传至今约400余年。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的《琵琶谱》卷上,标题《十面》,为直隶王君赐传谱。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此曲,改名《淮阴平楚》,假托隋代秦汉子作。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了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王猷定在《四照集》的“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蹄易声,金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楚汉》可能是此曲的前身。《十面埋伏》为叙事性多段体结构,全曲分段在各种谱本中不完全一致,但所描写的内容大体相同。按其情节分成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小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全曲最后的“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小段,是民间曲牌〔五声佛〕、〔撼动山〕衍变而成。这两首曲牌性格明朗,欢快,在传统套曲中常作为欢庆胜利的结尾使用。此曲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二套中代表作之一。

☚ 光明行   雨打芭蕉 ☛

十面埋伏

❶意谓周围布下重重埋伏。元代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曹操与诸将商议破袁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
❷明代琵琶大曲,内容描写汉刘邦与楚项羽垓下之战,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描绘古代的战争场面,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shimian maifu

民间鼓乐谱。《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咸阳卷》有载。由十面埋伏、鼓巾子、狮子缠鞭、狗跳墙等四牌组成。曲牌老鞭子(即十面埋伏)在全曲中居重要地位。它以马锣为主奏,发出嘹亮、清脆、悦耳的音响,使气氛减弱,形成底谷。之后,鼓铙齐鸣,激荡人心,将乐曲推向高潮。接着是鼓铙、马锣间奏,激烈而有变化,变化中又波澜起伏,横向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老鞭子又在乐曲中多次出现,增加了乐曲的厚度。曲牌鼓巾子节奏分明,如行云流水,欢快流畅,使乐曲纵向发展。狮子缠鞭、狗跳墙在鼓、铙、马锣相间演奏中,有许多地方前半拍休止,明快轻松,饶有风趣,使乐曲充满了生活情趣。此曲曲体宏大,演奏时人数众多,一般在规模较大的欢庆、集会时演奏。

☚ 文献   三十四个日日夜夜 ☛

十面埋伏

ambushing on all sides

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

原指楚汉相争时韩信在九里山以十面埋伏阵围攻项羽事。后泛指多方布置伏兵。明·朱有炖《义勇辞金》三:“凭着他一人勇猛,撞入那万队军营,到强如十面埋伏。看了他气昂昂施呈武艺,雄赳赳斡运机谟。”

十面埋伏shímiàn-máifú

十面:四面八方。指在敌军必经之路的四周埋伏军事力量,伺机包围歼灭敌人。

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

指四面八方都有埋伏。

十面埋伏shímiàn-máifú

〔偏正〕 多方面设下伏兵以围歼敌军。语出《前汉书平话》卷中:“(韩)信定十面埋伏,逼(项)羽乌江自刎。”《三国演义》31回:“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之计。”
△ 多用于军事上。
【近义】层层设防

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ū

十面:各个方面。即周围都重重藏下伏兵。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