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四、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四、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十四、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湖泊牧场鱼肥牛壮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位于北纬44°18′—45°28′,东经123°38′—125°18′,幅员面积7 219平方公里。隶属白城地区。地处吉林省西北部,松辽平原的东部边缘,景色迷人。滚滚松江水、巍巍前扶桥,大江两岸,林海茫茫,望江北,轮船云集,吊车林立,绿柳红亭;望江南,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漫步长桥,顿觉胸宽眼阔。 全县地形特点是:“南岗西沙,西北碱、东北洼”,交通方便,境内有长白铁路和长白公路贯通南北,前扶公路、前乾公路和前岭公路连接扶余、乾安和长岭,沿松花江乘船顺流而下可达哈尔滨。 全县辖10个镇、16个乡、16个国营农林牧渔场。全县总人口615 006人,其中农业人口458 163人,占总人口的78%,境内有蒙、汉、回、满、朝鲜、锡伯、维吾尔、壮、苗、黎、彝、达斡尔、土家、保安、鄂伦春等15个民族。 前郭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干旱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干寒少雪,全年无霜期141天,年平均日照为2879.8小时,年平均气温4.5℃,年平均降雨量为448.2毫米,夏季降雨集中,时有江河泛滥和内涝发生,春风大、降雨少,“十年九春旱”,7—8月份冰雹为害较大,干旱、大风,水土流失,低温是常发生的自然灾害。 前郭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经济优势。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和一望无际的平川沃野良田。有耕地264 27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1.3%。有林地11.2万公顷,草原18万公顷,水域总面积81 122.6公顷。松花江和嫩江年水资源总量391.39亿米3,年地下水资源为3.67亿米3;有查干湖等大小泡沼43处,有龙坑等自流泉10余眼,特别是松嫩两江过境水充足,给发展前郭灌区,扩种水稻、发展养鱼养苇提供了良好条件。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202种,其中药用植物149种,已收购开发利用的59种;野生动物有兔、狐、雉、黄鼠狼等10余种;鸟类有多种;鱼类有鲫、鲤、鲇、麻连等53种。 地下矿产丰富。有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矽砂、膨润土、泥炭等。此外,还出产土碱、硝等工业原料。 40多年来,前郭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给前郭各族人民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农村经营管理,合理地调整了种植结构,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因此,农业总产值大幅度上升,1993年农业总产值为89 590万元,比1978年增长2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93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922元,粮食总产大幅度上升,连年跨上新台阶。 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前郭灌区,始建于1944年,1950年开始复建,1950—1985年共投资7 730万元,新建、扩建、改建大型抽水站2座,建成万亩以上灌区3个,小型机电排灌站21处,打牧区基本井71眼,防氟井40眼,人畜饮水井220眼,林业井25眼,农田井1567眼,共计1923眼,修小(Ⅱ)型水库4座,塘坝1处,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25 37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6%;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 930公顷,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3%。1976—1985年前郭县各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前乾引松工程,在发展水资源,改善泄水条件上发挥了明显效益。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合理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1993年这10年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很快,粮食总产由1983年的32.3万吨增加到1993年的95万吨,农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20 976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89 590万元,增长23%;农民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435元增加到1993年的922元;牧业收入由1983年的881.2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4 848万元;副业收入由1983年的2017.9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13 737万元。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业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成倍增长,农村经济已步入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造林成果辉煌,四旁绿化大改观。前郭县历史上是少树无林的地方,在王公贵族统治的年代,不仅不造林,反而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破坏,造成了开荒、风灾、再开荒,大风灾的恶性生态循环,相继而来的是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一齐侵来,耕地和草原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岗地和沿江一带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有林面积仅有11 622公顷,其中天然林11 2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1990年末,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12000公顷,其中用材林21298公顷,防护林84 656公顷,经济林2 333公顷,其它林3627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88万米3。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1%,林业总产值达2 160万元,是1949年的54倍,“三北”农田防护林已于1985年超额23%完成。 水草肥美、牛羊肥壮。全县畜牧业发展很快,到1990年末,全县生猪由原来1949年的4.74万头发展到32.94万头,增长5.9倍;羊由1.61万只发展到32.65万只,增长19.2倍;禽由10万只发展到318.31万只,增长30倍;大牲畜由8.01万头(匹)发展到12.6万头(匹);增长57.23%。畜牧业规模饲养户达到6 905户,畜产品进一步增加,全县绵羊毛产量1 005吨,奶类总产达到6 480吨,禽量总产达6 339吨,出栏商品猪12.3万头、牛1.7万头、羊7.7万只,畜牧总产值达到8 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草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查干湖,水美鱼肥。前郭县水域广阔,水质好,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吉林省第一大湖——查干湖。它位于本县西北部60公里处,总面积40 289公顷,有效渔业水面30000公顷周围苇源9000公顷。查干湖不仅产鱼量大,而且风景美,登山远眺,碧波万顷,水天相连,湖光激滟,岸边芦苇抽青吐翠,帆影时隐时现;近看,银鸥低舞,黑燕钻天,芦苇青翠欲滴,嫩草身舒叶展,白日下的查干湖,网起网落,人欢鱼跃;暮色里,满舱银浪,满湖渔歌。 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丰富的物产资源,是发展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基础。目前,有酿造、建材、食品、造纸、印刷、木器等工业,特别是新的蛋白质厂投产,结束了前郭县没有工业产品出口的历史,白酒生产在这里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次改造,生产的白酒纯度、口感、醇味均佳,有较高的声誉,时有“乾安酱油扶余醋,前郭白酒六十度”的赞誉。 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每年向工业提供几十万吨粮食,2万吨左右的油料,6万余吨糖料,数百吨的中药材,增加了农业的收入。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建设,古老的前郭尔罗斯旧貌换新颜,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建设的热浪滚滚而来,前郭人民将继续踏着时代的脚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采取优惠政策和举措,坚持以科技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贸、流通同步,工、农、商诸业并举,把前郭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庶的现代化城市。 ☚ 十三、大安市 十五、龙井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