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亩之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亩之间

明朱一是,清姚大儒室名。十亩之间,《诗经》篇名,犹言十亩园。《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汉郑玄笺:“古者一夫百亩,今十亩之间,往来者闲闲然,削小之甚。”唐孔颖达疏:“举十亩以喻其狭隘耳。”室名寓所居狭陋之意。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篇名。《毛诗序》云:“《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朱熹《诗集传》则云:“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姚际恒《诗经通论》更认为是“类刺淫之诗”。均与诗义乖迕不合。今人余冠英《诗经选》说:“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曲。”符合本诗的实际。古时西北地带普遍植桑,采桑之事由妇女承担,故此为妇女咏唱劳动后愉快之情的歌曲。诗仅二章六句。以白描手法,绘出夕阳馀照下,桑女结伴归家的生动情景。六句尾字均为“兮”,语调悠长,节律舒缓,浓烈地渲染了轻快融和的气氛。

☚ 陟岵   伐檀 ☛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第5篇。全诗2章,章3句。这是1首采桑歌,写一群妇女在田间边采桑边歌唱,行将结束时,呼唤同伴一起回家,构出一幅欢快明朗的劳动画面。此《韩诗》所谓“劳者歌其事”者一例。《毛诗序》说,魏国土地狭小,民无所居,作此诗以“刺时”;朱熹《诗集传》说,魏“政乱国危”之际,贤者不愿做官,与朋友相约辞官归隐,而作此诗。皆系穿凿附会。清代学者众说纷纭,毛奇龄《国风省篇》和姚际恒《诗经通论》每每攻击朱熹“淫诗”说,唯解《十亩之间》时一反其说,而认定此系“淫奔”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调和两说,认为是“夫妻偕隐”去寻找好居处的诗;王闿运《诗经补笺》说是讽刺“亟战而废农”之诗;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是诗人羡慕他国田桑之乐,相约同往归之。今人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等,都认为是一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张西堂《诗经六论》认为是通过采桑场面的欢乐以表现“两情相好”的爱情诗。

诗词《十亩之间》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①十亩:指桑园面积宽广,足有十亩。闲闲:从容不迫的样子。行:行将,即要。子:你,指同伴。②泄泄:和乐的样子。逝:走,往。
 
 【译文】 十亩青青桑林间,采桑的人儿真悠闲,走吧,咱们一道把家归! 十亩青青桑林外,采桑的人儿真欢快,走吧,咱们一路把家还!
 
 【集评】 《毛诗序》:“《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唐·孔颖达:“经二章皆言十亩,一夫之分不能百亩,是为削小无所居。谓土田狭隘,不足耕垦以居生,非谓无居宅也”(《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诗集传》卷五)
 清·姚际恒:“此类刺淫之诗,盖以‘桑者’为妇人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古西北之地多植桑,与今绝异,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桑中’也。此描摹桑者“闲闲”、“泄泄”之态,而行将与之还而往,正类其意。不然,则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诗经通论》卷六)
 清·方玉润:“(《十亩之间》)夫妇偕隐也。”“盖隐者必挈眷偕往,不必定招朋类也。贤者既择地偕隐,则当指桑茂密处,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室家,以成一代淳风。故语其妇曰:世有此境,吾将与子长往而不返矣。此隐者微意也。姚氏不识,指以为淫,岂不冤哉?”(《诗经原始》卷六)
 近·闻一多:“(《十亩之间》)期再会也。”(《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余冠英:“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总案】 关于《十亩之间》,古人多从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明,将其纳入严肃布道的风化诗范畴。《诗序》称其为“刺时”之曲,朱熹则引申为求隐之歌,这些都是因袭传统“以诗证史”方法,试图从中索求伦理意义,免不了牵强时事,失其实质。至姚际恒,才蹊径另辟,从男女私情的视角来考察本诗,还其民间小调的真实面目,从而拓广了后世研究者的视野。但他指斥《十亩之间》为淫诗浪语,又是迂腐而不足道。近人体会其诗,解脱传统附会的束缚,不强求讽喻深含,反而有返朴归真之得。余冠英等称《十亩之间》为桑者歇工呼伴同归的歌唱,可以说是就诗论诗,符合其本来意境的。全诗简单质朴,在短短的六句歌词中,摹绘出采桑女子的劳动生活以及她们收工同归的愉快心情,出语自然,画面生动,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蓬勃的青春活力。重调的反复吟唱,生发出舒缓悠扬的节奏,使诗意旋回飞扬,轻松欢快之情笼罩全篇,清新中自有余味隽永,颇得古谣之韵致。

《诗经》篇文之《十亩之间》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


 

 【注释】①十亩:形容桑园之大。②桑者:采桑女子。闲闲:从容不迫貌。③行:副词。行将,将要。④泄泄:义同“闲闲”。⑤逝:还,回去。
 【鉴赏】这是采桑女子之歌。
 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都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以为娱乐。此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全诗两章。歌中展现的是这样一幅劳动情景:十亩桑园内外,一群采桑女子来来往往,从容不迫。将要收工时,她们以歌声相互召唤:“将与你一同回去!”歌中的景象是明朗的,诗意是轻松愉快的。此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使人感觉声情并茂,有着浓郁的田园民歌风味。
 《诗序》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郑笺》说:“古者一夫百亩,今十亩之间,往来者闲闲然,削小之甚。”此说令人费解。魏国土地狭小,不足耕垦,乃历史的现实,非人为的祸患,岂可讽刺。朱熹《诗集传》说:“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朱氏认为这是一首贤者归隐之诗。但诗中根本未及朝廷之事,也没有暗示朝政危乱,故此说乃是没有证据的想象。毛奇龄《国风省篇》说:“《十亩之间》何也?曰淫奔也。”毛氏认为这是一首淫奔之诗。此说乃捕风捉影,过于武断,有人说是“戏论”,不可当真。

《诗经》-《十亩之间》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诗经》民歌是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作品,许多作品就产生于他们从事劳动的过程之中。通常是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倾吐着他们的各种感情。劳动中的歌,未必是歌唱劳动本身。他们思绪万千,有时发泄心中对生活的不平,有时又抒怀念远,倾吐对亲爱者的离情。前者如《伐檀》、《采苹》,后者如《卷耳》、《采葛》等等。就现存的《诗经》篇章看,单纯写对劳动本身感受的作品并不太多。《周南·芣苢》是写一群妇女在田野中进行采集劳动情景的,它表达了劳动者在劳动时的愉快感受和喜悦心情; 而《十亩之间》一首,则是写一群采桑者在劳动行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情景,表达了于紧张劳作之后所特有的一种轻松愉快之情。全诗短小,仅两章六句:
 这首诗描写在一片宽广的桑园树林里,采桑女的劳动就要结束了,这时有的安闲地歇下来,有的轻松愉快地走动着,她们相互招呼着,相约结伴同行,一路归去。我们细读这首短诗,就能十分具体地感受到,当时那个桑园中的和乐气氛和采桑人劳动后的那种轻松、欢愉的情景。
 这首小诗,重章叠句,两章间只换了几个字,但六句诗每句之后都用了语气词“兮”字,因而很自然地便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气氛,正好与诗的内容相适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诗经》民歌的节奏和韵律,不仅优美、自然,象古人所说的“动乎天机,不费雕刻” (明陈第《读诗拙言》),同时它本身也是产生于生活,与生活的内容紧密结合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还不妨与同样写劳动情景的《周南·芣苢》一诗相比较来看。《芣苢》一诗写的是一群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劳动者一系列采摘动作的变化和收获迅速加多的情景,表现出饱满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时无限欢快的情绪,而全诗的节奏也是明快而紧凑的。《十亩之间》一诗,虽然也洋溢着愉快的感情,但它表现的是劳动后的轻松情景,因而节奏舒缓,声音拉得很长,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调。象《诗经》中的这类小诗,初看起来,篇章结构平实无奇,语言简单朴拙,而我们只要依照它的节奏,反复吟咏,细加体味,它就会形象昭然,情景毕出,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这也正是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民歌所具有的特征。

古代民歌《十亩之间》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是一首采桑者之歌。
 关于桑和采桑, 《诗经》里多有反映。诸如《小雅·桑》: “桑有阿,其叶有难。”是说洼地里桑枝繁茂,叶子又鲜又嫩。它是作为男女幽会之所来写的。《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则是男女密约相会于桑林之中。《卫风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繁茂比喻被遗弃的女子当年轻美貌之时,得到氓的欢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之黄落,比喻女子一旦年老色衰,被氓所遗弃。《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则从采桑、修剪桑枝、养蚕、纺丝染丝、织布、做衣,写了采桑劳动的全过程,然而奴隶却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诗人流露出满腹怨恨的情绪。不管从那个角度去写桑,桑在《诗经》里作为描写对象出现得十分频繁。
 《十亩之间》也是写桑,确切地说是写采桑的人们采桑散工之后,互打招呼,相邀归家的欢快场面。
 诗分二章,反复抒发欢愉之情。第一章“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间,十亩桑田之内。似不像 《孟子 ·梁惠王上》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在五亩地大小的住宅,在四周空地种植上桑树。看来这里所说是一块大面积的桑林(桑园)。桑者,采桑的人,一般是妇女承担此任。闲闲,悠然自得的样子。第二章与第一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几个字词。这两章的大意是说:“在十亩地的桑田里,采桑的人们劳动完毕,悠然自得,乐哈哈地向同伴打招呼说: 走吧,我和你一快回家去。”
 这首诗虽叙事简约,但内涵深广,给人留下了广泛想象的余地。首先一片广阔的桑园展现在人们面前,《七月》诗说“蚕月条桑”。蚕月,养蚕之月,即阴历三月。三月里养蚕之月,也就是采桑之月。由此可知诗中所写是春暧花开,鸟语花香,风和日丽,桑叶满园,摇曳生姿,整个被绿叶覆盖的春季景象。人们置身其中,争先恐后地采桑,她们边劳动,边议论着养蚕、吐丝、纺绩、着色、织布……,谈笑风生,美好的憧憬一幕幕在眼前掠过,经过自己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心里该是多么甜美,多么惬意呀!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就要下工了,她们悠然自得,和乐相处,在欢声笑语中,互相打招呼,又结伴而归。
 诗人所写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群体形象,这就把春日群体采桑图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在这幅画图上有一望无际的桑林,有劳作的场面,有散工后谈笑戏嬉的情节,有相招相邀结伴而归的喜悦,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气氛。从这一欢乐气氛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自得其乐的优良品德。
 这首小诗,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写作来看,每句诗最后一字都用了一个“兮”字,自然而然地拖长了语调,拉长了音节,舒绶了节奏,它正好与劳动之后的轻松愉快气氛结合起来,读起来轻松自然,琅琅上口。

《诗经》之《十亩之间》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原文〕
 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间、闲、还,寒部。)
 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三家泄作詍,
 行与子逝兮。一作呭。)
 (外、泄、逝,祭部。)
 〔译文〕
 在十亩桑园中,采桑姑娘已经歇息。走吧咱们一道回家去!
 走出桑园到外边,采桑姑娘有说又有笑。走吧咱们一块往家奔!
 〔评介〕
 《十亩之间》二章,章三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说法也不尽相同。《诗序》说: “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国削小,民无所居,该刺。可是本诗并无此意,为什么也和其他魏诗一样说“刺”呢?朱熹的《诗集传》认为: “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此说远了一点。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朝,这些都是事实,可是诗中明明写的“桑者闲闲”(似为曹植诗“美女妖且间,采桑歧路间”所本),是描述采桑男女之私的情歌,怎么能和贤者思归之事有关呢?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却认为本诗“类刺淫之诗,盖以桑者为妇人,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姚氏并不赞同朱子之说。姚氏还说:“古西北地多植桑,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 ‘桑中’ 也。”说 “私”对了,这是一首情歌。说“淫”就错了。此诗并无淫意。姚氏最厌恶朱子将美诗说成淫诗了,可自己偏偏又将无淫意之诗说成了淫诗,“则何异恶人之狂而反自蹈狂疾者哉?”(方玉润语)姚氏又说:“不然,则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采完桑叶,夫妻同归,或是男女结伴同归,这都应是正常的,怎么“未可知”呢?怕是封建意识太浓了吧?方玉润认为本诗是“夫妇偕隐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贤者既择地偕隐,则当指桑茂密处,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谆风。故语其妇曰:世有此境,吾将与子长往而不返矣。此隐者微意也。”此说接近诗意。但不一定是“隐”。
 余冠英认为“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古时西北地方种桑很普遍,和今时不同。”(见《诗经选》)今人多从此说。全诗只有两章,共六句,是一首采桑的短歌。第一章是说这个区域里采桑的人已经不紧张 (将收工) 了,“我”和“你”一块回家吧。第二章是说这个区域以外的采桑者也都不再紧张 (准备休息) 了,“咱们”一块走吧。在一片广阔的桑树林中,一群采桑女子劳动了一天,就要收工歇息了,相互招呼,结伴同行,轻松愉快。是一首色彩鲜明,气氛浓厚的欢快的歌。不少人认为这不只是叙述劳动生产的,而更主要的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我看是有道理的。张西堂在《诗经六论》中就认为本诗的主题思想是“描写男女恋爱的”。黄典诚也认为这是“描述男女之私的情诗。”不能认为桑事多为女子所做,就没有男人参与。诗中的“子”(你)恐怕也不一定就把男子排除了吧。
 本诗的章法,保存着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首小诗,两章间只换了几个字,但六句诗每句之后都用了语气词“兮”字,因而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气氛,这正好与劳动后的轻松愉快情绪相适应。《诗经》中的篇章,原来都是入乐的歌词,歌唱通常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本诗虽然只有六句,也是重章叠唱。这样不但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传唱。这首小诗反复咏唱采桑后结伴同归的愉快欢乐情景,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古代文学作品《十亩之间》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篇名。《毛诗序》说:“《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宋朱熹《诗集传》说:“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辞如此。”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齐姜劝晋公子重耳去齐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类刺淫之诗。”魏源《诗古微》:“刺时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夫妇偕隐也。”这是一群采桑女子,在辛勤的紧张的劳动后,轻松悠闲,三五成群,结伴同归途中所唱的歌。歌辞简短明朗,重章迭句,两章间只换了几个字,但六句诗每句之后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轻松的气氛,正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

〔原文〕
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间、闲、还,寒部。)
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三家泄作詍,
行与子逝兮。一作呭。)
(外、泄、逝,祭部。)
〔译文〕
在十亩桑园中,采桑姑娘已经歇息。走吧咱们一道回家去!
走出桑园到外边,采桑姑娘有说又有笑。走吧咱们一块往家奔!
〔评介〕
《十亩之间》二章,章三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说法也不尽相同。《诗序》说: “十亩之间,刺时也。言其国削小,民无所居焉。”国削小,民无所居,该刺。可是本诗并无此意,为什么也和其他魏诗一样说“刺”呢?朱熹的《诗集传》认为: “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农圃,故其词如此。”此说远了一点。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朝,这些都是事实,可是诗中明明写的“桑者闲闲”(似为曹植诗“美女妖且间,采桑歧路间”所本),是描述采桑男女之私的情歌,怎么能和贤者思归之事有关呢?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却认为本诗“类刺淫之诗,盖以桑者为妇人,古称采桑皆妇人,无称男子者。若为君子思隐,则何为及于妇人耶?”姚氏并不赞同朱子之说。姚氏还说:“古西北地多植桑,故指男女之私者必曰 ‘桑中’ 也。”说 “私”对了,这是一首情歌。说“淫”就错了。此诗并无淫意。姚氏最厌恶朱子将美诗说成淫诗了,可自己偏偏又将无淫意之诗说成了淫诗,“则何异恶人之狂而反自蹈狂疾者哉?”(方玉润语)姚氏又说:“不然,则夫之呼其妻,亦未可知也。”采完桑叶,夫妻同归,或是男女结伴同归,这都应是正常的,怎么“未可知”呢?怕是封建意识太浓了吧?方玉润认为本诗是“夫妇偕隐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贤者既择地偕隐,则当指桑茂密处,妇女之勤于蚕事者相为邻里,然后能妥其家室,以成一代谆风。故语其妇曰:世有此境,吾将与子长往而不返矣。此隐者微意也。”此说接近诗意。但不一定是“隐”。
余冠英认为“这是采桑者劳动将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歌唱。古时西北地方种桑很普遍,和今时不同。”(见《诗经选》)今人多从此说。全诗只有两章,共六句,是一首采桑的短歌。第一章是说这个区域里采桑的人已经不紧张 (将收工) 了,“我”和“你”一块回家吧。第二章是说这个区域以外的采桑者也都不再紧张 (准备休息) 了,“咱们”一块走吧。在一片广阔的桑树林中,一群采桑女子劳动了一天,就要收工歇息了,相互招呼,结伴同行,轻松愉快。是一首色彩鲜明,气氛浓厚的欢快的歌。不少人认为这不只是叙述劳动生产的,而更主要的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我看是有道理的。张西堂在《诗经六论》中就认为本诗的主题思想是“描写男女恋爱的”。黄典诚也认为这是“描述男女之私的情诗。”不能认为桑事多为女子所做,就没有男人参与。诗中的“子”(你)恐怕也不一定就把男子排除了吧。
本诗的章法,保存着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首小诗,两章间只换了几个字,但六句诗每句之后都用了语气词“兮”字,因而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气氛,这正好与劳动后的轻松愉快情绪相适应。《诗经》中的篇章,原来都是入乐的歌词,歌唱通常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本诗虽然只有六句,也是重章叠唱。这样不但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传唱。这首小诗反复咏唱采桑后结伴同归的愉快欢乐情景,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 陟岵   伐檀 ☛
000001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