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一、洮南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一、洮南市 十一、洮南市 美丽的草原 在莽莽的科尔沁草原中部,洮儿河北岸,有两座清代的砖塔,塔的附近是已为遗迹的辽代泰州古城。在古城的对岸,有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洮南。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人类就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先后有十个古代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息、开发。从大唐开始设治,辽代设泰州城,清末民初设洮南府,这里曾经是风云一时的辽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重镇。现辖乡镇28个,幅员面积6 067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蒙、满、回、朝等十几个民族,总人口51.2万,其中农村人口36.2万。 地处八百里瀚海的洮南,位于东经121°38′—123°20′、北纬45°02′—46°01′,居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从山区到平原多变的地势地貌和复杂多样的土质,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15万公顷,草原17.6万公顷,林地10.5万公顷,大小河流10条,水域面积3.3万公顷,其中可养鱼水面1.5万公顷,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每年6亿米3。地下还蕴藏着煤、砂、石、铜、铁、石灰石、高岭土等矿藏。年均气温4.8℃,生长季有效积温2 910℃,平均无霜期136天,年日照3 005小时。丰富的自然及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洮南是全省纬度最高、内陆性最强的县份。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洮南农业。洮南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年降水一般在200—550毫米之间,平均只有378毫米,而年蒸发量却达2 083毫米。降水变幅极大且季节分布不匀,极易形成严重的旱涝灾害。旱涝风沙使洮南人民深受其害,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1949年全市13.8万公顷粮食作物,产粮9.13万吨,平均公顷产粮仅为660公斤,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洮南人民深知,环境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抗灾是洮南农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洮南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进行了改造山河、改善生产条件的伟大斗争。北治山、南治沙、普遍治干旱、中间治涝洼就是这一伟大实践的形象概括和高度总结。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洮南已经出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一入洮南府,一天二两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0.5万公顷人工林,似绿色的长城,锁住了漫漫风沙。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封住流动沙丘200多个,绿化秃山124座,庇护20多万公顷农田和草原。引洮灌渠似地上天河贯穿洮南,把滔滔的洮儿河水注入百里荒原。创业、群昌、团结、四海、湖沧、八家户等水库及星罗棋布的湖泊泡塘,似珍珠叠翠,漫撒洮南大地,万顷碧波,滋润浇灌着干旱的土地和荒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建设,6座水库6处灌区,15条引水干渠,6 600多眼机电井,使5万多公顷农田得以灌溉,12万公顷耕地得以水利保障,20多万公顷草原和林地都有了水源滋润。今日的洮南,已不再是黄沙漫漫的荒原,到处是绿草茵茵的草地,郁郁葱葱的山林,碧波荡漾的河湖,稻米飘香的农田,山青水秀,似比江南。 山青水秀的洮南,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获得突破,连续跨上新台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洮南人民积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使单产水平迅速提高。在粮食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从1978年的18.9万吨,连续突破20万吨、30万吨、40万吨大关。1990年达到43.5万吨,是1978年的2.3倍,平均公顷产粮3 567公斤,是1978年的2.6倍。向社会提供商品粮21万吨,是1978年的7倍多。 多种经营生产走向世界。1990年,全市油料产量3.6万吨,是1978年的16倍;糖料8.9万吨,是1978年的4.5倍。杂粮杂豆等其它多种经营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发展多种经营上,发挥优势、建立基地、发展名优特产是洮南的一大特点。洮南生产的“大鹦哥绿”绿豆,以其粒大饱满、色泽鲜艳、养分含量高而闻名海内外,享受出口免检的殊荣,畅销日美欧及东南亚等地。每年出口万吨以上,创汇近千万美元。名列杂粮的绿豆,使洮南农业走向了世界。在贫瘠的土地上,为洮南的富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洮南黑水西瓜久负盛名,以含糖量高、甘甜爽口而享誉关东,畅销全国。1990年北京亚运会指定黑水西瓜为消暑佳品,使黑水西瓜世界扬名。每年栽植1 000—2 000公顷,产4—5万吨,仍不能满足消费。每年8月20日,是洮南人民特有的西瓜节,四方好友,海内外宾朋,云集洮南,品瓜论经,洽谈商贸,合作发展。翠绿甘甜的黑水西瓜,富裕了洮南,又宣传了洮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已不再是古远的故事,这就是今日的洮南。在水草青青的草原上,改良细毛羊如白云朵朵,草原红牛、改良黄牛和奔腾的骏马似五彩缤纷的彩霞,如诗如画。如今,畜牧业已经成为主要产业,四分天下在洮南。1990年,全市养羊27.5万只,改良细毛羊占96.7%,出栏9万只。养猪31.8万头,出栏13.3万头。饲养大牲畜10.4万头,出栏1.4万头。畜牧业主要品种的饲养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前列。1990年,马出栏7 158头,占全省的30%;商品羊9万只,羊毛911吨,羊肉980吨,均占全省10%以上。全市牧业产值1.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人均牧业产值34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元。 丰富的物产资源,形成了发达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1988年洮南地方工业雄居全省榜首,当年全省50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大户,洮南毛纺织厂、洮南第三制药厂榜上有名。目前全市有国有及集体企业193家,乡镇企业284家。形成了毛纺织、造纸、化工、机械、冶金、建材、制革、食品、医药等十几种行业,毛、糖、革、纸、药、酒等骨干产品,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洮南毛纺织厂是全国第四大毛纺织企业,五家毛纺织企业使洮南成为重要的毛纺工业基地。洮南第三制药厂是全国百家大医药企业之一,洮南制革厂是东北地区三大制革企业,黑水有机化工厂是吉林省唯一生产癸二酸的厂家。洮南的毛纺织品、医药、纸张、皮革、皮鞋、糖酒等工业产品都在海内外闻名,有几十种国家部优、省优产品。癸二酸出口免检,电溶镁砂出口供不应求。 发达的地方工业,促进了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现在全市每年向工业提供数万吨粮食,3万多吨油料,9万吨糖料,1万多吨芦苇,香蒲和稻草,数百吨中药材,近千吨羊毛,几万张皮张等农副产品,增加农业收入上亿元,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20%多。 几十年的奋斗,几十年探索,终于结出累累硕果,古老的洮南已经旧貌换新颜。全市经济蓬勃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6.4亿元,其中种植业3.25亿元,占50.8%;畜牧业1.23亿元,占19.2%;农村工业产值1.1亿元,占17.2%;农村人均收入710元;拥有农用拖拉机10 389台,是1978年的15倍;农业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是1978年的2.3倍;农村用电量2408万千瓦小时。全市人均拥有粮食850公斤、油料70公斤、糖料174公斤、肉32公斤、鱼2.8公斤、主要农畜禽水产品的人均拥有量,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洮南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条件。平齐、白阿两条铁路从境内穿过,万宝至卫东窄轨铁路横贯北部。图乌、长白、洮突等国道省道通向全国,市级公路已成网络,连通乡村。洮南是全国最早实现农村电话自动化的县,自动电话遍布城乡,万门程控电话将洮南的每一乡村都和世界紧密相连。发达的工业、便利的交通通讯,农业基础建设的完善,为农业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实施的科尔沁沙地改造,北部半山区综合治理,中部旱田水浇,低洼易涝地水田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建设,必将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急待改造的10万公顷中低产田,10万公顷草原和10万公顷林及林间草地的综合利用,1.8万公顷水域、1.5万公顷水面及1.5万公顷水田有待开发,这些都是洮南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潜力预示着前景,当潜力进发之日,就是洮南农业腾飞之时。 洮南市委、市政府决心带领全市人民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产,使洮南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十二、扶余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