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尤溪县
尤溪县地处福建中部,位于北纬25°48′—26°24′,东经117°48′—118°56′之间。东临闽清、永泰,西接沙县、大田,北接南平,南与德化毗邻。土地总面积341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7.6万公顷,耕地面积2.29万公顷,辖15个乡(镇),25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0.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1万人,农村劳动力15.63万人。
尤溪是丘陵山区农业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19.6℃,无霜期231—297天,年降雨量1 600毫米。主要土壤类型红壤占60.0%,黄壤占22.3%,水稻土占6.9%,紫色土占0.3%。大田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花生、蔬菜、烟叶、甘蔗等400个以上。果树有19个科25属70多个品种,主要有雪柑、夏橙、脐橙、芦柑、温州蜜桔、李、桃、柰等。茶叶有2个品系17个品种,以梅占、水仙、福大、福云品系为主。名优特产品有金柑、香菇、银杏、普济茶等。尤溪地域宽广,农业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我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又是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粮食、林业、食用菌、山地经济作物是尤溪农业的四大经济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溪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特色经济,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5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34.56亿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农业产值16.78亿元,增长3.03倍,其中种植业产值3亿元,增长2倍;林业2.97亿元,增长3.25倍;牧业1.68亿元,增长5.9倍;副业0.98亿元,增长3.7倍;渔业0.26亿元,增长127倍。农村总收入16.79亿元,比1978年增长7.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 978元,增长3.7倍。主要特点是:
(1)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从1985年开始,大力开展以改土、治水、植树、修路为基本内容的农业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冬春组织劳力约3.12万个投入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等开发,至1995年累计投入资金约1.13亿元,投工1 872万个工日,新建大小工程40多处,修建机耕路465公里,改造中低产田0.43万公顷,建设吨粮田0.17万公顷,挖渔塘0.03万公顷,种果1.08万公顷,种茶0.15万公顷,造林种竹9.76万公顷。通过全方位开发山区资源,促进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了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总量。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13.46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20.31万吨,增长51%;水果产量从0.05万吨增加到3.05万吨,增长60倍;茶叶产量从0.01万吨增加到0.23万吨,增长22倍;烟叶产量从4.5吨增加到1 378吨;肉类总产量从0.45万吨增加到2.37万吨,增长4.27倍;水产品产量从59吨增加到3 919吨,增长65倍;木材蓄积量从1 410.33万立方米增加到1 748.25万立方米,增长24%,毛竹面积从1.93万公顷增加到2.47万公顷,增长2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持续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抓好十大商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990年以来,为加快商品基地建设,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县里连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粮食、食用菌、木材、毛竹、蔬菜、烟叶、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10大产业进行了扶持,每年投资达400多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改善了商品粮基地生产条件,至1995年,全县建设8.33万公顷用材林基地,0.67万公顷造纸林基地,2.33万公顷毛竹基地,0.13万公顷金柑基金,0.67万公顷松脂基地,5 000万袋香菇等食用菌基地,0.1万公顷蔬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0.03万公顷),0.13万公顷烟叶基地,以及特种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牵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推行农科教结合,促进科技开发和适用技术推广。围绕高优农业开发,县科委和涉农科技部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健全网络,壮大队伍。全县15个乡镇都成立了乡镇科协,有14个乡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县里有农业、林业、农机、科技情报、食用菌5个研究所和2个良种场,设立了县科技开发、农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4个中心以及山区综合技术开发办公室。气象、计量、测试、计算机咨询等技术综合服务机构比较健全,基本形成了科技管理、科技推广、技术培训三大科技体系。还重点抓了西滨、城关、台溪3个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村和100个科技示范户。从1978年到1995年,全县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93项(其中列入省科技计划15项),有195项获科技成果奖,有93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有3种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博览会金奖。全面落实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0.97万公顷,再生稻推广0.4万公顷,推广毛竹增产素施肥技术333.33公顷,普及推广竹山养羊综合种养开发示范等成熟适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
(4)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根据农业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进行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种植业初步形成了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提高了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至1995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0.3万人,占65.9%,比1978降低了18.29个百分点。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8.55%,比1978年下降44个百分点;非农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由1978年的7.3%上升到1995年的51.45%,提高4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数17 966家,从业人员80696人,其中乡镇办企业147家,从业人员8 424人,乡镇办集体工业总产值达2.84亿元,比1978年增长45.4倍。主要产品有水泥、白石米、结晶硅、日用瓷、竹木工艺品等,出口产品达15个门类5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方面以运输业、商业以及饮食业发展最为突出。1995年运输业产值3.4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商饮服务业产值1.74亿元,增长4.5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2亿元, 增长13倍, 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5亿元, 增长13.5倍。
(5)培育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 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完善城乡集市贸易市场。至1995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081.1万元, 新建和改造集市面积39637平方米,新建县级城东农贸、城关粮油两大批发市场,培育和完善金鱼井、金城小商品专业市场和南门农贸市场,以及乡村30个集市贸易市场。1995年全县农副产品贸易成交额达2.64亿元,比1978年增长79倍。同时还建立和健全了一大批常年和季节性省内外流通队伍,不断增强辐射功能,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6)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逐步推行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公司加农户”经营模式。1995年全县已发展“公司加农户”、“工厂加农户”等形式的大小龙头企业达86家,涉及种植、养殖、水产、竹木、茶果、食用菌、食品罐头、林产化工、造纸、建材、矿产、药材等10多个系列和40多个生产项目。参与“公司加农户”经营的农户近6.9万户,生产经营的产值达4.6亿元, 有力地促进全县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
尤溪农业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为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发展方向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力,不断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到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12.5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7.52%;粮食总产量达21万吨,“九五”期间年均递增0.69%。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2亿元,10年平均递增5.8%;粮食总产量达22.5万吨,10年平均递增0.7%。重点办好食品、建材、木材加工、水电、食用菌、畜牧开发6个龙头集团公司,以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共同发展。通过集约经营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工业和其它各业比重由1995年的39:46:15, 调整为2000年的31:42:27, 农村商品率由1995年的62.3%提高到70%以上。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努力把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九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每年提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