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绿林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是王莽新朝时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王莽代汉后,在“托古改制”下,肆意掠夺人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公元17年,荆州地区发生饥荒,饥民拥立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为首领,发动武装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加入,几个月队伍就扩充到七八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因此称绿林军。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军二万进攻绿林军,却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起义军发展到5万多人,地方官无可奈何。公元22年这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军便分兵转移,下山分散活动,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进入湖北,号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上河南,号称新市兵。王匡等北进途中,平林(今湖北随县)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响应,号称平林兵。汉朝王室刘玄参加平林兵队伍,后来称为更始将军。公元22年,汉景帝后裔南阳豪族、舂陵(今湖北枣阳)人,刘演、刘秀兄弟乘机图谋恢复,号称舂陵兵,与新市、平林兵联合,把队伍归入绿林军。5月,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兵、下江兵联合大破官军,并包围了南阳。 绿林起义 109 绿林起义王莽统治时期,徭役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公元17年,南方大旱,新市 (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组织荆州饥民,在绿林山(湖北当阳东北)发动起义,故称绿林起义。起义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公元23年,他们立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起义军在昆阳以少胜多,击败了王寻、王邑率领的王莽政权主力军,并乘胜攻占了长安、洛阳,杀死王莽。但刘玄移都长安后,背叛起义军,杀害农民将领,起义军内部分裂。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绿林起义到此结束。 ☚ 铁官徒起义 赤眉起义 ☛ 绿林起义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徭役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王莽称帝后所进行的各种改革,项目繁多,法令频改,又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使农民苦难更加深重。天凤四年(17年),南方发生灾荒,饥民相与啸聚,王匡、王凤在今湖北当阳东北的绿林山举行起义。史称“绿林军”。荆州郡守派两万大军围剿绿林军,被击败。公元22年,因山中大疫,分两队转移。一队由王常、成丹领导,西入南郡(荆州),称“下江兵”,一队由王匡、王凤等领导,北入南阳,称为“新市兵”。次年各军会合,立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建元“更始”。进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北)、定陵(今河南舞阳北)等地,声势大振。王莽急派王寻、王邑,将兵42万自洛阳经颍川进逼昆阳,与绿林军大战,大败(参见“昆阳之战”)。起义军乘胜北攻洛阳,西攻长安,西路军在人民支持下,迅速攻入长安,杀王莽。同时北路军也攻占洛阳。刘玄移都长安,杀害义军将领,背叛起义军。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 绿林起义lu lin qi yithe Lulin Uprising (17 AD) 绿林起义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王莽代汉后,在“托古改制”下,肆意掠夺人民,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天凤四年(17),荆州地区发生饥荒,饥民拥戴新市(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为首领,发动武装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加入,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起义军以绿林山(湖北荆门西)为根据地,因称“绿林军”。地皇二年(21),绿林军击败王莽荆州牧统率的军队,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山中大疫,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向南阳,号新市兵。并与陈牧、廖湛等统率的平林兵会合。南阳豪强地主、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组织宗族宾客,称舂陵军,亦加入新市、平林队伍。地皇四年(23),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围攻宛城(河南南阳),声势大振。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前来镇压。在昆阳(河南叶县北)为起义军大败(参见“昆阳之战”),主力全部被消灭。绿林军乘胜分兵两路,北攻洛阳,西取长安。西路军进入武关,迅速攻占长安,杀死王莽。北路军亦克洛阳。刘玄迁都长安后背叛起义军,杀害农民军将领。更始三年(25),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后被杀,更始政权结束。 (参考图207)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