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胶原
胶原(collagen)是一种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皮肤、肌腱、骨和软骨中。医用胶原通常是从牛皮和牛肌腱中提取的。所有胶原都是以胶原纤维的形式存在。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胶原纤维是由胶原微纤维组成,而胶原微纤维则是由构成胶原的基本单位原胶原分子组成。原胶原分子中的每条α-肽链大约有1,0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以原胶原的分子量为30左右。根据原胶原中α-肽链结构组成的区别,可将其分为四型:Ⅰ型原胶原由两种α-肽链组成;Ⅱ、Ⅲ、Ⅳ型原胶原则由三条相同的α-肽链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可用 (甘-x-y)n公式来表示,式中的甘为甘氨酸,x、y分别代表其他氨基酸。其中甘氨酸约占氨基酸残基的1/3。近年来对原胶原α1〔Ⅰ〕肽链氨基酸的组成及排列顺序已基本阐明,是由1,0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氨基端16个氨基酸残基及羟基端25个氨基酸残基无上述(甘-x-y)结构,成为不能形成三股螺旋的伸展部分。中间部分仍为三股螺旋结构。原胶原肽链中含有羟辅氨酸及羟赖氨酸残基,除了补体C1的亚单位C1g和弹性蛋白外,在其他蛋白质中很少见。原胶原分子中不含色氨酸残基,酪氨酸残基也很少,所以分子的抗原性很弱。
胶原的提取方法 主要有酸提取法和酶水解法两种。
❶酸提取法:就溶解性来说,胶原可分为酸溶性胶原和不溶性胶原。前者固定在排列整齐的原胶原分子之间,常有一部分未能产生共价键交联,所以可用稀酸溶液提取,这部分胶原含量很少,在5%以下,通常用作胶原研究的标准品。后者则因原胶原分子间产生了共价键交联,所以形成的微纤维比较稳定,即使在稀酸溶液中也不能溶解。在胶原中酸不溶性胶原占绝大部分,这是医用胶原材料的主要来源。酸不溶性胶原在稀酸中虽不能制成均匀溶液,但研究证明,它可以溶胀,制成胶原分散液。无论是酸溶性胶原溶液或胶原分散液,当被加入中性盐或用氨水把溶液调节到中性或弱碱性时,均能再生胶原纤维,胶原的上述性质是酸提取胶原的依据。常用的酸为醋酸、丙二酸等;
❷酶水解法: 胶原不能被一般蛋白酶水解,只有胶原酶能专一作用原胶原分子的一定部位,使其断裂变性,然后才能被其他蛋白酶水解。常用的酶有无花果酶、胰酶、麦芽糖淀粉酶等。水解温度可控制在37℃或20℃,水解时间一般在15小时以上,提取胶原常用的原料为牛皮及牛腿深层肌键。
胶原的生物特性与临床应用 胶原是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其优点是胶原和活组织的组织相容性好,植入人体后无毒性,无刺激,能促进细胞增殖,加快创面愈合,并能被人体分解吸收、其分解产物无副作用。此外,胶原的可塑性好,容易加工成形,根据需要可将胶原制成不同浓度的分散液,甚至可以做成象面团一样的胶原团。因此胶原也称生物塑料。由于胶原有上述优点,所以近三十年来,胶原在生物医学工程尤其是在人工器官的研究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制品早已经商品化。归纳起来,胶原可做成薄膜,可用来制备人工心瓣膜、人工皮、人工肾透析膜;做成管状,用作血管代用品;用再生胶原纤维研制可吸收外科缝线和止血剂;还可以用胶原制备人工肌腱、人工晶体、人工角膜和外科修补材料;将胶原作为药物载体可制备出缓释长效药物。
胶原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相比,其制品的强度差,即使经醛类交链,其制品植入体内后,无论强度或形状都不能保持很久,这就限制了胶原的应用范围。为了克服胶原的这个缺点,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就开始研究胶原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复合物,这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它即有合成高分子材料强度高、植入体内不变形的优点,同时又具有胶原优良的组织相容性,用这种材料研制的人工气管早在1973年已用于临床。
中国对胶原材料及其制品的研究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的。首先将再生胶原纤维用作人工皮的毛面,获得了成功,并用于临床。随后对胶原缝线,胶原和聚乙烯、硅橡胶、聚氨酯、绦纶、聚氯乙烯等复合材料进行研究,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胶原和合成高分子是两类不同来源的材料,因两者都有各自的缺欠,因而在应用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近年来对合成材料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不少方面仍不能与天然高分子材料互相代替,因此在重研究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胶原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的复合物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