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区域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区域经济学qū yù jīng jì xuéрегионльной эконóмике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研究、解释经济地理问题的科学。主要研究工业的位置、区域的发展、都市化、移民和土地利用等问题。最早的区域经济理论专著于20世纪初在德国出版。此后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盛行起来(包括加拿大)。近年来,又出现一门区域科学,它将经济原则与空间关系的作用并重。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有相同之处。加拿大的多数大学里都开设有这门课程。加拿大学者结合国情,对如下问题进行探讨:经济活动的分布、区域经济收入的不平衡现象、区域收入不平衡的原因、区域经济政策等。

区域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区,可以依据行政区划,或者依据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历史上形成的经济社会联系网络划分。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的总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2.生产布局的地区平衡和经济效果;3.区域规划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统一;4.地区经济结构的基础结构建设作用;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综合规划等。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研究一国范围内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条件,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其变动趋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涉及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新兴交叉学科。区域经济学理论上研究的重点是区域规划原理、区域发展模式、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等。由于生态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因此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若干区域经济问题也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经济的综合设计与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方式和各种不同方案的比较,最佳的区域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的途径,区际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原则与具体措施,区域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案等。

区域经济学

一门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资源不均匀分布且不完全能自由流动的现实社会经济空间中多种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经济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政府政策的刺激和影响,西方区域经济学在传统的微观区位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完整科学。由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较晚,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学所下的定义多达几十种。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1) 美国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对资源不均匀分布且不完全能自由流动的经济空间中的地区差异和区际联系的研究。(2)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区域经济学是应用一般经济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化及其决定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及其决定力、区际经济联系和如何解决区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综合性应用科学。(3) 原苏联《政治经济学百科全书》中提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区域组织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它研究与各个区域的经济和地区生产综合体发展有关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从各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如区际分工、联系、贸易和要素流动等)、国民经济的区域组织与管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生产力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有经济基础分析、费用-效益分析、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转移-分享分析、引力模型和数学规划模型等。区域经济学侧重于对一个地区范围内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相互结合的比例作横向联系的研究,包括对地区内整个再生产循环过程、经济发展各项条件、生产特点发挥与经济运行机制、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形成与发展规律、生产力布局地域组合系统等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区域经济学

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的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可以是一省或几省,也可以是省以下的地区以及跨越行政区划的经济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由于矿产资源、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治制度以及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其不同的形态或不同的分布状况,而这些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从各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经济现象运动的具体特点以及经济活动随地理区域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科学地计划和管理经济的客观需要。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以一定地理区域的经济活动过程为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规划,布局和合理组织的理论和方法。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按地域组织经济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奠定科学的基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四个方面: (1) 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区计划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等。(2)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理论是,科学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3)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主要研究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等。(4)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学要着重解决好以下综合性问题: (1)保证实行有计划的地区分工,确定各个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经济体系中的最优生产专业化;(2)提高各个地区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3) 完善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4)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 (5)为居民的劳动、生活和休息创造应有的社会条件;(6)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区域经济学是五十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从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看,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西方国家早期有关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讨论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十世纪初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布局的重大影响,以及运输半径、运输成本与资本和劳动的分布关系等理论。目前区域经济学除了考虑自然资源、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广泛地探讨经济建设的宏观经济效果、人口变化、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苏联和东欧国家自六十年代以来比较重视区域经济的研究。从1971年起经互会成员国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交流和讨论区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1978年苏联生产力研究会主席H.涅克拉索夫(Н.Н.Некрасов)的著作《区域经济学》由莫斯科经济出版社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经济区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翻译、介绍了一批国外区域经济学专著及研究情况。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于1982年召开了有关会议,交流了国外区域经济学研究情况,并组织力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由于对区域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所能完成的,区域经济学需要同政治经济学、社会学、部门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学科密切合作,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方向、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区域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经济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因素的一般分析上,更主要的是为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
〔参〕地区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是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以及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的方法、手段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方案,而且为区域经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如地区能源模型、交通模型、人口模型以及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实际的统计数据对这些模型进行运算、求解。区域经济学是在50年代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生产力布局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40多年来,它发展很快,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但仍不够成熟、完整。目前各国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还未形成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大体上包括:(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经济、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综合规划,包括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纲要、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发展重点的确定;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的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建设规模、投资方向、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生态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规划; 区域经济的综合设计、综合评价、综合分析的原则和方法。(2)区域生产力布局问题,包括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劳动资源、科学技术条件等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布局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和确定生产力合理配置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利益; 选择和确定最佳布局方案等。(3) 国民经济整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包括国民经济总体利益与区域经济利益的协调; 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协作和经济利益的合理化; 区域与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平衡和协调; 建立合理的国家区域经济结构的途径与方法。(4)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统一的区域政策,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 教育、居住、交通、环境、文化生活等设施的布局; 就业和社会保险; 城市和农村平衡发展以及人口质量和人口合理布局等。(5)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区域经济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特点和基本内容等。

☚ 中观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实绩水平的空间变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始于本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经济学安伊萨德(W.Isard) 发表了《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一文,阐述了区域内部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型。1967年,荷兰经济学家伯根 (J.Tinbergen) 出版了《发展计划》一书,探讨了多区域的计划模型,强调计划模型的编制应当建立在部门、区域和区位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基础上。7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美国还专门出版了《区域科学杂志》。
区域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区域宏观经济学和区域微观经济学。区域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范围内若干区域的比较经济实绩。在这种研究中,每个区域都被视为是均质的。区域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课题有国民经济中区域的经济增长比较、区域之间失业水平的变动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有关区域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虽然与国民经济模型相类似,但它们主要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微观经济学相对来说更多地研究各个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相互作用。它考察区域的空间和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在这种研究中,区域是不被视为是均质的。区域微观经济学的一些课题通常属于区位理论研究的范围。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基础产业的增长,而基础产业的增长又取决于对基础产业产量的需求水平、区域的竞争能力以及支出乘数或投资乘数值的大小。在区域经济学中,这种支出乘数或投资乘数被称作区域乘数。区域乘数用于预测由于某些自主支出因素的增长而导致区域总的收入或就业水平的变化。区域乘数同宏观经济学中运用的国民经济支出或投资乘数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乘数值的大小要取决于所谓“漏出”(储蓄、税收和进口) 和经济中是否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区域乘数一般要小于国民经济乘数。因为一个区域要比一个国家更为开放,许多原材料以及产品都需要进口,因而“漏出”的成分也比较大。他们还认为,当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学要从研究“投入乘数”出发。“投入乘数”又称作“矩阵乘数”,它衡量因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对区域投入品需求的增加额。一般来说,由于原材料和其它机械设备可能要从其他区域“进口”,因此,区域投入需求的增加一般要小于产出需求的增长。一旦估计出对投入的需求额,就可以根据投入乘数计算出区域的收入水平以及就业水平的增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考虑区域收入增长对投资的影响和区域收入对新厂商流入的影响,区域乘数值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这些效应的综合结果被称作“超级乘数”。
区域经济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区域政策的研究。区域政策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种形式,它旨在改变区域经济活动或经济实绩的格局。区域政策可能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所认为的区域经济实绩的理想模式; 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所认为的改变偏离理想模式的区域格局的最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区域政策的目标是改善经济实绩和不景气地区的状况,缩小区域之间在经济实绩方面的差别。

☚ 发展经济学   区位理论 ☛

农业区位论/回流效应理论/均衡度/中心地理论/地理联系率/同心圆地带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逆城市化/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费用线/集中度/感应度系数/支配效应/经济区划/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影响力系数/聚集效应/引力模式/霍夫曼定理/胡佛-费雪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倒“U”型理论/劳动费指数/原料指数/多样化指数/工业区位论/产业结构软化系数/孤立国/日本“四全综”/梯度推移理论/城市等级规模法则/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区位商/区位理论/区位三角形/市场区/市场区分界点理论/市场区位论/市场网络/替代模式/多核心理论/节点及节点体系/指向性/溢出效应/极化效应/潜能模式/距离衰减原理/产品商品化率/区域/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主导产业/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地区专业化指数/理查森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聚集规模经济/扇形地带理论/偏离-份额分析法/希伯特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地区生产专业化/逆向开发战略/顺向开发战略/阳光地带/区位势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国土规划/生命循环阶段论/不发达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运输经济半径/门槛人口/运输区位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城市总体布局

☚ EDP会计与审计   农业区位论 ☛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参见“其他经济学科”学科同名条。

☚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区域发展战略 ☛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

研究一国范围内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条件,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其变动趋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西方区域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理论上说,它主要有3个来源。
❶20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所奠基的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❷20世纪20与30年代内瑞典经济学家奥林(B.Ohlin)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学说;
❸以凯恩斯(J.M.Keynes)的投资、储蓄、收入分析为基础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说。在分析方法上,区域经济研究者则吸收了投入产出分析(或产业关联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种区域规划、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等。
根据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区位理论,工业的区位主要取决于运输成本与工资成本这两个实际上起作用的因素。他的分析具有开拓性,但被以后的区位理论研究者认为是远远不够的。30年代和40年代,两位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sch)分别对区位理论进行研究,大大发展了这一理论。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位置论”(central place theory),认为市场(或商业服务活动场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不同的市场等级有不同的服务半径,从而构成不同的经济区。廖什把克里斯塔勒的分析扩大到工业区位方面,强调最大利润是决定工业布局和市场范围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研究对后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根据奥林的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学说,区域的发展与贸易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贸易的发展则又与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有关,即有些地区的这种生产要素较丰富,另一种生产要素较稀缺,另一些地区则相反,于是就会有相互交换,这些地区的分工格局就形成了,它们的经济也就循着这样的途径得到发展。奥林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与价格变动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与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单一化和多样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课题至今仍然是区域经济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关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系列论点,对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同成本因素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有关,而且同区域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有关。新的经济区的形成既取决于资本的供给,又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这样就提出了两个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❶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也就不可能脱离诸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状况、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水平、就业状况和工资水平等总量指标的变动;
❷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会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也会影响上述这些总量指标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学不过是缩小了的宏观经济学而已。换言之,区域经济学之类似于缩小了的宏观经济学,胜于其类似放大了的微观经济学。
当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区域规划原理、区域发展模式、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等。此外,由于生态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因此涉及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若干区域经济问题也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在应用方面,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经济的综合设计与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方式和各种不同方案的比较,最佳的区域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的途径,区际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原则与具体措施等。区域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方案现在同样受到了重视。
区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相结合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区域经济学研究要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都将依赖上述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

☚ 激进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
000033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