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匭使院”。臣民用於政務或謗議訴冤之所。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置。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爲理匭使。玄宗天寳九年(公元750年),以匭聲近“鬼”,改理匭使爲獻納使,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復舊。代宗寳應元年(公元762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爲理匭使。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以御史中丞爲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爲知匭使。設四面分别塗以青丹白黑四色之方函,列于門外,晨出暮收。臣民懷才自薦,匡政補過,申辨冤屈及進詩獻頌者,皆可投書入匭上聞。宋承唐制,然至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改匭院爲登聞鼓院,更四匭爲登聞檢院。參閲《新唐書·百官志二》、《舊唐書·刑法志》、《宋史·職官志一》、《文獻通考·職官十四》。參見本類“匭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