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词人群体概观
村上哲见基于对词与诗在士大夫生活中所占地位不同的认识,对于北宋后期文人词作的情况进行了概评。他认为,从仁宗到哲宗的时代,作词已在官僚文人中间成为普遍现象,当时著名的官僚文人几乎都创作词,唱和赠答之风颇为流行。到了神宗时代之后,词在官僚文人中渗透得更为广泛,通览这一时期的作者群,大致可以分为二个群体。
其一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作者群。他们的创作以官僚文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基础,几乎以作诗的姿态来作词;因而,他们不大拘泥于音律要素,使人在词作中强烈感受到士大夫的余风。这一类词人中有很多在诗文方面也很有名,而他们的词很少具有作为与诗相对的词特有的“纤丽精致”的特点,因而这些词含有更多近于诗的要素。
另一群词人精于音律,以慢词为中心,希图穷尽词所特有的境地。这些人与上一种人相比,堪称词作的专家。他们的创作与以小令为中心的唐五代词在形态上当然不同,但他们使用的手法却与后者在本质上是共通的。这就是说,在不加限定的写景之中,超越具体事物,一心一意创造纤细的情感世界。而且由于慢词这种复杂形式成为主要形式,语言表现也越加诜练,形成宋词典雅、幽远的独特境界。这一群体的代表应推周邦彦,其词风为南宋文人所继承与发展。此外还有晁端礼也堪称代表。秦观在人事交往方面与苏轼那一群体的文人保持密切联系,但在词作方面则更接近于周邦彦这一个群体。由于秦观不仅在词,就是在诗作中也潜心追求纤细的抒情,因而被东坡文人集团视为“诗似小词”,后人元好问亦称其诗为“女郎之诗”。
以苏轼为中心这一群体的创作倾向,继承了张子野所开拓的道路。唐五代的词沉潜于孤独、忧愁的情感世界,并采用单纯的小令形式,必然暗含着发展的极限;张子野恢复了词作中的日常性因素,拓宽了词的发展道路。东坡词以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这一点与张子野是共通的。不仅如此,他的词开辟了雄浑丰厚的意境,其词风为辛弃疾继承,形成“苏辛豪放派”。
另一方面,柳永继承了温庭筠以来的传统,采用了慢词这一复杂的形式,利用其特有的句法,进行绵密的叙述与细致的描写,并且他超越具体事实,让情感之流统领全篇。但他的表现手法失之于平易直白,到了周邦彦那里,慢词表现手法加入了更典雅的古典技法,感情凝重含蓄,成功地创造了更为深奥的意境。构成宋词核心的慢词的基本形态,可以说至此正式确立。
到了南宋,尽管有辛弃疾、刘克庄等人继承了苏轼那一群体的创作风格,但考虑到词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与诗相对立的存在价值,则形成宋词主流的仍然当推从周邦彦到姜夔、吴文英、周密这样一个文人群体。(参见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