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宋←→南宋Běi sòng ← → Nán sòng北宋:指我国公元960—1127年宋太祖到赵钦宗时期的一个朝代。 北宋 北宋Bei Song中国古代封建皇朝。后周显德七年(960)镇州与定州报契丹与北汉入侵,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奉命抵御,军队行至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士兵哗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不久,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遂建国号宋。史称北宋。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大将石守信等人兵权,先后平定李筠、李重进等人反叛,稳定了地位。然后灭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及北汉政权,迫使割据的漳州、泉州节度使陈洪进投降,统一中国大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制定了北宋制度。官制设立基本沿袭唐代,但集权程度更高。政事堂与枢密院共掌军国大政,政事堂中书、枢密使分掌文武,号称二府,财政大权归三司统领,号为计相,三者将宰相之权瓜分。台、省、寺、监均官无定员,无定职。皇朝派转运史至各地掌握财政。官员有职、差遣、官的区别。官是虚衔,作为叙级、定俸之用,职也是虚衔,没有实际职掌,差遣是实际负有责任的。知州、知县,乃至枢密使、三司使、转运使均属此类。这种措施使地位与职权分离,官员难以独裁形成势力。宋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监一般设于坑冶、牧马、产盐之地,军则设于要塞。二者常与府州同级,也有与县同级的。府多设于较大州中。路位府州之上,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使司(宪司),总称监司,分掌地方兵马、财政、刑狱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套系统强化了皇权,减少了地方专权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积弱局面。兵制重视皇帝直接掌握的禁军,还有镇戍诸州的厢军,屯防本地的乡兵、蕃兵。驻防军队经常调动,统兵将帅不固定, “兵无定帅,帅无常师”(《文献通考》卷152《兵考》)是这种兵制的特点,军权直系于皇帝,甚至作战也由皇帝预授阵图。这种弱枝强干的措施也是造成北宋积弱局面的原因。还实行养官、养兵、养士政策。又用文官任地方长官,甚至统兵。后来造成了冗兵、冗员、冗费的严重社会问题。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曾主持新政,以图解决这些问题,史称庆历新政,但失败。神宗年间王安石也曾实行重大社会改革,也未取得成功。北宋建立之初,契丹政权就已存在,后来西北地区又出现夏政权,北宋无力消灭他们,只能与之对峙。辽、夏在宋初不断侵袭宋,掠夺疆土、人口、财富。宋与辽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宋太宗欲夺回被契丹占有的燕云地区,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进攻契丹南京,在高梁河之战中败北。第二次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派三路大军攻契丹,宋先胜后败。史称此次事件为雍熙北伐。第三次契丹主动进攻宋,在澶州城下迫使宋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是对宋屈辱性的和约。西夏建立之初, 宋欲镇压, 夏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役中打败宋军, 迫使宋承认夏的建立。宋与辽夏的战争暴露了宋的虚弱,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富国强兵。金灭辽后, 连续入侵北宋, 宋无力抵御。靖康二年 (1127) 金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和官员3000余人北还,北宋灭亡。北宋的社会矛盾在一些地区较突出,初年在四川地区曾发生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纲领性口号, 标志农民起义发展到新阶段。北宋是中原经济发展时期, 宋初注意发展农业,农业工具也有发明,农产量较高,水稻、棉花、茶的生产均较重要。手工业中印刷业有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发展均较突出。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 海外贸易量很大, 可与亚非诸国与地区交往, 商业城市如开封、广州、泉州、杭州等均繁荣。文化发展也较突出, 有苏轼等文学家, 司马光等史学家,程颐、程颢等思想家,沈括、苏颂、刘益等科学家出现。有李诫《营造法式》、唐慎微主编《证类本草》、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慈《洗冤录》等科学著作。在文学上北宋奠定了词的发展基础, 留下许多著名词作。宋末, 大土地所有制迅猛发展, 苛捐杂税繁重, 民族矛盾尖锐,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一起,发展极为困难,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灭亡的。北宋疆北至今河北北部及山西雁门关, 西北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 与夏相连; 西在今四川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吐蕃、西夏相交, 西南在今四川西南部与吐蕃、大理国交界,东达于海,南包南海广大地区,广西与今越南接界。共传9帝, 167年。 北宋世系表 ☚ 周世宗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 ☛ 北宋 北宋朝代名。中国封建皇朝。后周显德七年(960)镇州与定州报契丹与北汉入侵,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抵御,军队行至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陈桥),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氏立国,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 (今河南商丘南) 故称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首先镇压李筠、李重进等人的反抗,稳定了地位。然后逐个灭掉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及北汉政权,迫使割据的漳州、泉州节度使陈洪进投降,统一中国大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疆域北至今河北北部及山西雁门关与辽交界; 西北至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与西夏交界; 西至今四川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吐蕃、西夏交界; 西南至今四川西南部与吐蕃、大理国交界; 东达于海; 南达于海,广西部分与越南接界。赵匡胤建立各项制度,都围绕着加强皇权这一中心。他让政事堂与枢密院共掌军国大政,政事堂中书、枢密使分掌文武、号称二府,财政大权归三司统领,号为计相,三者将宰相之权瓜分。官员有职、差遣、官的区别。官是虚衔,作为叙级、定俸之用;职也是虚衔,没有实际职掌; 差遣是实际负有责任的。知州、知县,乃至枢密使、三司使、转运使均属此类。这种措施使地位与职权分离,官员难以形成独裁势力。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军、监,监一般设于坑冶、牧马、产盐之地,军则设于要塞。二者常与府州同级,也有与县同级的。府多设于较大州中。路位府州之上,设安抚使司 (帅司)、转运使司 (漕司)、提点刑狱使司 (宪司),总称监司,分掌地方兵马、财政、刑狱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套系统减少了地方专权的可能性。兵制重视皇帝直接掌握的禁军,还有镇戍诸州的厢军,屯防本地的乡兵、蕃兵。驻防军队经常调动、“兵无定帅,帅无常师”( 《文献通考》卷152《兵考》) 是这种兵制的特点,军权直系于皇帝,甚至作战也由皇帝预授阵图。这种弱枝强干的措施是造成北宋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北宋建立之初,契丹政权 (后称辽) 就已存在,后来西北地区又出现夏政权。辽、夏在宋初不断侵袭宋,掠夺疆土、人口、财富。宋与辽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战争,第一次,宋太祖欲夺回被辽占有的燕云地区,太平兴国四年 (979) 进攻辽都南京 (今北京),在高梁河 (今北京西直门外) 之战中败北。第二次雍熙三年 (986) 宋太宗派三路大军攻辽,宋先胜后败。史称此次事件为雍熙北伐。第三次则是宋受到辽的攻袭在澶州 (今河南濮阳) 城下被迫与辽订立屈辱性和约,史称澶渊之盟。西夏建立之初,宋欲镇压,在三川口 (今陕西安塞东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定川寨 (今宁夏西北) 三次大战役中均遭败绩,被迫承认夏国的存在。宋与辽、夏的战争暴露了宋在军事上的虚弱。宋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趋发展,也引发了许多次农民起义和兵变,著名的有四川王小波、李顺的起义,王伦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范仲淹于庆历年间推行新政,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北宋时期中原经济得以发展,农业生产工具有所改进,农产量有所提高,水稻、棉花、茶的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中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发展,印刷术普及,活字印刷开始使用。造船业发达,航海业兴旺,文化科学事业硕果累累。北宋末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徽宗腐化,“六贼” 乱政,无力抵御新兴的金国。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后妃及宗室、官员3000余人被金人俘获北去,北宋灭亡 共传9帝,历167年。 ☚ 北汉 南宋 ☛ 北宋 北宋960—1127Beisong朝代名。五代十国后期,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形成,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代周称帝,改国号为宋,建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以区别于后来赵构建立的以杭州为都城的南宋。北宋疆域东、南至海,西北至今甘肃、青海东部,西南至今四川、广西南部,与吐蕃、大理、大越接壤,北到今河北、山西中部,与辽政权相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收回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同时,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杜绝了唐末以来分裂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但北宋广收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于中央,造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导致了州郡“日就困弱”(《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八)的局面。同时,北宋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养官、养兵、养士的政策,结果造成冗官、冗员、冗费,使北宋王朝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北宋时期在经济方面有很大发展,农业上提倡精耕细作,产量大大地提高,龙骨翻车在南方的普遍应用,反映了宋代人民已掌握了较科学的灌溉山田高地的技术;在手工业方面,瓷器生产尤为著名,如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处州的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瓷窑都是闻名中外的窑场。北宋的造纸、印刷、造船等也有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北宋时期也有突出的贡献,我国四大发明中除造纸术外,其它三项,即活字印刷、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都是在北宋时期发明或完成的。但由于北宋统治者对地主阶级采取优容政策,故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很多,阶级矛盾尖锐。在宋初就曾发生过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且终北宋一代农民起义从未间断过,另一方面,北方的辽政权、夏政权长期与北宋对峙,时常南下侵宋,而北宋虽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因官吏贪暴,政治黑暗,军队的战斗力很差,不能有效地抵御异族的入侵。北宋中期为了加强国力,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秩序曾有王安石变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此时,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日益强大起来,灭辽之后,向北宋发起进攻,终于在靖康元年(1126)攻占北宋首都东京,次年二月,废宋帝,北宋亡。北宋共历9帝,统治167年。 北宋帝系表 ☚ 宋 陈桥兵变 ☛ 北宋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建隆元年至靖康元年(960年~1126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定国号宋,仍以开封为都城,史称 “北宋” 。赵匡胤即宋太祖。宋建国之初,采取 “先南后北”方针,统一全国。先后灭掉荆南,湖南(原楚国),后蜀,南汉,南唐,漳、泉二州,吴越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出兵北汉,灭掉10国中的最后一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北宋的疆域: 东、南临海,西界吐蕃,西南界大理,西北界西夏,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界。 北宋bei song【历史】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北宋bei songthe Northern Song(960~1127) 北宋朝代名。起自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的建隆元年(960),止于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历9帝,167年。北宋初年,统一了中原及南方,与辽及西夏对峙;在政治、军事及财政制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以“守内虚外”为基本国策。因养兵过多,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兵、冗官、冗费三冗的弊病,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财政危机及国防危机日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北宋中期,为改变此种状况,先后出现范仲淹及王安石等改革,终因积重难返,均告失败,统治更趋腐朽,为金击灭。参见“宋”。(参考图378—38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